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乡村生活-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苏总我还要不要去调查它们原料的来源?”
“去调查一下吧,能够调查清楚就尽量调查清楚,双管齐下,有备无患……但是,阿三你要记住了,除了用钱外,其它的手段想都不去想,现在已经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的问题了。”
“苏总我明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特级乡村生活第一卷 第两百八十五章 竹筒饭,又一次扩大规模
那场大雪,大雪之后的冰天雪地,给洛辉高倩倩、给高家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欢乐,当然也带来了不少的不方便。
大雪过后的第四天,天开始放晴,温和的阳光晒在人身上,软绵绵的,非常惬意。很多年老的村民、甚至小屁孩们,都搬着桌椅到屋前的坪里,悠然地聊着天、下着棋、打着牌,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晒着太阳,暖洋洋的,舒服啊……
太阳一出来,气温立马开始大幅度地回升,积雪与冰块迅速地消融,到处都是滴答滴答的冰雪融化水滴的声音。
雪很快就融化得差不多了,不过因为夜间气温又会骤降的缘故,在翌ri清晨之时,有水的地方还是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土依然会冻着,瓦沿上、树梢上,兀自会有大量炫丽的冰凌出现,惊艳不已。
冰雪彻底地消融,山村的景sè又恢复了常貌,村民们的节奏亦回复到常规当中。
()好看的txt电子书
洛辉的ri子一如往常的逍遥自在,主要任务是陪准妈妈四处散散心,到高歌家里大伙儿围着炉子一起烤烤火,或者到屋外晒晒ri光浴,打个扑克升个级什么的,回来后煮好吃营养的,以确保小妮子与宝贝儿的营养。
在这几天闲暇里,洛辉和高倩倩一直都有在研究一个事儿,那就是猪粑戒只有一个糍粑,馋猫们迟早会吃厌,是时候给猪粑戒增加个品种了,只是,应该给它再增加个什么小吃美食呢?
研究当然不能只是口头上的研究,更不能是凭空胡乱臆想,得拿出实际行动来。
两人配合着齐齐动手,分别制作了数种各地的风味美食,最终经过反复品尝,经过投票筛选,本着制作简单,原料采集简便,味道鲜美独特的原则,决定增加一个——竹筒饭。
竹筒饭说是某沿海地方的特sè,其实不然,全国很多地方竹筒饭都有着相当的历史渊源,而且皆大同小异,并没有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有多大的一个差异。
竹筒饭的确是挺有特sè的,因为是用新鲜的竹子作容器进行蒸煮,味道很是特别,吃起来不但有米饭的香味、菜的香味、更有翠竹的清香,吃在嘴里,怎一个爽字了得,比糍粑还要好吃不少。
竹筒饭的制作,所需要采取的原料和糍粑一般无二,就是糯米加粳米,再加菜加调料,拌到一起,还不需要捣碎,直接就置入竹筒之中。其实全国各地的制作方法,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儿。
但是,竹筒饭有一点不方便,就是无法像糍粑一样,倚靠道具和机械来进行批量地制作生产。
米和菜的调配,倒是可以一次xing拌一大堆,但装入竹筒里,必须靠人工一个一个地进行。不过这个也不是什么问题,有人手便非常好办事。
虽然决定要给猪粑戒增加一个竹筒饭,可洛辉也没有急着就把它大批量地投入到市场里,先在一帮人制作了数百个,试着在猪粑戒总店里卖了下,
一如预料中的,竹筒饭极其受粉丝们的追捧,前后没有一个小时,就卖光光了。
粉丝们追捧归追捧,很多人还是只买了一两个,试着吃吃看……结果发现那味道,哎呀,这是要人命的节奏啊……粉丝们远远里意犹味尽,再回过头来买时,却发现没有了,那个急啊,一问原来只是试卖中,便催促猪粑戒赶紧正式把这竹筒饭推出来啊,这么好吃的美食,这不是要吊人的胃口吗!
“……”
竹筒饭正式推出来了,其鲜美而独特的口味受到了猪粑戒粉丝们及各路好吃鬼、馋猫们的热烈无比的欢迎,那销量毫无疑问的,噌噌直往上涨。
猪粑戒的生意本就够劲爆了,这下更加不得了。江城市区一共十家店,家家店那场面皆是壮观无比,一条条长龙排得那阵势,吓死人来着。
()
各行各业的市场份额,终归是有限的,就像我们人的肚子的容量有限是一样的,吃饱了,都快吃撑了,就不可能继续吃不是,得等消化完了。
十家猪粑戒,十面围攻,饱和了差不多整个江城市区的美食及快餐市场,同类型的店自然而然就生意惨淡了——这是传统生意竞争的必然结果,谁也无法改变的局面!
很多饮食快餐店铺悄然关了门,其中就包括江城所有的那两家小米国鬼子的洋快餐店……话说,咱大中华的猪粑戒如此好吃又营养的美食在那里,谁若还来吃这等垃圾食品,再来给小米国鬼子送钱送炮弹,真的不是崇洋媚外的问题了,肯定是脑子进水了,抑或被门给夹了!
猪粑戒的生意如ri中天、蒸蒸ri上,省城苏文静的店铺也装修完毕,开门营业了。猪粑戒现在的名声,是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全球各地,名气不是一般两般的大。再者,省城的人口、人们的生活水平、所谓的生活品味,比江城高出去一大截,所以她那边一开业,生意更加的火爆,比江城总店开业那场面要爆得太多太多了……
如此一来,洛辉的大后方又需要大规模地扩大了——山头再弄十座,专门制作竹筒饭的厂房得整两座,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糍粑场再建两座……人手方面,洛辉又招进了三十个人,工资还是六千每月。
这次招的村民,全是中年人和年轻人。
因为现在临近年关,在外打工的很多青壮们,基本上全都回来了。按说,一般在外打工的乡里人,如果不是外面没事做了、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要到除夕头几天才回家来的,然而这次青壮们近乎全部提前就回来了,原因自然是在洛辉这里喽……
话说,在洛辉就能挣到六千块钱一个月,傻子才会继续待在外面啊。众所周知,外面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空气不新鲜、食品有毒、还被人瞧不起,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未完待续。)
特级乡村生活第一卷 第两百八十六章 问题
青壮年们在外面见过世面,受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薰染诱惑,他们的思想较之于老一辈,自然不再那般保守传统,会更加的开放与大胆。尤其是对以金钱为首的很多物质的渴望欲求,要浓烈得太多太多。
他们当中很多人回归村里,当然不可能简简单单、纯纯粹粹地想着要给洛辉来打工,想着要在家门口挣那六千块钱一个月——永远都没有人意愿屈居别人之下,永远都没有人会嫌钱多,这是再寻常、再简单不过的人性——当然,此话也非完全绝对,若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心境自然又会有所不同——就像高歌一家对洛辉、还有村长高宗、鱼蛋一家等。
村里不少的青壮,尤其是那些二十出头三十来岁的青年,见洛辉在高家村整整里租了二十几座山头,漫山碧绿……再看湖边的养殖、山头的养殖、池塘里的养殖……以及,糍粑场、竹筒饭场里热火朝天……他们再联想到在网上看到的猪粑戒的视频,立马便能推测出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些人的心理便不平衡了,凭什么你一个外地人到咱们村里来,用咱们村的山、用咱们村的地、用咱们村的人、来帮你赚钱?tm凭什么啊!
当然,这些人也只是敢私下里嚷嚷,凑到一起讨论讨论,研究研究,还没有人敢公然喊出点什么来。毕竟,他们都知道洛辉是个有能量、有背景、有势力的人。虽然不知道他具体有多么的厉害,但最起码镇委刘书记,是他的同学,听说刘书记在他面前都是非常的低调,甚至还听他的话……
这些人明着不敢做出什么来,暗地里自然会有所动作,偷偷拿着糍粑、竹筒饭、带点蔬菜西瓜什么的回家,这是最普遍的……这些人在美美地吃着拿回来的东西的同时,会留出一些种子。心里如此想,你可以种、你会种,咱们傻咱们不会种啊!
()好看的txt电子书
这些人悄悄地试着把种子播下,结果讶然地发现,不论自己怎么施肥浇水,种子别说像洛辉山头上地些那样迅速生长,连芽都不发。这些人很是郁闷。扒开土壤一看,不论是西红柿、黄瓜、豆角,还是西瓜的种子,无一例外地都在土壤里冻坏了?
这些人试了一次又一次,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们就极其不解了。同样在高家村,同样的土质,同样的天气环境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诡异的情况呢?这些人百思不得其解,私下里凑到一起讨论,亦讨论不出个什么结果来……最后,不得不就此作罢。老老实实地先帮洛辉做着事情,静静地蜇伏着,等待机会……
“……”
“小辉啊,村里那些年轻人,不好管理啊。”
上述所发生的这些事情,高栓做为洛辉的管家代言人,自然是看在眼里的了,他试着有去说过其中某些人。可却毫无收效,没人鸟他……他那个急啊,只好找上了洛辉。
“怎么呢,栓子哥?”洛辉问道。
“咱们村里那些年轻人,心野,心不安份……”高栓一脸焦急地把这些一五一十地反应给了洛辉。
洛辉微微一笑,其实这些情况。他这些时日里哪儿都没去,天天待在高家村陪着高倩倩,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
更何况,系统的种控功能。那无比精密的地图,上面的种子分布位置,如此地明晰,一目了然,谁能瞒得了他?就连是谁谁谁,有谁谁谁,在搞了哪些事情,他都一清二楚——这就是系统的逆天之处!
洛辉清楚无比,却是一直都装作不知道,当然不是要听之任之,随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他是想看看,这些人顺手牵羊,会牵到何时?偷偷试着种植失败后,他们接下来还会搞些什么?有哪些人会迷途知返,哪些人会死不悔改、变本加厉?
毕竟是乡里乡亲,同时洛辉也理解他们那种野望、那种心理,所以想多给他们几次机会……最后,洛辉自然会根据每一个人所做过的事情的情节严重性,来做出对这个人的处理决定……
不过现在高栓也看出了问题,并反应过来了,洛辉就只能让自己的这个计划胎死腹中了,他反问高栓道,“栓子哥你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咱们现在也有那么多人了,要全是我爸他们那个辈份的人,就怎么样都没关系,他们那一辈的人本份……可现在这些年轻人,唉……反正我觉得,咱们应该像外面那些公司一样,制定一些规矩、条条框框,这样方便进行管理。”高栓建议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你这个方法是对的”洛辉颔了颔首,“其实我也有想过这个事情,但都是乡亲,呵呵……眼下这种种情况,看来这些规矩是必须要制定了。”
“那这规矩,咱们该怎么定?”高栓松了口气,他就担心洛辉慷慨过度,看在村里人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