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爱的灵魂-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自己的状态,包括选择真正适合她们自己的男人。
只不过,生活到底要过成什么样,有性?抑或自宫?或者虽然不从生理上自宫,但从心理上自宫,只要能够保持住一段关系,保持住一段婚姻,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当事人自己的切身感受。
一个季度都不###,每天看她的脸色,但他仍然甘心情愿与她在一起,别人又何必多言多说。
女人不爱这个男人了,不愿意让他触碰自己的身体,也未必就一定会提出分手。这本杂志,对女人并没有完全彻底的了解吃透。
生活从来都是过给自己的,快乐与否都只有自己才心知肚明感受得最清楚。还是把这类问题留给当事人自己去处理吧,要求别人发生改变,始终都是皇帝不急急太监,到头来急死的太监既没看到皇帝改变,自己还落得个灵异他处,牺牲得既没意义,也没价值,不若当初放任不理。
世间万物,都只是个人意像的投射,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非常享受,那就好好的一个人自在享受,大可不必一定要教别人如何依法照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必强求一致,不必把别人的问题压到自己的身上,替别人去沉重,疲惫自己。
正在读一本好书《告别娑婆》,渐渐学会了这个道理,正所谓黑白泾渭,各司其职,他死他痛他伤,都是他自己的业和命,谁能真的替他?
他的命,让他自己去经历,我们只需要做好我们自己。
单身生活,时尚还是罪过?
有人说,单身女人是“社会公害”;也有人说,单身是一种新的时尚。
不管外界对单身女人的评价如何,单身意识是帮助女人获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当你拥有了单身意识,生活就会开始进入加法状态,因为即使什么也没有,你也还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生活不会因为没有爱情没有男人没有其他那些附加的东西而呈现出不断耗损的下降状态。
根据民政部的最新统计结果,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未婚人数每年以28%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这说明,主动选择单身生活的人越来越多。选择单身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有人说,女人单身是心虚的表现,是骨子里的不自信让她对婚姻充满恐惧。事实或许只是单身女人通常比较挑剔,苛求更完美的生活,认为婚姻不仅仅是一种合作关系,还应该有爱情的因素。没有爱情的婚姻,对于一个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女人来说,是不能够容忍的,所以她们宁可选择单身。
主动选择单身是因为对自己更负责任,她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她们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负责,而不是被动地选择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和爱情的确有所不同,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而匆促进入婚姻,不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另外一个人的辜负。
至于说单身女人是社会公害,这个词说得有些偏激,因为一个婚姻的稳定与否,并不取决于第三者,而取决于婚姻中的两位当事人。如果婚姻本身没有裂痕,第三者再怎么费劲那只脚也无空可插。
换个角度去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身的魅力可发掘。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单身只是其中的一种。无论你选择了哪种生活方式,独身、结婚或有伴侣但不结婚,都始终要记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首先是你自己,你是单独的一个人,如果你能够首先把自己这个个体经营好,你的生活就会处于一种加法状态。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加二十分;有一份好的工作,加二十分,这些统统都没有,你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你还是原来的你自己。
有单身意识的女人,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单身女人的概念。
只有第三性
犹太人祈祷时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女人”,而他的妻子也顺从地说:“感谢上帝按他自己的意志创造了我。”
柏拉图在感谢众神的祷告中,首先感激的是把他造成了一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然后才感激把他造成了一个男人而不是女人。
17世纪有一位不太出名的女权主义者普兰?德?拉?巴雷说:“制定和编纂法律的人都是男人,他们袒护男人,而法理学家则把这些法律上升为原则。”
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存在主义的女权作家、女学问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经典著作《第二性》里曾说到:“立法者、教士、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都很想证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天经地义的。男人创造的宗教反映了这种支配愿望。在夏娃和潘多拉的传说中,男人把女人当做敌人。他们还利用哲学和神学来助威,如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的语录就是如此。自古以来讽刺作家和道德学家都以揭露女人的弱点为乐事。法国的文学充满了对女人的野蛮指控,对此我们已司空见惯。这些敌意有些也许是有根有据,但一般来说是空穴来风。”
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使女人加入了产业大军,她们的经济基础,那些反对她们的人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为了证明女人的劣等性,当时反对女权的人不仅利用宗教、哲学和神学,还动用了生物学、实验心理学之类的学科。他们顶多愿意给另一个性别“有差别的平等”,和针对北美黑人制定的歧视性法律中的“平等但要隔离”如出一辙。
即使是现在,因为有了互联网而使一切都变得无比快捷,使整个地球都缩小成一个统一部落,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女人幡然觉醒,可还有大多数的女人依然摆脱不了从属的地位。
男人们争先恐后地宣布爱情是女人的最高成就,为的只是让女人把她的生活不断奉献,而这奉献却并不是他急于接受的东西,他不过是为自己多些囤积罢了。
对爱情的盲目迷信,使女人变得脆弱不堪,像风中的芦苇一样摇摆不定。
而男人从来不会认真对待女人的眼泪,尤其是在职场。
爱情是以最动人形式出现的祸根,它沉重地压在被束缚于女性世界的女人的头上,无数的爱情殉道者都证明了,这种不公平的命运不过是把不毛之地的地狱,当做最后的拯救提供给女人。
希望自己能够像男人一样用工作来换取相应的报酬和社会地位,就该学会忘记自己是个女人,也不要刻意学着做一个假的男人,忘掉性别,把自己当做是第三性,一个没有任何性别特征的中性人,拒绝一切来自办公室里的与爱相关的种种情感,不管那些报纸杂志说那是第几类边缘情感、如今有多么普遍,你都要坚守你的第三性原则,独自承担工作所带给你的一切,痛苦或者快乐。
涉及了爱,也就意味着灾难的开始。
关于失恋
最近遇到失恋者较多,不由想到一篇关于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精彩对话,相信大师的语言,可以令诸多爱情困扰者获益良多,给大家以很好的启迪。
苏(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地看着她走向另外的一个人。
失: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但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可真的很爱她。
苏:真的很爱?
失:是的。
苏: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那是自然!
苏: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过,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不,她对你一直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着对你很有情,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可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根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你在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可是您看得明明白白,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得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诚实可不能丢哦。
失: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高兴?怎么可能?不管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这总是叫人感到自卑的。
苏:不,年轻人的身上只能有自豪,不可自卑。要记住,被抛弃的并不是就是不好的。
失:此话怎讲?
苏:有一次,我在商店看中一套高贵的西服,可谓爱不释手,营业员问我要不要,你猜我怎么说?我说,质地太差,不要!其实,是我口袋里没有钱。年轻人,也许你就是这件被遗弃的西服。
失:您真会安慰人,可惜您还是不能把我从失恋的痛苦中引出。
苏:是的,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但,可以向你推荐一位有能力的朋友。
失:谁?
苏:时间。时间是人类最伟大的导师,我见过无数被失恋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是时间帮助他们抚平了心灵的创伤,并重新为他们选择了梦中情人,最后他们都享受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人间快乐。
失: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为什么?
苏:因为她给了你一份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是的,当那个人抛弃了自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至少他(她)留给你一份忠诚,给了你寻找真正合适自己的幸福的机会,为此,我们应该学会向那个抛弃自己的人道一声感谢。
短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