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哲学启蒙 >

第20部分

哲学启蒙-第20部分

小说: 哲学启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精神病患而言这样的标准却显得非常不协调。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精神病患的生存状态以及导致精神病症的生存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常人与精神病患之间难以调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精神病患对正常社会的理解上。

  因为两种意识世界根本就依赖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生存基础建立,所以要求精神病患与正常人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难免不现实。事实上,精神世界的一切冲突都可以归结为特定意识世界对应的生存基础间的冲突,而精神病患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可调和只是其中表现比较激烈的形式而已。

  六.论成功、疾病与犯罪

  1.论成功

  成功是自然而然的,意识在其中的作用极小。

  时常会有人说某某因为选择什么什么机遇或者具有什么什么品质而成功,而同时又有另一些人因为什么什么而失败,在把成功简简单单的看做是特定意识活动的经过之后,甚至成功学俨然成为一门学科并大行其道。

  因果在这里再次被混淆了。

  悲观的人不仅仅在潦倒时悲观,在腾达时也会悲观;乐观者不但在顺境中乐观,身处逆境同样乐观。就像有人可以被称为“乐观的人”、“悲观的人”一样,可以把有些人称为“成功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仅在被人们发现了成功之后才是成功的人,他们一直都是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的人,亦即他们一直都是成功的。如果他们是大树,那么在还是幼苗时就一直在以将来成为大树的方式生长着,或者更通俗的说,现在他们是杏子而非樱桃或山楂,是因为他们过去也一直是杏子,自小就是杏子。成功的的人从来都是以导致成功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本身就是成功的。亦即这个个体本身就是成功的,相应的意识世界不能超出主体发挥作用。

  成功或失败都不是主观作用的结果,而是自然而然的。成功者或失败者在其不同寻常的经历中的体验,并不像外人看来的那么强烈。例如创业艰难,但是创业者本人在经历时却并不怎么在意外人看起来的艰难(因为外人看起来艰难,在创业者个人看来则不那么艰难,或者只是看起来才艰难)。又如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残酷的战斗经历、无畏的英雄行为等等,很多时候这些东西都被渲染和夸张了。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固然多,但是却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多。

  成功学之所以大行其道,箴言之类之所以泛滥,就是因为太多的人认为单凭几句话或几本书的激励和指引便能走向理想中的道路,而不知道真正能走向成功之路的人从不真正需要在其他人看来可以帮助成功的外来刺激——成功的人本身就有内在的刺激去激发他不断在既定的路上以既定的方式行进。

  看到“Who dares wins”便热血沸腾,不是这句话的作用,而是他从来就在寻找,在酝酿;他一直在模糊之中实践着这句话,只是这句话将他点拨了,将长期隐约存在的观点清晰有力的表达了。

  此例主体感受到的激励是他长期无意识实践下遇到实践的吻合良好的意识外化(此处这样的外化表现为励志铭)后的表现。这样的主体本身就容易产生和接受励志铭,但这并非励志铭作用的结果,而是主体本身就是对励志铭的恰当实践。亦即不是励志铭导致主体实践,而是主体实践自然导致产生或吻合励志铭。其他更多情况下实践并不符合励志铭,因而励志铭之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出现,但是不会起到被期待的作用。

  同样,所谓教导人成功之类的书往往并不能给读者带来预期的成功。因为读者若不具有成功所需要的禀赋气质而把希望寄托在本本里的几种方法上,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教导如何成功的书固然可以风靡一时,却多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须知成功之士本来就是成功的,并不是他们的主观努力使之成功,而是主观并没有感到为成功付出便得到在别人看来是成功的结果了。

  真正的成功是走出一条成功的路,而非循着一条成功的路;真正有力的励志铭一定是由自己的生活归纳而出的,而非借用别人的。

  成功是一种禀赋,是一种习惯。

  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生活的人自然通向成功,同样是因为成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功成名就之后成功人士往往仍然以同样的方式继续着同样的事情。很多一无所有的人生活得心安理得、悠悠哉哉,与此同时很多人士在有一番成就之后依然如患有强迫症一样不懈奋斗,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无所有。他们这么做并不真是因为那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必须那么做,不那么做他们就会不安乃至生病。很多有成就的人士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为现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他必然在这条在外人看来是通向成功的路上行进。外人眼里的被羡慕和模仿的促成成功的因素,在本人则往往感觉不到。

  因而成功或者失败不是因为主体倾向或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而是置身其中主体必然要选择的道路,是主体自然而然的选择,从而从真实意义上讲也就不是什么选择(因为结果只有后来发生的那一个,并且其实已经早就被决定了,只是经过“选择”它变得清晰了)。很多成功之路在外人眼中是不同寻常的,而成功者本人去走那条道路时则平常不过,犹如其他人走成功道路之外的道路那样水到渠成。从而虽然成功往往伴随着意识世界的某些特点,但是单纯的改造意识却并不能导致成功。因为单纯改变与成功相关的意识则只是舍本逐末、无济于事罢了;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又是如此不同,以至作为产物的每个个体的意识世界也迥然相异,所以改变整个意识世界无异于改变导致意识的整个个体一样也不可能。

  2.论疾病

  对于成功,可以这么说:特定的意识并非导致了人生成败,而是伴随着人生成败。对于健康,意识的作用同样如此。不是不想生病就不会生病,一个人生病,也不是因为他想,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病人。

  生病的人常听到劝告,你要作息规律、饮食营养、心平气和,如此如此。似乎只要这样做了,身体自然就会康复,似乎作息混乱、营养缺乏、心烦意乱才是疾病的元凶。而实际上,生病的人本来就是一个病人,只是之前没有机会被察觉而已。

  生病的人本来就是一个病人,因为作息混乱、营养缺乏、心理纷扰才是他的正常状态。他本身可能就是高度焦虑的,心平气和是不能让他容忍的。他本身可能就是刻薄待己、忘我工作、矢志理想而不甘享受的,过普通人的目光短浅、饱食终日的生活只会让他变得绝望,只有远大理想下的忘我工作和特立独行才会使他心安理得。他一直心安理得的忍受此种生活方式下的痛苦,尽管这种痛苦可能导致未来的疾病和耗竭,他仍然一如既往。因而他一直是在通往疾病和耗竭的路上,生病才是他应有的状态。并且他本身就是一个病人,导致疾病的因素和程度逐渐加重的疾病自始至终伴随着他,当被贴上了病人的标签时疾病引起更主要的关注,但是它们都一直以逐渐加重的方式存在着。

  所有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近视、外伤、感冒、肺结核等所有疾病)不是因为遗传,就是因为性格结构,或者是身体方面的偏好(比如口重,明知食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然而少吃盐带来的痛苦却更难以忍受),或者是突发因素和小概率事件,但是总而言之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归于主观偏好或者意识上的倾向。

  不是因为这个人忧郁、易感、怠于运动而生病,而是因为他的生活、他的基因和生活环境决定他自然而然的忧郁、易感、好静。他生病固然与这些因素有关,但是这些因素以及疾病不是他的意识世界所能左右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病人或必然要成为一个病人(如偶发因素),他因此必然生病,他生病才是合乎情理的。

  不是什么感冒病毒、结核杆菌、心律不齐、血压过高等让他生病,它们只是压弯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不是因为什么主观因素如性格内向之类让他生病,因为他必然如此,从而他自然如此。这些所谓导致他生病的因素其实和疾病一样只是结果,是特定的生活和特定的基因让他生病。换言之,他之所以生病,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病人。

  健康、成功与否伴随着意识世界相应的活动,但是意识世界也只是伴随而已,它并不是导致这种状况的决定因素。无论健康、成功与否,都并不是因为意识世界很想像这样,而是因为全部生活自然而然的像这样;或者即便意识中可能之所以很想如此,那也是因为机体很想如此,就和人很想吃饭首先并不是因为饭好吃、而是因为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一样。

  人人都想着成功与健康,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这实在是因为意识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固然未被忽视,却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以特定方式存在着的每个个体必然伴随着一些可以评比优劣的状况,而这些状况的出现与其说是与意识世界有关,毋宁说是包括了意识器官的整个并非意识的机体的特定存在方式的结果,而意识非但难以决定这些状况,甚而它本身就和这些状况一样,只是相应个体的产物而已。

  3.论犯罪

  以下将论及犯罪。

  首先说明一点,涉及到犯罪的下述分析并不意味着犯罪是可以完全宽恕的。矛盾和冲突必然意味着矛盾或冲突的双方受损,对加害和受害人都如此(这个规则对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均适用)。——罪犯因其罪行而受到惩戒是必然而合理的。任何一个社会均有犯罪,因为任何社会都有罪与非罪的标准。任何社会都存在犯罪,正如任何一个人体内都有毒素和垃圾、都有致病细菌和病毒一样。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对犯罪的遏止和对罪犯的惩戒同样是种必须。

  然而罪犯真正的罪名以及促成犯罪的真正原因却远非罪犯具有主观犯罪能力那么简单。

  我要说的是,没有人主观上愿意成为一个罪犯,没有一个细菌天生便是对人有害。只是它们不幸处在那种环境中,不幸成为一个群体的敌对面;另一方面,犯罪不可避免,不可能因为一批罪犯不再犯罪而使社会归于纯净。一个社会总是产生犯罪,正如一个人总是携带病菌一样。社会机体的运转必然伴随某种不和谐,因而必然存在犯罪。犯罪这种现象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并非可以主观遏制,它是罪犯的无奈或无意之举而非肆意妄为。

  犯罪不可避免,就像一个社会难以避免失业一样(即便存在就业意向、就业能力、充分的职位空缺以及足够的薪酬待遇,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以及时空限制,导致充分就业不可能在一个现实社会中出现)。并且,可以认为当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比如4%)时便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当理想的情况,此时失业率的进一步下降所能反映的问题很可能将不再是积极的。犯罪同样如此。犯罪是一种不调和的表现,而社会的运转必然存在着足以导致犯罪的不调和。

  犯罪是包含了罪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