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长姐 >

第221部分

长姐-第221部分

小说: 长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五十七章 三年任期




    周勋的一翻话,激起千重浪,众人一片哗然。

    “老爷,你话是从何说起啊?”周夫人显然还不知晓内情。

    “族伯,你这什么意思?”这会儿周东礼再迟钝也知道事情不对。

    “什么意思?让你见个人。”这时,周勋狠狠的瞪着周东礼,咬牙切齿的道,没想到自己一直养了只白眼狼在身边,说完,又看着郑典和李月姐,朝着他们点点头,郑典便朝着外面挥了挥手,这时,青蝉便牵着小周笙进来。

    “爹,娘……”周笙一进院了,便一溜小跑的朝着周夫人奔去。

    周夫人显然还不清楚状况,这会儿霍的看到小周笙,几乎以为是在做梦,站在那里,全身发抖,等到小周笙扑进怀里,便如同那溺水之人抱着浮木一般紧紧的抱着小周笙:“笙儿,你还活着?你没事?娘以为再也现不到你了。”一叠声的问话,说完,便抱着小周笙抽泣了起来。

    笙儿的出事,没有谁比做她这个做母亲的更悲伤。

    “娘,我没事,是这个坏人,是他把我推到河里,我差点就淹死了,幸好被夫人救了。”小周笙童稚的声音道,说完,还一脸气嘟嘟的指着周东礼。

    而此时,周东礼一看到周笙出现,就知道事情不妙了,他当然不肯就犯,于是便极力辩解道:“胡说,我怎么可能把他推下水,笙儿定是受人蒙蔽了,郑夫人和李月娥的关系我想大家都知道,宣周和李月娥之前定然是把笙儿藏到了通州郑夫人那里,如今郑夫人是发现宣周和李月娥成了通缉犯,没办子,为了救他们,才把孩子交出来。却反咬我一口,这真是做贼的喊抓贼。”

    “早知道你要这么说了,来人,把老黑他们带上来。”郑典瞪着眼。翘着嘴角道,为了这个案子,他之前特意跑过一趟拱卫司,找到三贵把老黑借了出来。

    果然的。随着他的话音刚落,外面铁水和桂生两个就押着老黑和阿香一起进来。

    一看到这两人,周东礼便知道这回抵赖不掉了,他办的这件事借的就是这两人的手。不由一咬牙,既然已经抵赖不成了,那就来个鱼死网破。于是他猛的抓住桌上的茶杯。朝着地上重重一砸。

    这是之前就商量好的暗号,这回他将漕上以及民乱间聚集的人马全带来了,就布防在四周,本意是为了万一周家其他族人要动武的话,他能够一举将周家其他族人制服,没想这会儿却用在这事情上了。

    砸完茶杯,他便看着郑典冷笑。今天在坐的许多都是大人物,随便伤了谁,郑六郎这个知州位置怕就坐不隐了吧,哼哼,让自己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周东礼冷然的想着,可随后不对了,这茶杯砸也砸了,怎么这一会儿了,也不见什么动静。

    难道没听道,要不要再砸一只?周东礼想着,又举起一只茶杯。

    “别白费劲了,就在刚才我进来之前,已经将你布防在外面的人马抓获了。”郑典挥手,一队队的衙差的卫兵就冲了进来,直接将周东礼团团围住。

    “你们坑我……”到得这时,周东礼才明白,今日这个局为的根本就是将自己的人一网打尽。只是如今他再也回天无力了,只得瘫坐在地上。

    “带走……”郑典再一挥手,便先一步离席,反正如今席也该散了,接下来的事情自由周家自己人去处置。,

    这一回周东礼的命是保不住了,先有谋害人在前,后又跟乱民勾结,火烧衙门监狱,桩桩件件都是砍头的罪。

    而宣周自然冤情得雪。

    整个事情来了一个大反转,尤其是李月姐救了小周笙这一段,更是成了说书人的段子,竟了没几日便在临清传开了,整个事件颇具传奇性。

    而在接下来的后续审案之中,更是审出了铁九郎那一批漕船出事的的内情,那艘偷运火药的船只竟然也是周东礼事先准备好的,本竟就是除掉铁九郎,他好谋夺通州坛口。

    如此,周东礼死罪再加一条。到得秋后问斩。

    这事情才算是告一段落,而郑典也借着整个案子,在临清稳稳的立住了脚跟。

    而秋后,通州那边又传来喜讯,乡试结束,墨风一举中了举人,这不但是李家的喜事,更是整个柳洼屯的喜事。

    “这小子,硬是要得,我郑家也脸面上有光,明年初的大比,再接再励,考个进士出来,我也跟着杨眉吐气了。”秋燥的天气,傍晚,郑典披着一件中衣坐在院子里,嘴里说着话,眉头却是紧锁着。

    实在是今年自春夏到秋末那天气都格外的燥热和干旱,而如今正是冬小麦的种植时期,这水跟不上,明年的一季又要欠收绝收了。

    为一方父母,便要冶一方农事,这旱情不能得到解决,明年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饿肚子。

    “嗯,可是挖井,或者建水车从运河里车水。”这时,李月姐捧了一本册子过来,依在郑典的身侧道。

    “井我挖了不少,水车也有,只是水车车上来的水经过沟渠时大多都流失在沟渠里了,到田里的少之又少,杯水车薪啊。”郑典皱着眉头道。主要临清多沙地,土地的蓄水力太差。

    “可以用毛竹架设管道,让水直接通过毛竹注入田里。”李月姐又道。

    “嗯,我看看。”郑典这会儿有兴趣了,临清是一个竹工艺发达的县,山里别的不多,但毛竹却是最不缺的。

    随后郑典又让衙差把县里一些知名老农请来,大家一商量,都觉得可行,于是,县里的人力和物力财力便动员了起来。在各乡各村又挖了许多的井,再用一根根大毛竹,铺设管道,连接各井和水池,形成了一片井水灌溉网。而在运河边的庄子,则用水车车了运河的水再通过毛竹运送到各家田间地头。

    之后郑典更是学着李月姐在柳洼新屯的那些招数,在水池和井里养起了鱼。

    如此,到了第二天夏天麦收季节。临清却是在灾年里迎来了一个难得的丰收季。

    转眼,三年一任期满,郑典回京叙职,李月姐也跟着一路先回了通州。进了郑家大门。李月姐也没让门房去通报,而是让青蝉和王四娘桂生带着行礼先回了自己的院子,而她则直奔主院,拜见大伯娘先。顺便给大家一个惊喜。

    “六郎临清三年一任期满了,听说干的还不错的,吏部评分给了个优。这回他要回京叙职。不知道会不会升官儿?”远远的,就听着郑家四婶的声音。

    “那肯定得升。”回话的是郑屠娘子。

    “我看不一定,六郎毕竟不是读书出身,再说了他毕竟还年轻,我看他要么继任,要么就平级调都别处去,这样就好。走的稳一点,要不然,年纪轻轻的就居高位,不一定是好事。”这次说话的是郑大伯娘,看法却很通透。

    “倒也是,象李家那老小墨风,前年中了进士,在京里翰林院混了一年,如今不过十九岁居然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了,我听我家铁犁说了,别看他那官儿比不得别人三品四品的,但最是清要,下到地方上,便是四品知府大人见了他也得客客气气的。”这会儿郑屠娘子又道。

    在前年的大比之年里,墨风如愿以偿考中进士,如今南下为官。

    “切,有什么了不起,我看他能得这官儿,说不定人家还是看在六郎的面子上给的呢。”一边郑四婶子道。

    “别瞎胡说,人家李家人凭的可都是自己的真本事,从来都没有求到我们门上的事情。”郑大娘子瞪了眼,如今管着漕上事务三年,郑大娘子再不是当年那个老是抹不开脸面的妇人,竟话作事颇有一种气度。

    “不说就不说。”郑四娘子如今还真不敢得罪这个大嫂,嘟喃了一句,突然那眼睛一亮又道:“对了,大嫂,不是我说啊,六郎和李月姐这成亲头尾也六年了,怎么李月姐到现在也没怀上啊,不会是那个不能生吧?说实话,她打小就为自家姐妹操劳,当年起早贪黑的做豆腐,不会是把身子熬坏了吧……”

    话未说完,就听咣当一声,是茶杯砸地的声音:“老四媳妇儿,你给我闭嘴,这种话是你一个长辈该说的,李家人生孩子一向比较迟,你不要一点风就说雨,这要是传李家耳里,人还不定怎么想我们郑家呢,你这不是离间两家关系吗?若是再让六郎听到,我看他给不给你这个四婶娘脸子。”郑大伯娘气急怒吼。

    “这么凶干什么,我说的也是事实啊。”郑四娘子一脸悻悻的道。

    “你……”郑大伯娘一时气结。

    “若是四婶娘对这有异意,可让以六郎休了我,我决无二话。”李月姐握紧拳头,一脸寒霜的进了门。

    那郑四娘子再也没有想到,李月姐这时突然的冒了出来,若是李月姐辩解不是不能生的事情,她倒是能找到话回,可这会儿,李月姐直接让自己找六郎休了她,那怎么可能,当年老太不也是不能生,老太爷都没有休,更何况李月姐是老太定下的亲事,她要是敢提一个休字,别的人且不说,单是六郎那浑小子就能吐她一脸。

    只是让她在晚辈面前露了怯,她也是不甘的,便一脸悻悻的道:“我也就随便说说,你们的事情,我才懒的管呢,我家里忙,先回了。”说完,也不待别人回话,几乎是落荒而逃。

    “月姐儿,你先陪你大伯娘聊聊,我去找找猪,得空了到我屋里坐坐去。”郑屠娘子这时也告辞,看着郑四娘子吃了憋,心里却是暗爽,那老四家的可从没把她一个杀猪婆子放在眼里过。

    至于找猪,她倒是怀念月娇儿在的时候,那时候找猪的事情都不用她操心的。想着,便走远了。

    “月姐儿,别理你四婶子,她就一张贱嘴。”这时,郑大伯娘忙招呼着李月姐坐,又问了一些旅途平安的话,然后招呼下人上茶水上点心。

    李月姐淡然的摇摇头。只是一路的欢喜叫这事给冲的一干二净。

    ……………………

    感谢,zhuxyhh01的平安符。谢谢支持!!!!!



第二百五十八章 回娘家




    跟大伯娘聊了聊近况后,又帮着她参详了几件坛口的事情,李月姐就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洗漱休息,一夜无话。

    第二天,郑典还在京里,李月姐趁着太阳大,便将一应被褥什么的拿出来晒晒,毕竟家里久不居人,虽然时常有人打理,但还是晒过更舒服些。

    打理完后,看看天色尚早,便整理出从临清带回的特产,回娘家一趟。

    柳洼新屯,如今再不是初建时那简陋的样子,因着大力发展养猪养鸡养鸭养鱼等养殖业,这几年大家日子都过的不错,屯子里青砖瓦房是一栋接一栋的垒起,屯中土地庙周围的长街也全用大青石一块一块的铺上,再加上祠堂前的用作庆典的大场子,如今已成了一个集市,每到赶集时,十里八乡的人常带着家里拾掇的东西到这里来卖,柳洼新屯俨然已成了一个繁荣的集镇。

    李月姐出得李家大屋,转了几条新铺成的青石板长街便到了李家那一片,如今二叔一家也搬了过来,当初宅基地是在一片儿的,如今两家仍在一条街上,只是中间隔了自家阿爷阿奶的那栋小院子。

    李月姐提溜着东西上前,就看到自家阿爷仍坐在门边,编着竹篮子,只是这几年阿爷年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