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生活的意义 >

第12部分

生活的意义-第12部分

小说: 生活的意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几种人类生活元素的组合。
  哲学角度的幸福
  虽然上面的看法都包含一些真理,把不同的人的观点加在一起似乎表明幸福的概念中包含着主观性:对于个人来说,幸福就是他在生活中喜欢的东西。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幸福,有必要超越流行的、常识性的观点,而这可以通过哲学理论来办到。
  如果关于幸福的哲学理论能给我们精确的、启发性的解释,它们应该与我们常识性的直觉相吻合并且还具有系统性。在此我们集中关注两位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哲学观点似乎符合我们的期待,尽管有时代差异。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人是什么”的富于想象力的和深刻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启发性的文献,时至今日仍被奉为经典。柏拉图关于人的灵魂的三重学说是我们这里最为关心的。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不是由一部分构成的,因为不同特点的各种人类活动证明了人的灵魂具有三个部分。一是理性的部分,这部分负责推理能力,如问题解决和逻辑推理。二是被称作激情的这个部分,它的本质大有争议。激情这部分思维基本上等于情绪部分,因此诸如生气、害羞、骄傲等情绪都是这一部分产生的。三是欲望的部分,它包括本能的渴望和对性、食物的欲望等。
  柏拉图认为,灵魂的这三个部分本质上是独立的,每个都有其独立的运作动力:它们彼此对立的特点可以很容易地反映在我们的理性和欲望的冲突上。理性思维的对象本质上是抽象的概念,当我们处理概念、观念之间的关系时,我们的理性思维就被激活了。相反,欲望部分属于人的动物性本质,因为我们的基本需要和动物没什么大的差别。灵魂的三重学说的关键在于,它认为这三个部分可能会彼此冲突,幸福就取决于这三部分能否和谐一致。可以说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曾经历过这种冲突。例如,某人可能强烈地想抽烟,但他的理性告诉他吸烟对他
  不好。似乎人的欲望是盲目的,其自身没有自我管理的功能,那么人的三种灵魂(或三种“心灵”)的和谐要依靠理性部分(理智)来维系。柏拉图进一步论述说,如果人的三种灵魂持续地冲突,人是不可能幸福的。想象一个人持续不断地经受内在的冲突:各种欲望和情感需要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或者欲望和理性或情绪与理性之间存在冲突。在这样的混乱状态中,人可能会想做很多彼此冲突的事。结果,他做的事可能最后有悖于他的其他欲望和信念,导致一些诸如后悔、羞愧、焦虑、内疚之类的精神状况出现。由于这样的人缺少自我控制,不能泰然自处, 。 想看书来

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吗?(4)
他的生活很难说是幸福的。
  三重灵魂学说以及它引发的对幸福的看法支持了我们这样的观点:任何简单
  地把幸福等同于快乐的说法都应该摒弃。这个结论来自对人性的洞察:由于彼此
  不同的欲望和目标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选择在人
  生中追求什么。现在我们该看看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里斯了。需要记住的是,赫
  拉克里斯不仅需要在美德和快乐之间做出选择,即使他选择了快乐,他也仍然要
  进一步选择快乐的种类和数量。这也就是说,人类要在不同的时刻作出各种选择
  已成为事实,没办法逃脱。从这个角度说,认为人类追求快乐就等于是幸福这种
  观点是有很大缺陷的。鉴于人总要深思熟虑,如果彼此冲突的欲望和需要没有协
  调好的话,追求幸福也可能导致混乱或不幸福。这就说明盲目地、不假思索地追
  求快乐不可能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他通过审视人性继续探讨幸福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学术传统的贡献在于他关于幸福和人类的卓越(美德)之间关
  系的著名学说。他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幸福就必须考虑什么是人类独有的东西,否
  则我们讨论的就不是人类的幸福了。人类独有的,而且引以为荣的一点就是,人
  有理性能力,也就是说人能够运用理性,并受理性的指导。这种理性能力带来的
  合适的活动就是成就卓越(美德),而这是人所独有的。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说,
  人类的幸福是贯穿一生的遵循美德的活动。就此而言,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对人
  类幸福的理解和对人类独特性的理解是不可分割的。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名哲学家,很注意同时代哲学家的既有学说,他提醒我们,
  幸福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美德活动。其他的一些个人无法直接控制的条件,诸如身
  体健康、物质舒适也是幸福所必需的。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基本的物质
  需求没有满足之前,美德活动是不会出现的。一个身体不好每天都挣扎活命的人
  可能处在失去自制的边缘,因此不大可能参与美德活动。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文献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强调爱
  自己。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哲学中爱自己不意味着是自私的想法。柏拉图认为爱自己意味着关心自己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健康,这就等于说要引导个人的生活朝着理性和公正的方向发展。因此,一个幸福的人就是一个调节好他的精神或灵魂的人,并把它们置于严格的理性控制之下,这个人与此同时也是社会中有道德、公正的一员。而暴君正好与此相反。暴君在柏拉图眼中是最不幸福的人,他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爱自己,因此很可怜。亚里士多德在关于友谊的论述中也探讨了爱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友谊,作为幸福的重要元素之一,只存在于能够爱自己的“好人”中间。好人的良好本性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此只有“好人”才能够全心全意地爱他人。爱自己的“坏人”自私、易变,连他们自己都厌恶自己,同时也彼此厌恶,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友谊。
  结论
  上述关于幸福的理论,以及任何其他的关于幸福的哲学理论,都不是为了教给我们如何做才能幸福。也就是说幸福具有“主观性”,在追求幸福、丰富的生活时,人们还有选择和偏好。尽管如此,仍需指出的是,人类追求幸福绝不是随随便便的举动。绝不是说我们自己就可以随意评价自己幸福与否,这其中的逻辑是,人类的幸福取决于一些必要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人类的幸福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例如缺乏精神上的和谐(根据三重思维学说)、缺乏人类的卓越(理性的和美德的活动)、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外在的东西”)。 。 想看书来

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吗?(5)
现在,如果我们再来看看香港名流们的幸福观,很容易看出他们的观点和这两个哲学理论是相吻合的。它们在很多重要的方面有相似点。认为幸福需要满足的观点很像柏拉图的三重思维理论: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持积极态度并感觉满意,这首先需要精神上的健康,需要能用理性去调节个人的欲望。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在好几处有所反映:第一,强调诸如健康、家庭、友谊等条件,这说明这些物质的、外在的条件对于幸福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在成就之中找到幸福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即人类追求卓越,无论是智力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卓越,都能产生幸福;第三,强调幸福离不开分享,这与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美德和社会美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相呼应。对于“享受和快乐是否是幸福所必需的”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很模糊,古今哲学家们也一直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
  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当代英国哲学家安东尼。 肯尼(Anthony Kenny) 给出了另一种与前面的观点类似的答案。他认为人类的幸福包含三个元素,它们加在一起,可以进一步阐明和深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生活的意义— 72 —
  1。 满意。反映在对幸福的自我归因上,这是一种态度或思想状态。也就是说,满意指的是一个人主观上是否认为自己是满意的。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属性,而这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2。 福祉。指满足个体的需要,以及其他有益于身体发展的东西。在什么是对我们的健康有益的这个问题上,他人比我们自己更能作出明确的判断,所以这个元素就不像第一个元素那么个人化和主观化。这里强调的是,具有一些物质上的先决条件也是幸福所必需的。
  3。 尊严。指的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按照自己的选择来生活,其中包含三点:选择、价值和声誉:“要拥有尊严,你必须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你的生活必须是值得的,并且拥有一定的声誉。”这里指出了幸福所必需的一些心理成分。但必须指出对尊严的要求表明了两点:一是表明没有自由和自主的生活不会是好的或幸福的生活;二是即便是自己选择的生活,如果没有价值和声誉,也不是幸福的。第二点可以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理解:假设一个人选择过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没有意义,比如屠龙、把一块石头推上山或做白日梦。仅仅是他自己选择了生活这一点不足以使他的生活更好或更幸福。
  论点摘要
  快乐本身不是坏事(它内在不是坏的),虽然有时候追求快乐可能由于外在的原因而变成坏事,即当它的结果导致对个体长期利益的损害或者对他人的损害时。
  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回事。充满快乐的一生未必是完满的、自足的一生。快乐较少的一生也不见得就是不幸福的一生。没有快乐的生活是否可能是幸福的生活,仍是个问题。
  为系统地、有序地组织个人生活,人需要理性能力来判断和思考,以确保生活中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
  幸福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它们是不受个体直接控制的。这类外在条件包括福祉、健康、社会关系等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们怎样理解苦难(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们在理解苦难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1)否认苦难的存在;(2)相信苦难是辉煌的前奏;(3)主张经受苦难是对道德高尚的人的基本训练。我们将检验塞内卡(Seneca; 古罗马思想家)、老子、孟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大屠杀幸存者维克托。 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 的个人反思,看看他们能否证明以上三种观点的正确性。
  引言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一定存在的,那就是经历苦难。可怕的东西甚至在一个人真正“知道”之前就会发生,比如早产儿的死亡;而且即使人们失去了感受痛苦的能力,也会继续遭受痛苦,比如美国前总统罗纳德。 里根(Ronald Reagan)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所遭受的痛苦。如果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有什么真正的平等,那就是我们面对苦难时同样脆弱。对于那些感受到痛苦的人,他们确实可能会说:“为什么是我?”对于那些不再能感受到痛苦的人,他们的亲戚朋友可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