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拉克略死后,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领土大大缩水,在*人挤压下苦苦挣扎的国家。
【*内乱】
642年,拜占庭的粮仓埃及被*人完全征服。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Uthman;644—656年在位)继位后,*人的扩张更是势不可挡。*军沿海岸线一路西进,占领拜属北非的大部分地区。
*海军也表现出色,先后攻占塞浦路斯岛等地中海重要岛屿,高加索也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波斯和拜占庭打得两败俱伤,被*人趁机两路横扫,真是悔不当初。
千钧一发之时,机会来了。
奥斯曼出自倭马亚家族,他担任哈里发的合法性遭到以阿里为首的西哈姆家族的质疑。
阿里不是那个拳王,而是老穆的堂弟、女婿和第一个信徒,资格在穆斯林中相当高。倭马亚家族并非老穆嫡系,当年他们可是带头反对*教的。
有权有势的人喜欢拉帮结派,因为他们想干的事必须有人支持,他们讲完的话必须有人鼓掌加喝彩。
没权没势的人要想做到有权有势,就必须依靠已经有权有势的人,帮派就是这样形成的,古今中外皆同一理。
*教里也是如此,当时穆斯林里有两大帮派: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的创始人就是阿里,逊尼派的创始人则是奥斯曼。
两派明争暗斗,相互对立,穆斯林内部产生分裂。
奥斯曼大量任用倭马亚家族成员担任要职,又把堂弟、大马士革总督穆阿维叶任命为整个叙利亚的总督,这种任人唯亲的作法遭到什叶派的坚决反对。
656年6月17日,奥斯曼正在麦地那的府邸休息,手里捧着一本由他下令编纂而成的《古兰经》,正津津有味地翻看着。
突然,听到大门被砸开的声音,他猛地一震,扭头一看,卫兵倒在地上,胸口被刺了一刀。
奥斯曼正在愣神儿的功夫,一人“噌”的一声冲进大门,一刀刺进他的胸膛。奥斯曼睁大两眼,嘴巴咧着倒在地上,再也没爬起来。那人又在他身上连扎了两三刀,见他确实断了气,才匆匆逃离作案现场。
奥斯曼被反对派刺杀了!
阿里(Ali;656—661年在位)成为第四任哈里发,但是穆阿维叶当众拿出堂兄的血衣,暗示阿里才是真凶,倭马亚家族也坚决反对阿里掌权。
两大家族大打出手,展开火并,结果各进两球——平了。势态越演越烈,双方僵持不下。
阿里的位置一直坐不稳,老穆最年轻的遗孀爱莎(她与老穆结婚时才九岁),以及穆阿维叶先后发难,与阿里展开大战。
不久,阿里被叛变者刺杀。
*帝国的四大哈里发时代结束。这一时期,*帝国版图迅速扩张,为日后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661年,穆阿维叶(Muawiya;661—680在位)担任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建立倭马亚王朝(Ummayad Caliphate;661—750年,因其打白旗,崇尚白色,故中国古代称之为白衣大食)。
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皇帝。*世界由此进入鼎盛时代,*语成为官方语言。
由于内讧,*无力再战,穆阿维叶与拜占庭缔结和约。
【火烧战船】
倭马亚王朝是*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倒霉的当然还是邻居拜占庭。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军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从海陆两方面进攻君士坦丁堡。
674年开始的四年里,每逢夏季,*海军都会大规模出击,围攻君士坦丁堡,这也被称作“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之围”(first Arab siege of Constantinople,674—678年)。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年—685年在位,希拉克略的重孙子)继承了希拉克略的优良基因,他精通军事,在海域上布置神秘武器等着敌人的到来,每次都能击溃敌军舰队。
最惨烈的一次海战发生在678年6月25日,这天,*舰队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拜占庭海军出动很多小船在海面上来往穿梭。
这些小船的船头安装着一根长长的导管,管子直通船底,船底安装着一个大瓮,一名士兵抱着导管坐于船头。
海战打响后,拜占庭小船划向满载攻城器和士兵的敌舰。靠近时,在弓箭手的掩护下,一名士兵启动气泵,把瓮中的药液抽到导管中,另一个士兵则启动管口的引火机,坐于船头的士兵手持导管,对准目标开始射击。管口喷出一道道火柱,犹如一条条张着巨口的火龙,很快便吞噬了*战船。
见到如此凶悍的武器,*水兵惊慌失措,有的赶紧拍打身上的火焰,有的浑身冒着大火跳入海中逃生,有的则被烧成焦炭,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彻天空,军心瞬间便被瓦解。
*海军统帅见大势已去,急忙命令舰队撤退,但是为时已晚,约有三分之二的战船惨遭焚毁。
为了躲避拜占庭海军的反围攻,穆阿维叶命令剩余的*战船撤出君士坦丁堡海域。
途径小亚细亚南部时,他们遇到暴风雨,战船人员损失惨重。
祸不单行,拜占庭海军的希腊舰队乘胜袭来,再次动用神秘火焰,使*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失去海军增援的*陆军也遭到惨败。
同年,双方签订“三十年和约”,*被迫向拜占庭进贡。
【秘密武器——希腊火】
拜占庭人欣喜若狂,把拯救自己命运的神秘火焰称为“防备之火”或“海洋之火”。
这种神秘火焰名唤希腊火(Greek fire),也称野火、液态火,是一种可以远距离发射的*式武器,功能有点像现代的火焰喷射器,当遇到水时火势更凶,久扑不灭,因此特别适于海战。
它的发射装置由油罐、导管、手动气泵、引火机等部分组成:
油罐安置在战船的甲板底下;导管由一名力大的士兵抱着,可以根据情况随意调整方向;喷射希腊火的动力来源于手动气泵。
在喷射之前,先对希腊火进行加热,以增加油罐里的压力,士兵打开阀门,希腊火在压力作用下汹涌喷出,安装在导管口部的引火机可以随时引燃射出的药液,一条凶悍的火龙便会出现在敌人面前。
在强大气压作用下,如果顺风发射,火焰喷射距离可高达五十码。
安装希腊火的战船也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它体积小,行驶灵活,用厚重且被浸湿的兽皮层层包裹,船上还配有弓箭手,可说是攻守兼备。有的时候,也把管子固定在船头,安在下面的滑轮可以调整发射的方向。当然,管子要远远的伸出船外,以免引火烧身。
希腊火的成分不仅可以放在油罐中加热,由安装在船上的虹吸管喷出,它还可以放在陶罐里,像手榴弹一样扔出去,陶罐破裂后,所盛的各种成分混在一起,便会起火,有点像现代的燃烧瓶。
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的物质,据说在668年被一个叫加利尼科斯的叙利亚工匠带到君士坦丁堡。
加利尼科斯是虔诚的基督徒,曾在叙利亚的赫里奥波利斯城(今黎巴嫩的巴尔拜克)搞建筑,为了寻找防水材料,他翻阅大量书籍,对炼金术等化学技术颇有研究,还亲自作过一些实验。
为躲避*人的侵略,他逃往君士坦丁堡,途经小亚细亚时,发现当地出产一种黑色粘稠的物质,它可以漂浮于水面上,还可以燃烧,而且不容易扑灭,其实这就是黑色黄金——石油,现代人就是为了这东西争得你死我活。
加利尼科斯突发奇想,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利用它制造威力巨大的武器,经过反复实验,终于获得成功。
由于拜占庭皇室的严格保密,希腊火的配方现在已经无人知晓。拜占庭皇宫的深处,几乎可以说是被软禁起来的加利尼科斯家族管理着整个希腊火的制作过程。关于这种武器的任何事情,即使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也被绝对禁止。
现在仅能在几名皇室成员所写的资料中看到它的痕迹,后来的皇帝利奥六世在《战术学》中记述希腊火用青铜制成的虹吸管喷射,放在战船前端,操纵它的士兵可以用小筒从铁盾后面将火焰射向各个方面。
经过现代学者(主要是化学家和史学家)的研究,推断希腊火的化学成份可能为:石脑油、硝石、硫,或原油、生石灰、硫,还有可能是磷及硝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 保加利亚!北方的雄鹰
*人的嚣张气焰被希腊火烧得灰飞烟灭,*人被迫向拜占庭进贡,这在拜占庭历史上还真是挺少见。
君士坦丁四世应该听听轻音乐,好好轻松一下,可是偏偏有人看不得拜占庭舒服,非要过来添乱。
这个敌人位于拜占庭的北方,他的名字叫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新的敌人】
在大家眼里,保加利亚似乎是个非常安分的国家,新闻联播里很少提到他的名字,印象中他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如果你这样想,我就借用包不同的口头禅告诉你:“非也!非也!”
在中世纪历史上,保加利亚人可是谱写了一首惊天动地的史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和老牌帝国、拥有灿烂文明的拜占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保加利亚与拜占庭是一对欢喜冤家,两国有过剑拔弩张的峥嵘岁月,也有过相濡以沫的甜蜜日子。
一切的恩怨情仇都要从头讲起:
保加利亚一带,古代的时候是色雷斯人居住的地方,后来被罗马帝国占领。罗马帝国将它一分为二,分属色雷斯省和默西亚省(Mercia)。
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拜占庭把保加利亚一带继承了下来,拜占庭本以为沾到了便宜,却不知道这是一块极其烫手的山芋。
6世纪,斯拉夫人大量流入保加利亚。少量讲突厥语的保加尔人在首领库姆拉特(Kubrat)可汗率领下,从黑海北岸、北高加索地区迁移到默西亚,斯拉夫人与保加尔人不断融合,产生了保加利亚人。
库姆拉特可汗联合黑海和里海一带的民族组成一个新的国家——“老大保加利亚”(Great Bulgaria),这是一个像“天鞭”阿提拉领导的匈奴帝国一样的游牧民族国家。
老大保加利亚的兴盛没有持续多久,就随着库姆拉特可汗的死在内讧中衰落殆尽。
地球是圆滴,欧亚大陆是相连滴,世界人民是长着两条腿滴。
正因为有上面的三个“滴”,欧洲的中世纪历史和中国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千年里,很多欧洲国家的灭亡和兴起都和中国扯上了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有趣的是,中国并没有亲自出手。
不是中国人会变魔术,也不是中国人会隔山打牛,而是因为中原的统治王朝武力迫使一些骚扰中原的游牧民族西迁,这些游牧民族只好到欧洲兴风作浪,而且这浪掀得还挺高。
压死老大保加利亚的最后一根稻草上打着一个标签,上面印着“Made In China”,这根稻草就是哈扎尔人(Khazars;又称作可萨人)。
还记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首民歌吗?对了,这是敕勒人的民歌。
敕勒,又称高车,被北魏打败以后,一部分臣服于突厥汗国,形成后来的回鹘,也是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