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悬崖边的贵族 >

第13部分

悬崖边的贵族-第13部分

小说: 悬崖边的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鎏旌雀霾瑁团⒆邮峙晾玻匆环馊惹檠笠绲那槭槔采傻寻厮较氯慈衔婺改且惶鬃龇ㄒ丫蟠蛘劭哿耍歉瞿甏亩饕丫皇涤昧耍荒芄猛�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成为一个小球迷(1)
蒋友柏来到旧金山这座城市后,发现跟之前的台北、蒙特利尔差别很大。旧金山在他的眼里真是一个无奇不有而又非常包容的城市,在这里,白人、黑人、黄种人都能和谐共处,唐人街连着北滩的拉丁区,日本城直通联合广场;在这里,可以看到头顶红绿头发的年轻人招摇过市,公然在街头拥吻的同性恋情侣。这里任何的标新立异都不会招来旁人的侧目,每个人都是特立独行的楷模。
  蒋友柏在旧金山再也没有一个异乡人的感觉,因为满街都游荡着华人的面孔。这些来来往往的华人对台湾政治默不关心,也许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影子从他们的脑海里早已渐渐淡出,所以蒋友柏再也没遇到过任何另眼相看。遇到的再也不是对蒋家的敌视和戒备,他可以就像每一个普通的移民一样自由自在地快乐生活。
  在这里还有一条蒋友柏最爱去的唐人街,入口处有深绿色中式牌楼和一对石狮子,上书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街道两旁全是中式餐馆和商店,让他仿佛置身于台湾的街头巷尾,一切显得那么熟悉和亲切。
  蒋友柏虽然留恋东方的文化,但这段时间内心最想的还是尽快融入异域生活。为了交到一些美国本地朋友,他培养出的第一个兴趣就是观看美式橄榄球。
  橄榄球是一项深受美国人喜欢的运动,每年一到超级联赛举办之时,四面八方的球迷阵营,全民皆兵纷纷出动,不管是铁杆实心还是空心伪装,不管名人大腕还是平民百姓,看着赛事,说着“球事”。外行凑热闹,内行看门道,男人看球技,女人瞅帅哥。橄榄球一下子侵占了所有人的生活。
  蒋友柏所在的高中大多数同学都是球迷,要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起看球、侃球。那时整个旧金山几乎都是49人队(49ers)的球迷,蒋友柏也毫不迟疑地加入其中。
  早在蒋友柏一家搬到旧金山之前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橄榄球几乎是49人队的天下,尤其是49人队的四分卫乔·蒙塔纳(Joe Montana),更是整个东湾区的战神。他带领49人队在1982年、1985年、1989年和1990年,4年拿下超级联赛冠军,而他个人拿了三座职业碗冠军。
  蒋友柏虽然没有能够恭逢其盛,但是在一堆美国高中男同学中厮混久了,有关乔·蒙塔纳小道消息也都耳熟能详。1991年和1992年的乔·蒙塔纳受伤,整个球季都处于报废状态,蒋友柏自然无缘看他上场一展雄姿,但是光靠那些英雄传说,足以让乔·蒙特塔成为友柏心目中第一个美式足球英雄。
  那个赛季因为乔·蒙塔纳不幸受伤,因此49人对决定由他的替补四分卫史蒂文·杨(Steve Young)上场。这位史蒂文是1987年被交易到旧金山49人队作为替补,他前四个赛季鲜有表现。但在这年作为替补上场成为球队首发,没想到居然打得有声有色,他的各项传与达阵的纪录都比乔·蒙塔纳还出色,于是49人队的新英雄从此诞生。
  每次史蒂文·杨(一上场立刻掌控了球队的进攻,尽管因膝伤缺席了5场比赛,但该赛季仍在四分卫评分列联盟第一,开始了他对传球榜首席连续4年的霸占。在1996和1997年,杨又取得了两次传球榜第一,追平了传奇人物萨米·鲍的纪录,成为全美橄榄球历史上仅有的6次夺得传球榜守卫的四分卫之一。
  1993年49人队决定把乔·蒙塔纳买到堪萨斯城酋长(Kansas City Chiefs)去当他们的四分卫。所以,当蒋友柏有机会看到乔·蒙塔纳再次上场传球时,他已经穿上了红色的堪萨斯城酋长球衣了。
  蒋友柏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就是49人队与史蒂文·杨的忠实球迷,虽然49人队只在1994年球季赢得他们的第五座超级碗,但是史蒂文·杨每年的正规球季纪录都似乎全联盟四分卫里表现最优秀的。事实上,那时联赛表现最好的球队应该是牛仔队(Cowboy),他们赢3座超级碗。

成为一个小球迷(2)
蒋友柏看美式足球的功力还不够深厚,所以,只停留在欣赏“进攻”传球美技的境界,对于防守等策略不甚了了。牛仔队和绿湾包装工队(Green Bay Packers)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时之选,他们也都屡次在关键时刻打败史蒂文·杨带领的49人队,但蒋友柏仍无怨无悔地当史蒂文·杨的忠实球迷。
  后来蒋友柏离开旧金山到纽约读大学,大家谈的是一个令纽约人骄傲的球队巨人队(NY Giants)。巨人的球风与49人大不相同,属于保守的东岸球风,特别注重防守,那时巨人也有一个公认的“神”,大家都简称他为LT(Lawrence Taylor)。因为友柏的心已经被西岸的球风和蒙塔纳、史蒂文·杨整个地占据了,所以虽然人在纽约,却不再也接纳任何球星了。直到1999年史蒂文·杨因几次重伤而不得不从球场上退休,蒋友柏以为他的美式足球也跟随着史蒂文·杨的退休而结束了。
  后来,蒋友柏又找到了他的美式足球的新的偶像——汤姆(Tom Brady),他从比他小一岁的汤姆身上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汤姆不愠不火,从来就不争取什么不计较什么,只是默默地把自己随时准备好在备战状态,随时以最佳的状态准备奉命上战场。你让他在场边当替补,他不会一脸不高兴,他会聚精会神地观察己方的漏洞与对方的战术,随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报告给场上的队友和教练参考;等到先发四分卫万一受伤必须下场,由他代为上场时,他无论在心态和战术上都已经准备妥当,给敌方一个痛击。
  这位球星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运动精神,到今天对蒋友柏经营公司和管理家庭都有很大的帮助,他的一些处事风格也多少带点“抄袭”汤姆的味道。看球给蒋友柏最大的好处就是普及了*精神,一般球星一旦球队输球后立即很礼貌地甘拜下风,既不吵也不闹,而是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下次赢回来。这种*作风让他对*概念有了更多认知。
  除了喜欢橄榄球,蒋友柏在高中的课程里,最喜欢的是生物这门课。友柏原本就喜欢养各种小动物,所以对这门课自然兴趣浓厚。成家立业后的他更了不得了,在家里养了各式各样的虫鱼鸟兽作为宠物,每天光喂养它们清洗它们,就占去他不少时间,但他却始终乐此不疲。
  蒋友柏记得那时生物老师曾经给他们一个课外阅读,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康拉德写的《我在这儿,你在哪里?》,讲的是对一群鹅的观察。他从里面学到不少东西,除了让他对动物产生更高的兴趣之外,还认识到要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耐心、好奇心、细心、持续性、努力、为了兴趣忍受孤单和别人异样的眼光,而这些都是求知求学的正确态度。
  在这本书里面,对蒋友柏影响最深的一个字是“第一印象”(imprint)。鹅在孵化后看到的第一个会动的东西,会对它产生浓厚的感情,不管它是什么东西。这个理论对蒋友柏以后的人生和事业受益匪浅,让他明白第一印象的至关重要性。

当上学校“黑帮”老大
旧金山的这一段日子,是蒋友柏出生以来,第一次学习如何交朋友。
  离开台湾前,蒋友柏的生活不是在父母的督导之下,就是在随扈的环绕之下,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班上的同学也仅停留于“同学关系”。到了蒙特利尔的那3年,他只是班上一个东方脸孔的“装饰品”,蒋友柏不知道该跟同学讲什么话,同学也不知道他想跟他们讲什么话,他一直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唯一可能做朋友的却又因为“蒋公与蒋匪”的矛盾,后来双方都互相假装对方不存在。
  一到旧金山,蒋友柏忽然觉得豁然开朗,仿佛天地也变得分外开阔,学习游刃有余,生活如鱼得水。他那时的英文已经很溜,好到可以自由表达一切。在曾祖母宋美龄的督促下,更是日益精进纯熟。
  旧金山的中国人要比蒙特利尔不知道多了多少倍,街上随处可以见到东方面孔,让蒋友柏心理上不会觉得自己是少数的异类。这时的蒋友柏又少了台湾时的随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在。
  进入高中的蒋友柏,个子一路猛蹿,比爸爸个头还要高。高大帅气的他成为班级的活跃分子,学习成绩也在班级稳居上游,成为众多女生心目中的“东方王子”,经常有女生主动向他示好。
  可能高中时期的男生都喜欢逞英雄,有些学生容易产生反叛和挑衅,把青春期的骚动发酵为暴力行为。学校里总是有几个“坏蛋”分子爱惹是生非,喜欢拉帮结派的耀武扬威。蒋友柏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
  当时学校有两个比较大的帮派,其实也是几个高中生混在一起的乌合之众,一个是“老墨帮”,一个是“韩国帮”。这两个所谓的帮派人数众多,在学校里打过几次群架,从此一战成名。他们整天穿着奇装异服,叼着香烟在校园附近转悠,喜欢吹胡子瞪眼地装凶,好勇斗狠而又不可一世。一般学生见到他们都战战兢兢地落荒而逃,惹不起躲得起。
  蒋友柏到学校后,因为地缘关系,加入了“台湾香港帮”。人高马大的蒋友柏的加入,无疑给这个帮派壮大了声势。独特的领袖气质,让他很快坐到“老大”的位置。
  蒋友柏特殊的身份在同学中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可能因为同学们知道他的身世,了解他不平凡的来历,就用孩子的非凡想象力,无限上纲地把他与台湾“黑帮”联系在一起。曾经轰动一时的“江南命案”在美国家喻户晓,自然是最好的注脚。这样黑白两道通吃的背景,谁人敢不礼让他三分?
  那些“老墨帮”和“韩国帮”的学生当然不傻,打听到蒋友柏的“背景与实力”后,变得十分收敛和乖巧,再也不敢在学校耀武扬威地招摇过市,蒋友柏就此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
  让蒋友柏感到自豪的是,竟然有几位来自大陆的同学也围绕在他身边,成为他的小跟班。他们接收蒋友柏的“保护”,跟前跟后地想法设法巴结他。蒋友柏也彻底把他们当小喽使唤。这些大陆来的同学家境优裕,腰包里钞票总是一沓沓的,家里住的也是豪华别墅。面对这些花钱如流水的阔少,连蒋友柏一度都有点羡慕他们,觉得一样是“高干子弟”,怎么他这个来自台湾的和那些来自大陆的差别就那么大?
  这么多大陆学生的“抬轿子”,让蒋友柏从内心里不可一世。他甚至幼稚地觉得,自己曾祖父被他们曾祖父打败到台湾,如今真是风水轮流转了,他们到了美国来后,全变成听他使唤的“小喽”,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之势。他甚至异想天开地以为,自己是在替曾祖父出一口怨气。
  蒋友柏人生第一次尝到哥们义气的甜头,就是从当“老大”开始的。不过好在他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之人,内心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从一开始就懂得自我节制,不至于太过于嚣张。他依然对老师彬彬有礼,对同学和“手下”有理有节,成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