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后的法兰克统治者都只是称做“神圣罗马皇帝”,国家却不叫“神圣罗马帝国”。
德国脱胎于东法兰克王国,因此得到“神圣罗马皇帝”这个头衔自然是德国国王梦寐以求的。有了这个称号,德国称霸西欧的正统性就等于得到教廷的认可,罗马文明这盘大餐算是到嘴了,谋取这一称号的伟大任务落到了奥托身上。
【神圣罗马帝国】
当时的教皇是若望十二世(Pope John XII),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皇,继位时只有十八岁。
意大利国王贝伦加尔二世是个不识时务之徒,他早在多年前就臣服了首次攻入意大利的奥托。面对坐在教皇宝座上的小娃娃,他贪心顿起,想把罗马教会的财产纳入囊中,同时也想抑制不断在意大利中部扩张的教皇国。
面对意大利军的挑衅,朝不保夕的若望十二世只得求救于强大的德国,他许愿只要德军来援,就加冕奥托为“神圣罗马皇帝”。
奥托觊觎这个头衔很久了,听到教皇求救的消息,他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意大利军对付教皇国还行,对付如日中天的德国那是白瞎。连凶悍的马扎尔人都打跑了,还会怕你意大利人?没抵抗几下,贝伦加尔二世就被德军击败,一逃了之。
962年2月2日,罗马城圣彼得大教堂里,若望十二世加冕奥托为“神圣罗马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962—1806年)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它一直存活到1806年才宣告结束。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建立的“德意志帝国”被称作第二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的国旗很有特点,奥托沿用罗马帝国的雄鹰标志,其国旗是一面绘有黑色雄鹰的黄旗,鹰的爪子是红色的。
现代德国国旗上的黑、红、黄三色正是取自神圣罗马帝国国旗上的颜色。
为了不致混淆,后文用“德国”这个名字代替“神圣罗马帝国”。
【君权和神权之争】
加冕后的第11天,奥托就和教皇签署著名的《奥托特权协定》,从而确定了皇帝是教皇,乃至所有罗马人的保护者,相应的,教皇绝对效忠皇帝,教皇的人选由皇帝决定。
就这样,君权和神权紧紧搂抱在一起,欢快地跳起探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奥托和若望十二世的舞蹈跳得并不怎么合拍。
从《奥托特权协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君权明显高于神权。威风不可一世的奥托开始对教皇的行为指指点点,若望十二世和贝伦加尔二世一样,也是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他对奥托的“敦敦教导”心生厌烦,感觉自己是前门趋狼、后门进虎,于是他乘着老虎回德国的机会,把皇位转给了恶狼贝伦加尔二世。
奥托是什么样的人物,岂能让人在眼皮底下捣鬼。面对奥托的讨逆,若望十二世吓得差点尿了裤子,收拾收拾细软逃之夭夭。
963年,奥托主持召开宗教大会,批斗若望十二世。虽然批斗对象不在现场,可还是被搞得声名狼藉。大会上,很多证人出庭作证,拿出证据指证若望十二世的种种劣行,有的更应该说是兽行。
“教皇若望卖官鬻爵,出售神职。”宣读罪状的神职人员大声诵道。
台下一片嘘声。
“教皇若望和多名女子有染,包括他父亲的情妇,还有他的两个姐姐。”
台下一片哗然。
“教皇若望弄瞎了自己精神导师的眼睛。”
台下一片惊叫。
“教皇若望……竟然……阉割了一名红衣主教!”
台下一片寂静。与会者各个捂着嘴巴,诧异地发不出声音来,有的更是下意识地站起身子,表示对教皇行为的惊愕:这是教皇吗,简直是畜牲。
意犹未尽的奥托又写信敦促若望十二世回罗马城,若望十二世自然心有不甘,但是他又不愿回去送死,便写信警告那些站在奥托一边的主教,如果他们任意妄为,就把他们逐出教会。
若望十二世果然是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事到如今,自己和丧家之犬无异,还想发号施令,谁还肯听他的。主教们宣布除非他返回罗马城,否则被赶出教会的将是他自己。若望十二世对这个最后通牒置之不理,结果他被扫地出门。
其实奥托在这场斗争中稳操胜券,所有的一切只是在作戏,目的就是名正言顺的把政敌赶下台。不过,这也拉开了此后德国历代帝王和教皇长期斗争的序幕。
新教皇利奥八世(Pope Leo VIII)被奥托拥立登基,可是罗马人对利奥八世担任教皇非常不满,也厌恶奥托这个外国佬干预国政。
奥托刚回德国,若望十二世就返回罗马城。曾经反对他的主教们遭了殃,有的被割去舌头,有的被砍掉双手,有的被痛施鞭刑,被打得皮开肉绽,欲活不成、欲死不能。若望十二世的残酷手段与还乡团相比,也是毫不逊色。
利奥八世闻风逃走,不久便得到自己被逐出教会的消息。
【不知死活的若望十二世】
若望十二世重新坐上教皇的宝座,可是他色性不改,继续和年轻漂亮的女子缠绵。
教皇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魅力相当高,很多有夫之妇主动投怀送抱,这令若望十二世*万分。
一个气愤填膺的丈夫找到若望十二世,揪着衣领子要揍他。若望十二世还挺横,说你丫松手。这个掉进醋坛子里腌了半年的丈夫大怒道,我揍你丫的。他挥起拳头便打,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
“哎吆哎吆”若望十二世和着拳头的节拍不断喊着劳动号子。三天后,饱尝老拳的若望十二世一命呜乎,做他的*鬼去了。
有趣的是,若望十二世的死标志着历时六十年的“娼妇政治”(pornocracy,904—964年)的结束。
塞尔吉乌斯三世(Pope Sergius III)谋杀前任教皇及其政敌以后,于904年即位教皇。
他有个情妇,名叫马洛吉亚(Marozia)。马洛吉亚是个地地道道的*,她十五岁起就跟着塞尔吉乌斯三世鬼混,以后又嫁了很多人,还有很多情夫。
她使用手段,让自己和塞尔吉乌斯三世的私生子当了教皇,即若望十一世(Pope John XI),因此教廷威信扫地,政治肮脏无比。
自塞尔吉乌斯三世开始的十二位教皇都和这对奸夫*有关系,不是他俩的情人,就是后代,若望十二世就是马洛吉亚的孙子,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娼妇政治。
若望十二世继承了奶奶“荡”的本色,遗传真是厉害。
【攻入意大利】
准备起兵*若望十二世的奥托得到对头驾崩的消息,哈哈大笑,这下自己省事了。利奥八世重新回到罗马城,结结实实地坐在宝座上。
尽管依靠教皇的力量加冕为皇帝,奥托对教皇却不怎么信任,特别是若望十二世的作法更令他坚定了这一信念。
奥托曾这样说过;“如果今天朕在圣彼得教堂祈祷,那就有一支剑悬在朕的头上。朕很清楚,诸位先王都对罗马的忠诚表示怀疑。明智之举是尽管敌意也许还在远处,但要考虑抢先行动,方能避免我们可能遭到的突然袭击。”
利奥八世没当几年教皇就over了,若望十三世(Pope John XIII)被奥托拥为新教皇。罗马人对奥托三番四次干涉教皇废立之举忍无可忍,群起反对。奥托再度挥军意大利,击败这些乌合之众,武力扶持新教皇。
德军乘势南下,在意大利南部横冲直撞,把那里当自己家后院,这无疑触及到拜占庭的利益。
966至972年,德、拜两国因意大利问题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973年,奥托在皇权无比鼎盛中谢世,享年六十一岁。
【奥托大帝的功过】
虽然奥托和查理曼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是他建立的国家比查理曼的小很多,而且他在立法和文艺方面缺乏功绩,所以其历史影响力逊查理曼一筹。
另外,奥托开了德国武力扩张的先河,对意大利的入侵更是开创了一个传统:几乎每个强势的德国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那里加冕为皇帝,这给德、意两国人民带来无比灾难。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国国王认为意大利是他们的地盘。
在内政方面,奥托颁布的影响力最大的政令是宣布主教教区为采邑,主教和封建领主一样享有世俗的所有权利。
为了维持帝国对东部新征服的斯拉夫人的长期统治,奥托除了残杀斯拉夫人外,还在这些地方建立奥尔登堡、迈森、梅泽堡等主教辖区,借助宗教力量进行统治,这极大促进了斯拉夫人的基督化进程。
【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
神圣罗马帝国是奥托的杰作,可是这个国家的根基并不牢固,中央政府势力微弱,国内各位爵爷依然我行我素。
帝国缺少严格地王位继承制度,帝王驾崩以后,各路爵爷争先恐后地争夺王位,导致国内有组织无纪律,政局动荡,民不聊生。
上台的帝王必须像刚出窝的蜂王一样,要么战败其他爵爷,要么赢得多数爵爷的支持,爵爷们始终是安放在帝王身边的炸弹。
神圣罗马帝国大一统的局面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它只是一个类似独联体的国家。
正像伏尔泰评价它的那样:“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
31 远征!武士公爵的呐喊
【大公之死】
972年的一天,一名罗斯人打扮的贵族带着一小队扈从乘船沿第聂伯河北上,他们从巴尔干而来,去的地方是基辅。他们这是要回家,回到乌克兰广袤草原上的家乡。
为首的罗斯贵族身材魁梧,三缕胡须洒于胸前,头发向后梳在一起。他们弃舟登岸,骑上战马,一路向基辅前进。
突然,一队骑兵呼啸而来,冲向这队罗斯人。贵族举目观瞧,来者不是佩切涅格人,又是何人。佩切涅格人是他们的宿敌,贵族知道这次不是偶然遭遇,而是中了敌人的埋伏。
罗斯武士立刻拔出腰间马刀,一边喊着“保护大公”,一边簇拥在贵族坐骑周围,将其紧紧保护起来。佩切涅格人纵马疾驰,霎时间冲到眼前。
马刀撞击之声不绝于耳,私心裂肺地喊杀声此起彼伏,第聂伯河水也被嗒嗒乱蹚的马蹄震得泛起道道涟漪。
那名被称作大公的贵族将手中马刀舞动如飞,“咔嚓”砍倒数名敌兵。罗斯武士越战越勇,和佩切涅格人纠缠在一起。
他们毕竟寡不敌众,大公身边的扈从一个个栽落马下。最后,大公也身负重伤,滚鞍落马。佩切涅格人看准时机,冲上前来,将他一刀砍死。大公口吐鲜血,瞪着俩大眼,气绝身亡。
一名佩切涅格人跳下马来,面带喜悦之色,一手抓住大公的发髻,一手举起马刀,将首级砍下来。
他高高举起人头,其他佩切涅格人仰天大笑,笑声穿过九霄,直达天堂。
上帝拨开云雾向下看了看,捋着胡子微微一笑,点点头说道,这就是异教徒的下场啊。
不久,佩切涅格首领的餐桌上多了一个阴森恐怖的酒杯,它是用那名大公的骷髅头骨作成的。
这位惨死的大公名叫斯维亚托斯拉夫(Sviatosl*;962—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