佛是一棵树-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鸬模陨俨涣斯┓罟凼酪羝腥氖ハ瘢畈钜不嵊幸徽潘先思业耐计び尤胰说钠桨玻凰拇蠓鸾堂街校胀由降南慊鹨恢笔亲钔⒌模心鞘枪凼酪羝腥牡莱∧兀挥绕涫窃诓氐兀滴蘼勰信仙伲灰芸谒祷埃蓟崮钏小拔寺锬匕冗浜濉保蛭馐枪凼酪羝腥牧执竺髦洹�
观世音菩萨,梵文称之为——阿缚卢枳帝湿伐罗(Avalokitesvara),意译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因此在汉语系的佛经中,都将观世音菩萨的全称翻译成“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在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能变化成无数的形象,众生有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同时以不同的形象前往拯救解脱。
佛经中也有记载,如果众生遇到什么困苦和灾难,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就可寻声而来,解救苦难,或者由于圣号的称念而产生一种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
在2005年的春晚上,曾经上演过一个感动了亿万人的节目,一群聋哑人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毫无乐感和节奏可言的情况下,用她们的旋律演绎出一个宛如再世的“千手观音”。
这二十一位聋哑人在无限寂静的世界里所感受到的旋律,可能是我们这些健全人无法体会的,也许是身边的委靡之音太多,我们反而没有如此的心境去感受纯洁的天籁。
这是在若干亿人注目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第一次接纳并展现宗教(佛教)题材的文艺作品,然而就这“第一次”,从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各大媒体所反馈的信息评价,《千手观音》竟然达到了最受人赞赏,最让人信服,最令人感叹,最使人尊敬的顶峰,同时又引起更多的人去思索和感悟。
因为,佛或菩萨都在我们的心中,只是你没有时间去认识他们。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早已形成,“观音文化”遍及各个领域,并且在善良的人们的心中编织成一束圣洁的花环。所以,这才是《千手观音》之舞感动普罗大众的根本原因。也正如此,晚会上仅仅六分钟的舞蹈比任何大型歌舞都更能震撼人心,聋哑人单纯的舞动比任何专业演员的舞姿都显得美妙,变换不多的配舞音乐比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更令人陶醉。
虽然有许多流传于世的,比《千手观音》更加辉煌、庞大、丰富、绚丽多姿、甚至激动人心的舞蹈佳作,但这些节目都可以用语言去诠释、描述,或引起赞叹,但是《千手观音》却很难用世间的语言去表达,你只能默默地用心去领悟那份纯真而善美的内涵。
尽管舞者们都有正常人难以忍受的缺陷,但是她们放射出对生命的执著,充满着慈悲之爱,绽放出世间的温暖和救苦救难的思想光芒。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模块二:慈无量心是一种空灵的心态(2)
难怪先哲们都感叹“大音希声,大爱无形”。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含泪看完《千手观音》后,激动地说这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艺术”——谁能否认,这样的舞蹈本身不正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吗?
它从不同的人心流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烙有各自的心灵印痕和生活履迹,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惟有如此打动人心的艺术才能超脱艺术的概念,惟有如此启迪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教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世音菩萨,就是这种慈悲精神的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她也一直以这种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在教育世人要胸怀世界,心系众生,行善利人,积福积德,在利益他人的同时,求得自我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最终趋于圆满的理想境界。
没有切身的体会就不会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创作,正如《千手观音》的编舞张继钢先生在元宵节颁奖晚会上所发表的感言:“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双手来帮助你;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你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帮助别人!”
二、观世音菩萨的爱
慈悲喜舍中的慈无量心,就是这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慈能予乐”,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但是,一般人常误解慈悲,使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因此,慈悲的使用必须兼有智慧的相携。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净化、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大力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通常,世俗凡人都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因为这种慈悲,是源自于爱的基础之上。
在英语的词汇之中LOVE(爱)是其中一个最能触动人心的词语。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广泛到甚至变得庸俗不堪或不带半分感情色彩,有时几乎变得毫无意义。如能正确了解“爱”,便可知道它不单单只是个人成长和滋润人生的要素,也是建设一个安乐、进取和健康的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础!
爱可分为成两种不同的感情:第一种是情侣之间的感情(爱情);第二种是母子之间的感情(母爱)。以上两种感情都含有爱的崇高精神。
感动是一瞬间的事,感觉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而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所有,就不是一朝一夕的所得。至此,就产生出感情。
感情是一种很独特的情感,它不止像亲情。也不是我们从生命中继承的意识,两个完全没有关系,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但即使不同的再多,也不会妨碍感情的产生。
该来的总会来。
但情侣之间的感情往往被视作熊熊烈焰,它热切地渴求往往带来折磨、逼迫、相思等诸多无奈的苦恼;而母亲呵护子女的感情纯粹植根于带给儿女安全、幸福和心灵健康之上,并且,一位善于照料儿女的母亲,一定同样能够善于照顾自身。佛陀就是以这种母爱般的感情,作为慈心的基础。
也因如此,观世音菩萨留给众生最大的谜团和困惑,就是到底他是男身还是女身。一般对他稍有了解或稍有信仰的人,总免不了被这样的疑问纠缠着。
据《法华经》(注1)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自然可以有男相,也有女相。不过按照大菩萨相说,都是显现大丈夫相。从历史中查阅唐代以前所留存的观音菩萨画像,也总是显现大丈夫相的。就连《华严经》(注2)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不过究竟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依照这个意义理解,他的应化,一方面是内在的悲心激发;一方面是哪一类的有情苦痛多,菩萨的现身应化就多。
然而观世音在世间中的应化,还是显现女身的较多,这是有两重意义的。一、女性的苦难,自古以来,就因为各种社会因素的造成一直远远多过了男人(男性)。二、女性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无可否认,在女性的心理中,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如慈母对于自己的儿女之爱,舔犊情深,深重殷切,无微不至;相比之下父亲对儿女的感情可能表现得比较含蓄,或许雷霆雨露尽是恩惠,但往往少了那份触及心底的温柔。爱,就是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现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即是爱在无我中的扩大。由于女性内在具足了母亲的特性,因此慈悲为怀的观世音菩萨,大多化身为女性的形象。扩大为无私的大爱,泛爱在广大的人类,面对一切众生,都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的化现女身,不仅仅因为女性所受的苦痛深重,更是旨在发扬人间的母爱,使广大而无私的关怀,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模块二:慈无量心是一种空灵的心态(3)
所以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的心中有没有他。
不过在我的心底,始终保留着初进佛门时,第一次在庄严神圣的佛堂中礼拜观世音菩萨的片段,她右手执着杨柳枝,左手持着净瓶,以如意座的姿势,庄严地坐在月轮宝座上,左脚踏着洁白的莲花,身后若隐若现一片碧绿的竹林………就像儿时淘气惹事之后,想躲避母亲的责罚,藏在邻家的屋内从门缝里偷瞄她四处寻我的急切,那眼神中写满无尽的悲悯与慈爱。
三、三种眼神
应该是得益于这种慈悲的护佑,在探索心灵的求道中一路走来,有幸拜识了许多给我提供过莫大帮助的良师益友,其中有三位老师一直是我待人接物的明鉴,或许是她们都有女性的柔美,或许是因为她们拥有同样的眼神。
至今都忘不掉若水老师的模样,初见她时她将自己围在一个大大的灰色的披风里,略微有些卷的花白短发,充满善意的笑容,一双慧眼像要洞彻你心中所有,仿佛完全不受世间的风尘感染,这应该和她的经历有关。她生于中国,长于台湾,居于加州,拥有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与美国波士顿学院研究所的宗教学双硕士学位,早年曾入基督教会修行,后来开始长达二十多年的学佛历程,融会儒学、老庄、禅密与基督教的精神,应用于心理和灵修的辅导工作。她是被誉为人类第二部“圣经”——《奇迹课程》(注3)的中文版译者,正是她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将这部融会心理学、宗教学、哲学的旷世奇书带入华人世界,开始推动了“新时代思想”(注4)在华人地区的发展。她的著述与译作颇丰,如:《事事本无碍》、《明日之我》、《从已知中解脱》、《超个人心理学》,以及《奇迹课程》等许多经典著作。
很早就被她的文章感染,一直想当面聆听她的教诲。2003年时恰逢她来上海开办她在大陆的第一场《奇迹课程》研讨会,然而时值周末,我因为有很多外出的培训任务无法脱身而参加,只能在她开课之前,托主办者的福,请若水老师吃了顿午餐。
短短一顿饭的时间,很多困扰于心的难题不能一一请教,不过若水老师的博学和智见,着实让我折服。结束之前,我拿出特意带来的她的成名大作《点亮生命的奇迹》请求题字留念,本以为得到个签名就足以值得我珍惜收藏,没想到若水老师却郑重地写下一句“盼房放师兄指正——若水”。
论年纪,她绝对是长辈的级别;论资历,她是一等一的宗教学大师;论背景,中西两所著名大学的双硕士学位;论修为,论智慧,论才识,无论任何一样,若水老师都绝对是我一生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老师,然而她却没有任何的高人一等。处事低调、待人谦卑,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所为。
离去时,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在她的深邃眼神里,我读懂了什么叫平等。
与伏羲玉兰老师的缘分,是因她想在上海开办一场以压力缓解为主题的心理训练,由她的弟子推荐,我得以有机会和她一起筹备这项课程。
刚开始时不是很熟悉,只觉得她与常人不太一样,归根到底还是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她与若水老师年纪相仿,也一样喜欢围着披风,不过色彩和款式都时尚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