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上还给他买了块白薯吃。他觉得自己总算遇上好人了,没想到好景不长,眼看还有一站就到徐州了,天空中突然出现日本人的飞机,飞机飞得很低,能听得见马达嗡嗡的声响,很快,就有接二连三的炸弹在火车旁爆炸,在一阵激烈的颤动后,火车终于停了下来,车上的人急忙跳下去逃命,荣高棠跑得很快,完全不像一个刚受过伤的人,他一边跑一边心里再次感谢马教授的训练。轰炸过后,火车已经瘫在那里不能动了,他只好沿着铁路徒步向徐州走去,这时候,他才觉得又冷又饿实在没有力气支撑了,幸亏遇上了几个曾经看过他们演出的青年学生,他把自己的遭遇向他们一说,大家急忙给他凑了一点钱,给他买了点东西吃,他才坚持着走到徐州。
他终于找到了何思源。听了他的汇报,何思源决定让剧团到河南去,并批了四百元大洋作活动经费。告别了何思源,和同伴们约定的碰头时间已经过了好几天,荣高棠揣着四百大洋急忙往回返,为了防止再次遭遇抢劫,他混在难民中爬上了一列拉煤的车。从柳河站下来,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着赶往曹县,终于在途中遇到了已经出发的同伴们。剧团的人们正因为一连几天等不到他而焦急万分,犹豫再三,不得不决定前往徐州,幸运的是,他们在路上相遇了。远远地,人们从马车上跳下来向他招手呼喊,荣高棠更是拿出了百米冲刺的劲头加速奔跑,一边高喊着:“哎呀!同胞们!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们了……”一边冲上去激动地拥抱了每一个人,那高兴的劲头竟好像久别重逢一样。
很多年后,荣高棠回忆那时的情景说:我真怕找不到你们啊!我不怕吃苦,不怕生命危险,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脱离了大家我该怎么办啊!
他不仅要把同伴们带到解放区去,他自己其实也早已离不开这个集体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勇敢的程光烈
苦闷是个人的,是布尔乔亚式的。勇敢是流淌在程光烈血管中不灭的激情,也是那个时代砺练的结果。
1938年5月野鸡岗的那个夜晚,程光烈告别了同伴们,把自己留在了随时可能和敌人遭遇的火车上,他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想到自己经历过的一切,他觉得即使是牺牲也是值得的。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远处时而传来一阵隆隆的炮声,时而是死一般的寂静。在这个时刻,他更加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热爱移动剧团这个集体,那么惦念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同伴们,高棠、三妹、张楠、小芳、总有些忧郁的荒煤,还有爱和自己发生争执的振玖(杨易辰),他们都走到哪里了?都安全吗……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一一在眼前闪现。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在徐州庆祝台儿庄大捷。那天,整个城市的人几乎倾巢出动,大街小巷都挂着庆祝胜利的旗子,鞭炮声吵翻了天,狂喜的人们无法控制情绪,有人就拎了日本鬼子的人头走在*队伍里。他们在黄河滩、民众市场一带*,队伍最前面打着移动剧团制作的“庆祝前方胜利”的横幅,军号在引导着,紧跟在后面的士兵每个人的枪上都插着五颜六色的小旗。有人出主意,要演出活报剧,谁乐意在这种时候扮演日本鬼子?个子矮小的程光烈只好自报奋勇了。他穿着日本兵的衣服,被端着枪的士兵押着走在*队伍里。他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愤怒,一些人高喊着“打鬼子啊!”跟着奔跑,有人不断地扔东西过来,还有人冲上来要揍他,混乱中,他竟然还抬起头来装作日本人咕噜咕噜地说了几句,这更让周围的人们恨不得咬他几口。一行人到达剧场时,尾随的人群拥挤不堪,局面眼看就要失去控制,要不是身后跟着几个端枪的人,他可能就回不来了……那场景,在野鸡岗空荡荡的火车上想起来还让他忍不住哑然失笑。胜利的滋味是多么让人欣喜啊!那时候,他们甚至想象着回到北平的日子不会太远了!可仅仅是一个月的时间,局势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天色大亮了,灰蒙蒙的空气中,炮声依然在远处一阵紧似一阵。就在程光烈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时,车站附近忽然出现了几个人,是当地的农民冒着危险出来找活干,程光烈灵机一动急忙跑上前去询问,是否能弄到手推车,把行李推到龙塘岗,运价从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几个农民听说后立刻跑回村里,不一会就弄来了五台手推车,经过一番精简终于把主要的行李装上了,电影机等笨重的东西仍然装不下,钟志青只好留在车上另外想办法。
手推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程光烈寸步不离地跟在后面,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如果遇到敌人怎么办,万一这些东西被强盗或是被这几个农民弄走怎么办……虽然势单力薄,他也作好了准备,反正不能让这些东西落到敌人手中。
天黑的时候,程光烈终于押着五辆手推车赶到了龙塘岗,同伴们在一所小学校吃过饭正准备休息,他的出现使大家惊喜过望,一时间满院子都是亲切的呼喊“儒弟”的声音,荣高棠更是冲上来紧紧地拥抱了他:“老兄,我还以为你当了俘虏呢!”程光烈拍拍胸膛:“大丈夫可杀不可辱,我只有一条路,和这些东西共存亡!”他得意地掀起衣服,让荣高棠看他身上掖着的手榴弹。
可是没过一会儿,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女孩子们便都愤怒起来,三妹跑到程光烈面前瞪着眼睛问他:“鞋呢!你把我们的鞋扔了!”程光烈急得直解释,“我要是知道能回来,我连个瓦片都不会扔的呀——”,“你扔什么不行,偏要把我们的鞋扔了!”张昕还是继续发泄不满,那是她们用自己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的一种系带的男式大皮鞋,样子虽然笨重,脚小的穿起来前面还空着一截,却有种粗犷的气派,而且行走方便,还能蹚水,女生们都美的不行。对这些鞋,程光烈早有微词,认为是小资产阶级作风,还很累赘。尽管这会儿他说什么也不承认,但三妹和所有的女生们都一致认为是程光烈趁机故意把鞋处理了。
于是,可爱的“儒弟”立刻又陷入了一片“机械化”的指责中。
郭同震: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1937年夏天,年轻的郭同震由郝龙领着出现在同伴们面前,从此开始了一个充满谜团的故事。
当时的郭同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楠在八十年代的一篇文章中回忆,移动剧团组建的时候,北平地下党市委书记黄敬就曾经告诉过她:
你们队伍里的郭同震是叛徒,他有血债,对他要警惕,必要时甩掉他。
一个有血债的叛徒和一伙进步青年在一起,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相处不错,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难以想象。对此,张昕说:张楠记忆有误。说“有血债”可能是把后来的记忆提前了。她清楚地记得,当年张楠为了要自己配合工作曾悄悄告诉说,郭可能是叛徒,但并没有提到有血债。程光烈支持了张昕的观点,说当时知道郭可能是叛徒,并没有说有血债,并认为,如果当时郭有血债对他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态度了。遗憾的是,荣高棠这个当年剧团里党的核心人物对此索性没有任何印象。至于说郭是叛徒的根据,他们分析起来认为可能是,1931年,郭同震的妻子吴春莲被捕后他也被捕了,吴春莲死在监狱里,他却活着出来。不过,张昕说,对吴春莲的死,郭同震一直有着很深的记忆,当年,他曾经对张昕说,妻子是冬天病死在监狱里的,自己从监狱里出来却是夏天了,为了表示抗议和思念他就穿着棉袍为妻子送葬,为了纪念妻子他还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吴郭同震”。几十年后,在海峡的那一头,他也曾多次回忆起妻子的死对他的刺激,还说,当时他曾经多方设法,找共产党的关系要他们想法救人,但他们的反应都很无奈。郭同震后来又接过两次婚,据说都不幸福。
郭同震出身在一个地主家庭,六岁时开始看《水浒传》,听人讲《三国演义》,十岁时跟着外祖母学吸鸦片,十二岁又学抽烟管,十四岁娶妻。少年狂傲的他,对那种英雄豪杰出生入死的冒险人生羡慕得不得了,不甘心过凡夫俗子的日子。
他念过三个初中都没有毕业,不是被迫转学,就是被开除。然而,他在中学时就懂得〃义结金兰〃,成立帮派,俨然像个江湖老大。十六岁那年,他领着“弟兄们”大闹*,一把火烧毁了位于校园内的国民党办公室,被学校开除,没想到其旺盛的活动力反而备受国民党市党部看重,将他留在山西省党工会整理委员会当了干事,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国民党。
他也接触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理论一度大感兴趣,广泛阅读。不满政局混乱的他,还曾经野心勃勃找了一群朋友,准备在该地替共产党建立武装基地。实施这一计划需要钱,他决定去抢劫,结果行动失败,只好仓皇逃往北平,去找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读书的女朋友吴春莲。他们结了婚,在北平过了一阵清苦的日子。此间,他考上中央政治学校,没有毕业的妻子却因为参加共青团担任重要干部被捕,没有多久死在监狱中。他入狱又出狱,心情沮丧地回到山西省党工会整理委员会,在每月五十元薪水的诱惑下做了中统的通讯员,没干多久又因为讨厌陈立夫离开了。这一次,他凭着一个假文凭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陈雪屏的介绍下初次与戴笠见面,加入了军统,(一材料说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一材料说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就在学生中间干些收集小情报的差事,戴笠每月派一个人来与他联络,当时的北平并没有发生足以让他“一显身手的机会”。
八十年代中期,张楠在一次回忆中曾经说:“杂牌”在“九一八”前后加入了共产党。这一点,没有材料证实,郭自己也从未承认过,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也始终是一个谜。
那是一个大的动荡的年代,一个年轻人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自认为特立独行的郭同震就这样开始了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闯荡,他像是一条变色龙,为着自己的生存,在时代的大潮中扮演着种种不同的角色。像是一条游弋在不同海域中的鱼,每时每刻都在找寻着更大的诱饵,每时每刻都在充满渴望地发掘着能够让他真正发挥能量的机会,只要一抓住这个机会,他便会立即投入进去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能力。
从郭同震到谷正文
2004年夏天,当我开始整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资料的时候。一天,接到张昕老师打来的电话,她说:你看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报道了吗,那就是郭同震干的呀!他后来改名叫谷正文了!
她的话给了我很大震动,我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搜集相关材料。
此时,正值我国外交部开放首批解密档案中的第二部分5042份文件。其中与“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有关的档案引起了许多中外媒体和民众的关注。这些封存了四十九年的档案,揭开了当年周恩来总理专机爆炸事件鲜为人知的经过,并证实,整个事件完全是一起台湾特务机关蓄意制造的谋杀案。
其实,早在1995年,海外媒体就报道了前台湾“保密局侦防组组长”谷正文讲述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惊人的内幕:爆炸事件正是台湾特务组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