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

第7部分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第7部分

小说: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事已至此,戏还得演下去,要不然就亏大了。

可戏要往下演,就得有人接着。说白了就是得有一个挑事儿的人,把后面的矛盾冲突引出来。就跟《还珠格格》里面那个小燕子似的,每次大家就要成功逃过官兵追捕的时候,丫不是放屁就是打喷嚏;每次皇阿玛心情大好要赏赐点宝贝的时候,他就非拣人家不爱听的穷叨叨。这就叫挑事儿,挺招人恨的。可要没这样的2货,哪有后面的好戏呢?你是疯儿我是傻嘛。。。

郑武公也得挑一个这样的人,好让他导演的这场大戏更加深入人心,彻底的消除胡子的戒备之心。不过这个演员可不好当,要想达到导演的效果就得玩真的。您想想现在这些演员,你让她脱了裤子当着好几百人的面真干,她可能连眼都不眨一下,还跟你说是为了艺术;可要是演枪决那段,要真毙她,你再跟她说为了艺术,丫非跟你玩儿命不行!

所以得设个套儿,连蒙带骗才行。

那这个人选谁呢?必须得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宰了以后又不影响政府工作正常运转的,最后还得能上我这套儿的人!所以,祭仲不行,这小子太机灵;子封也不行,那是自己的亲弟弟,带兵打仗很厉害;关其思嘛,是个忠臣,忠臣不怕死,死了也白死!就是他吧。

一天郑武公召集大臣们开会,议题是下一步该吞并谁。

当然,借口是光面堂皇的,他要替周天子惩戒那些不好好治理国家,只知道寻欢作乐的诸侯。

大臣们一听,觉得这里面挺玄妙的,很多人默不作声,朝堂上鸦雀无声。。。

关键时刻还得是忠臣救主呀,关其思站起来义正严词的说道,胡子无道,可以用兵!

武心头大喜,终于入我觳了。他表面上装作怒不可遏,大声喝斥关其思:“我刚把闺女嫁给胡子,你现在又让我对他用兵,知不知道那是我女婿呀!你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

关其思也不含糊,“主公是天子司徒,为天子征讨不义,难道还要忌讳亲疏嘛?!”

武公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冲关其思说,你在废话,我就宰了你!

谁知道关大人非常配合,继续顶撞武公:“既然是为天子征讨,就应该大义灭亲,这样才能取信于天下!”

得了,戏演到这儿就可以收场了。

武公下令,关其思以下犯上,陷君主于不义,拉出去砍了!

就这么砍了?对,大家不要用现在道德标准去衡量2千多年前人类对于生命认识。那个时候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用活人祭祀、用活人陪葬等等野蛮行径时常出现,更何况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一个大臣呢。

当然,关大人的血不会白流。

很快,这个消息便传到了胡子的耳朵里,他不禁大为感概,心说:我这老丈人对我可真够意思,看来人家是真心与我联姻,没有别的图谋啊。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从此便彻底放弃了对郑国的戒备之心,全身心投入到吃喝玩乐的伟大事业中去了。。。

郑武公笑了,他的这个计谋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

这段记载于《韩非子》中故事让我有些不寒而栗。一个对领导忠心耿耿,兢兢业业的好人,竟然稀里糊涂的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手中,临到死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何等的可悲可叹呀!

我们读史不仅仅是看个热闹,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幕幕的悲剧中看出些门道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五节 一箭双雕
在博取了胡子的信任之后,郑武公并没有急于偷袭胡国。原因很简单--道路不通。

什么意思?有没有搞错?

原来胡国在郑国南边,之间还隔着许国和鄢国。要想攻击胡国必须借道其中的一个国家。虽然那个时候国家之间边境相对开放,借道别的国家千里奔袭也是有的,可是这样做很难不被人发现,要想达到偷袭的目的,恐怕很难。

一旦许国发现了郑国的部队,那您怎么解释?你是来攻打许国的?许国不干。你说是借道攻打胡国,那很容易泄露消息,导致前功尽弃。总不能说我是吃饱了来您这遛弯的吧。。。

有人问了,既然这样,那郑武公费劲扒拉的又嫁闺女又杀大臣的,弄到最后兵力还投放不过去,这不是吃饱了撑的穷折腾嘛!

可您别忘了,郑武公是什么人?他能在全国范围内解放奴隶发展经济;为了郑国长治久安放弃京城的繁华迁都新郑,为了开疆扩土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敌人,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谋划全局的人,有句古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这就是伟人和凡人的区别。

在郑武公眼里,这非但不是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绝佳机会。

路不通没关系,我也不借道,那多麻烦呀。直接派兵打通就是了。可是两边一旦开战,那动静岂不是更大了?

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反正长途奔袭胡国也不可能了,到不如让胡子看到我郑国打的是别的国家,对你胡国没有兴趣!你别紧张,该吃吃、该玩玩,这没你事儿。如此反而到能起到麻痹对方的作用。

剩下的问题是从哪打过去。

许国在郑国的南面,从距离上讲是攻胡的捷径,但是其面积比较大,国中又有鲁国祭祀太室山的封地许田,如果从这个地方打过去,国际影响不好,得罪了鲁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得不偿失。而鄢国在郑国东南,算然有点绕远,但是其弹丸之地根本不是郑国的对手,克鄢之后大军便可挥师南下直取胡国。

计策已定、事不宜迟,武公命曼伯为先锋,自己与公子吕、祭仲等帅大军突然攻向鄢国。

等鄢国发现的时候,郑军早已将其首都鄢陵包围的水泄不通。鄢国知道不是郑国的对手,自知无力抵抗,便开城投降了。

鄢国已灭,通往胡国的道路已经被打通,按说武公此时应该立即率军南下才对。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派人告诉胡子,我已灭掉鄢国,现在就要班师回朝了。

在此之前,胡子已经得到了郑国围困鄢陵的消息。虽然有一些意外,但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在他的意识中,岳父大人出兵教训鄢国跟胡国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已。现在人家又来说明此事,而且又要班师回朝,所以没有任何戒备之心,依旧沉浸在喜庆祥和的美好日子里。

而就在同时,武公命令曼伯驻守鄢陵,自己与公子吕(子封)、祭仲(祭足)率领大军如神兵天降般的杀入了胡国,没等胡子反映过来,郑军早已将攻入都城,胡子只得束手就擒。不知道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无辜?懊恼?沮丧?肯定是百感交集,这个时候他只能期望老丈人放自己一马。

可惜,他又想错了!留下你,人家女儿岂不是白嫁了,关大人不就白死了?你让这位司徒大人的脸往哪放?这绝对不可能!

于是乎,给他搜罗了十大罪状,以天子名义斩首了之。这么多年都没活明白,还占着领导岗位,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白薯。不过他连白薯也没卖成,直接见阎王了。。。

郑武公是打着天子的旗号*不仁之国,所以不敢明目张胆的吞并胡国,断绝人家的祭祀。杀掉碍眼的胡子以后,郑武公立其长子为国君,派部队留守监国,实际上控制了胡国,与吞并无异。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节 自酿苦果
至此,郑国的疆域初步确定,面积与卫国、宋国、鲁国等中等诸侯国相仿。位置占据整个东周王朝的中央,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商业发达,国力殷实。为后来郑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切固然与郑武公的雄才大略密不可分,也与周平王一味的迁就、纵容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周平王身为天下的共主,对于诸侯之间的相互倾轧为何视而不见呢? 在郑国的一些列所谓的“不义之举”的行动下,周平王就没有半点疑虑吗?

答案是:不可能,平王又不是傻子。年少时受的磨难,让他对朝廷任何风吹草动都非常敏感。早在郑国对虢、郐用兵以后,平王就有想法了。在卿士卫武公的怂恿下,一度想收回黄河以南的虎牢关地区。

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想明白了。郑武公对于周边国家的兼并,暂时还没有有给周室带来危险,反而一个强大的郑国会成为自己有力的靠山。

周室东迁以后国力大衰,不但失去了镐京周围的千里之地,而且政事废弛、军队损失严重。搬到新家以后百废待兴,重建统治秩序的工作繁杂,光靠平王的智慧无力把握当时的时局。

更重要的是,王畿周围的卫国、晋国、楚国、宋国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卫国,不仅紧邻王畿,国力较强,而且他们的头子卫武公在朝廷做卿士,权利很大。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他不能让卫国独大、更不想让卫武公独揽朝纲。所以他需要一个人来制衡、平衡朝廷的政治局势,暂时保护王室的安危,巩固政权的平稳。

而郑国恰恰非常符合条件。

第一,郑武公的的父亲是前朝司徒,郑氏与周王室是同姓的兄弟之国。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也是人家给予了关键的帮助。所以平王认为郑武公对王室是衷心的!

第二,郑武公的工作能力很强,在继任周室司徒以后确实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第三,平王认为与郑武公处境差不多,都刚死了爹、失去了家园。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从心理上讲会出现一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近感。郑国势力单薄,要想生存下去必然要依靠周天子,所以郑国不会有二心。

基于以上几点,平王对郑武公的信任也算是有理有据。

面对平王的信任,郑武公可以说很够意思。他没有辜负平王,先后灭掉了虢国、郐国、鄢国、胡国,并与卫国在黄河南岸展开了争夺战;夺取了北至廪延(河南省延津县北)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为郑国取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就国土面积来讲;郑国从一个寄住在中原的小国;一举成为中原地区的大国。(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春秋时黄河河道与现在是不同的,那时候河道靠北,现在廪延在黄河北岸)

与此同时,郑武公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周室的政务上。他明白,郑国与周室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要想得到平王的有力支持,必须要给人家干点事实,好让人家离不开你。只要周室这杆大旗不倒,郑国就相对安全。

所以,武公确实尽心尽力的辅佐周平王稳定局势、重振朝纲。这一点,平王看在眼里记载心里,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眼前这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同志是值得信赖的。所以,对于武公壮大其势力的种种行为,平王用沉默表达了自己的支持。

可以说,平王作为一个历经磨难的天子,还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头脑。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也基本靠谱。但是,在利用和被利用这一点上,周平王拿捏的不是很好。

郑国灭掉虢、郐有个立足之地也就罢了,而后来又占领鄢、胡就表现的非常过分。

但是平王虽然有过短暂的疑惑,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制裁郑国出格的举动。他只想到郑国强大了可以帮他守卫国土,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抢底盘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起到了一个很不好的带头作用。所谓“春秋不义之战始于郑”,其他诸侯国一看郑国这么折腾都没人管,那我们还在这装什么孙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