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

第35部分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第35部分

小说: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瞥隽瞬ɡ阶忱氖韬托滦说墓盼模ㄆ涫凳枪飧聪惹赜牒何墓欧纾F渲谐跆频某伦影壕驮凇兜翘ㄓ闹萏ǜ琛分杏降溃呵安患湃耍蟛患凑摺D钐煜轮朴疲棱肴欢橄隆R桓那俺陌倌晔叩目辗翰园祝桓龌趾暧胪骋淮蠊贝目跏朗樘宦段抟拧�
  陈的这首抒怀之诗,诸多诗论中早有佳评。其中关于他随军北征契丹而遭贬的经历,多为此诗的来历之由。而幽州台乃为战略燕昭王所筑黄金台,招引天下英雄贤才,诗人以己之不平亲历,触景而生情,有感而发,自是诗情的出处。而细细品味,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喻明君,亦可喻己,按诗中的情绪与襟怀所系,更可以认为是将诗人自己与古往而今来的英雄豪杰混成了一体,更有一股易水河畔为刺秦王而决意不返的壮士荆轲的风骨。这样的襟怀与胸臆,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吟唱得出来(今天的网络作家和博客们都可以来作此证明)。但凡一个人或一个时代被压抑得久或是社会奢靡颓丧到虚无至极时,或当一个旧的社会被奔涌而至的新世所替代一段漫长幽黯岁月由一个光芒闪耀的新天空照耀之际,便犹如长夜之中听到曼妙的歌声而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在寂寞大西洋上漂泊65天而最后依稀看见黑夜海上升起的火光一样,这时候,一种旷世脱俗的豪放方有可能听得到。从这首短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不羁个性与思想放任的充分想像度,这种想像度和不羁的情绪渲泻,即便放在今天的万维网上,张嘴即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估计会招来吵骂贬责一片的。
  在这里要问的是,这后面的两句短短十来个文字间,诗人怎么又如此孤独而怆然涕下了呢?何种情景使其如此?是伤怀之痛,还是悲凉至极?抑或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那颗高傲之心的自我感动?或许都是,也或许都不是。我所感染的,是猜想诗人在一身之己之外所感喟的天下与国家,历史与当下,时间与空间的巨大无可比,以及一个大我于现实中的虚无不定,油然而生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人生孤境,其间也有人文之化成,落到人间却又是如此不济,以文载道,英雄当孤,有感于天诸此种种,于是涕泪交焉!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诗歌的时代与灵性冲动(2)
这种体于己,发乎情而升华于一个大开大阖大我境界的诗歌与心臆,在唐朝的文化中,似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所特具的人文通感。
  《华文漫史》中对唐朝的诗歌不能不谈到李白、杜甫,但我还是决定在此省略掉了,因为对于他们我们实在是太熟悉。而整个唐诗看来也可以省略掉,因为整个唐朝就是一首恢宏阔大而且想像力极其丰富的诗歌。中国清朝所编的《全唐诗》,收录诗人2300多位,诗作48900件,足见当时唐朝诗歌的盛景。这不禁让我想起公元前10世纪至6世纪时期西周数百年那个诗歌古风的时代和贵族们所作的雅颂乐章,遥想距唐1000多年的渺远世纪,那个尚未成为中国的周朝和它各地属国的人民,大概也正是一个悠然自由、享受着周武王和当年一饭三吐哺的周公以及后来“成康”之治的清明时代吧,尽管物质极其简陋,然而人民吟诗歌唱的兴致不减,于是便有了后来第一部中华文化的经典《诗经》。当一个人开始有写诗的冲动时,人们会认为这会是一个正直而富有热情梦想的青年,抑或是他有着一颗热烈而奔放的心;当一代人都开始冲动地用诗歌来表达时,人们会认同,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任何困难也不会阻止这些人们梦想与追求的步伐;当一个国家开始以诗歌作为骄傲和传递丰富情感的介质时,我们会认为,这将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国家和伟大而浪漫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里,会诞生出经久不息的光芒。而唐朝,就是这样的一个光明和伟大共存的时代与帝国。
  因此我想,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必然会是一个光明抑或是追寻在光明路上的美好时代。一个拥有诗人的国家,是很难被败亡的。即便是这个国家遭受到苦难和战争,这个时候,国家的诗人们,就会现身出来,以诗歌化作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勇敢的心和高傲的灵魂,这样的心将使她的人民变得坚毅刚强,并最终战胜敌人。若是在和平的时期,诗人们则会成为一个国家人民幸福和一个时代最富灵动与美的使者,这样成为生者的歌唱者,成为爱的见证人,将媚丽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美妙的人生交付于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他有灵性)。而假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领导者是一位诗人,那么,他的言行作为就会更富魅力,他的洞察力就会更加敏锐,他就会对他的人民说:让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努力吧!
  这便是诗歌时代给我们的启发,也是灵性赐给我们的想像瑰宝。唐朝的繁荣已经远去,然而她的灵性却没有走远。她留给了我们什么?不是那份曾经的帝国骄傲,而是这样一位被世人称作为“唐”的诗人与诗人的灵魂,活在称世界称为中华的国家和民族的时代里,自她诞生那一刻起,这样一个充满奇伟想像的灵魂与挥洒天地的豪迈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国家和人民。我忽然很哀伤,这样的哀伤倏然掠过我正在的今天,哀伤这个诗人被人们忽略并忘记在那个冷清的角落已经很久。而不久前一位诗人在网络上遭到的一片谩骂和讥讽,让我觉得这个时代因为诗歌的远去而变得不宽容和世俗的丑陋。
  这个缺失想像力的时代,是有必要来劝戒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超越孔子和儒家道统(1)
从唐朝文化的瀚海中,会有许多有关中华文化和思想的钩联。这个过去时中曾经诞生过的伟大时代是一种集束式的、爆发式的,也是一种蒙太奇式的(我有些奇怪为什么那些电影和电视剧作家和导演们不多弄几个唐都故事的本子),现在,翻看这部大部头的历史电影时,会发现,许多胶卷已经残损,而另外一些,又似乎老是被电视台充作了中华文化片头的罐头资料。在这种罐头式的文化故纸堆里,最大的一堆是2400多年前鲁国孔子留给我们的,我这段历史和文化思想史,我在前面已经谈论过。不过在这里,我似乎是提出了一个可能会看似尖锐的话题。而实际上,关于孔子和儒家以及其所传的道统文化(这其中已经被许多王朝和各朝的思想学者掺和过许多次了),在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史中一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所以,这样一个话题本身并不重要了(因为历史对此话题已经有过更为激烈的讨论甚至是极端的行为)。我在这里提出这一话题的原因不是为了重复那么历史,而是打算以历史的观点来对未来作出一番必要的探看,这就如同我们在父辈们做出的斐然成绩面前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到更好?仅仅是对孔子以及儒家学说来一番批判,我想这还只是说明我们在另一方面对这一学说的依赖,同时也有一种不得不承认甚至臣服于这一学说的潜在心态。而如果我们提出超越孔子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表明我们所在的21世纪。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是从不设定一个绝对的偶像的。
  而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偶像这一事实是存在的,这是一个由历史不断添加权重而导致的结果(这种添加的原因很多但核心似乎一直都只有一个)。其实,我们是很容易将孔子的思想和成为孔孟之道的经学区分开来的,这种简略的方法只要我们划定一个时间值就行。然而,中国的传统力量是如此之大,在过去的很多年里(2000年左右),这种维护儒家道统的力量要比怀疑或是否定的力量大出绝对的许多,以致于使超越的念头更是绝迹(这种维护与保守有些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教皇和经院哲学对于基督教义与古代先哲们思想体系的坚定维护)。从孔子的思想要旨来看,他只不过是春秋时期所产生的各种国家政论、社会伦理以及行为标准思想中的一种,这种思想若是放在今天的网络上,估计可能也会有超过半数的网民并不十分感兴趣。基于这种人文与学术平等的现代准则,提出对孔子的超越而不是再来一番批驳,应当是这个时代对待传统中国思想的应有态度,也是一种基于理性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思考。
  自汉以来,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就被大大加强了,而其后,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也成为了自隋而兴唐而盛的科举制度在教育与人才培育领域的基石,只到现代中国启蒙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家道统的价值与社会作用才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到了20世纪上半叶,这种质疑又被强大的传统力量拉了回来,直到下半叶时,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才对此形成了一次最沉重的打击,所有与孔子有关的学说和思想统统被斥为封建遗毒而由红卫兵清扫得干干净净,但到了20世纪末,通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而富裕起来的中国又悄无声息地恢复了尊孔,一股光复新儒家思想与传统的思潮发出声音。
  恢复对孔子的尊重和学习儒家思想并没有什么不好。依我看,再学一学道家文化与墨家与法家思想亦应兴起,这样,也让21世纪的中国人了解一下祖先如何拥有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的历史辉煌,也汲收一下朴素自然哲学和古中国国家社会之初所产生的诸多伦理文化思想的精髓,然后看看是否对今天和未来有用。这样的一种思想,想必是对孔子的一个正确态度,只是,以今天观之,这样的态度也是鲜见的。
  唐朝盛世之际,国家对儒家学说和道统思想是十分尊重的,并且大力推崇,使之成为主流,这之外,还辅佐以佛教和道教,从儒、释、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三足而立所起的作用来看,儒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务实的伦理治世之道,而佛教则充当了这个漫长农耕社会的安心定神丸,道则为社会提供了无为出世的自我调节功能,有了这三项,皇帝们只要不让天下百姓穷死掉,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可以安然为继(除了外族的有力侵袭)。所以,儒家道统再加上释、道两具,实质上是中国漫长封建史的三个重要的文化与精神文明支撑点,从国家稳定的战略来讲,是起到了相当积极作用的,然而从文化本身的客观性与社会人本性上来看,又让中国在其历史中付出了远离科学与民主自由的沉重代价(这样的代价就连中国皇帝本身都难以从中自拔,而中国到20世纪初还有绝大部分人口尚不知世界二字为何物)。
  

超越孔子和儒家道统(2)
撇去两门宗教不谈(事实上在中国儒、释、道早已三位同体),儒学思想的根本乃是在于“克己复礼”的伦理规范的模式,其对于“新”的解知,也是由“温故”而来,至于“创新”二字,则是犹听天外,是无法到达中国社会的传统思想中的。这使整个社会的精英都无法摆脱其束缚,甚至是齐齐归附于斯。在这里,便要略谈一下唐朝兴起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和柳宗元对先秦两汉古文风习的倡导。换一个角度来看,在今天白话文尚未诞生的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策论和诸子百家自由抒发的散文以及司马迁《史记》的生动文笔,都为唐朝留下了恢宏隽永的传世文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