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尔奖得主登上北京大学讲坛;还迎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巴黎高科,日本东京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大学校长的来访。另外,一些国际政界要人也频频来北京大学访问,如美国前总统卡特、克林顿,俄罗斯总统普金,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
北京大学(4)
师资力量
北大现有专任教师5200余人,教授近1400人,副教授1280人,中科院院士49人,工程院院士8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北大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973”项目: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北京大学有14位教授出任13个“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居全国高校之首,先后有57人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10人为讲座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其待遇同两院院士,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等23位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分布于14个院系。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大学教师中入选该计划的自然科学部分48人,人文社科部分26人,两项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著名系科
建国以来,北京大学在保持其文科方面优势的同时,在理工医等学科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直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在###评选的964个全国高校重点学科中,北京大学有81个学科入选,其中文科29个,理科52个(含理科27个,工科8个,医科17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参评的33个一级学科全部名列前八,其中11项排名第一。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另有###重点实验室1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网上合作研究中心7个以及国际合作建立的实验室15个、###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
硬件设施
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位于京城西北郊的北京大学拥有规模较大的校园,占地近四千亩。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从而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未名湖、博雅塔等都是著名的景观。著名建筑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百年纪念礼堂、楼前广场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藏书已达703万册,并以每年8万册的速度递增。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最大、设施最齐备、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讲堂,建成以来先后有大量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前来演出。
大家英才
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北京大学不但涌现出众多的学术大家,该校历届毕业的学生中,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才,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社会科学界:冯友兰、顾颉刚、罗常培、魏建功、丁声树、袁家骅、冯至、曹靖华、俞平伯、张申府、张东荪、任继愈、胡绳、潘梓年、唐君毅、牟宗三、熊伟、傅斯年、陶希圣、毛子水、姚从吾、范文澜、邓广铭、韩儒林、董作宾、胡厚宣、旭生、黄文弼、孙本文、许德珩、徐宝璜、张志让、张耀曾、周炳琳、赵迺抟、千家驹、王光祈等。
自然科学界:钱三强、胡世华、樊畿、郭永怀、马大猷、黄昆、邓稼先、于敏、王琎、唐敖庆、钮经义、秉志、胡先骕、汪敬熙、蔡翘、潘菽、张香桐、孙云铸、杨钟健、裴文中、斯行健、黄汲清、侯德封、刘东升、刘光鼎、陈华癸、刘仙洲、王选、忠诚、王澍寰、曲绵域、李连达、胡亚美、沈渔邨等。
1949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北京大学校友近500人。另据统计,北京大学学子中有29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占中国内地当选该院院士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功勋校长
孙家鼐:1898年—1900年;
张百熙:1902年—1904年;
严 复:1912年—1912年;
章士钊:1912年—1912年;
蔡元培:1916年—1927年;
蒋梦麟:1930年—1945年;
胡 适:1945年—1948年;
汤用彤:1949年—1951年;
马寅初:1851年—1960年。
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香港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八所主要大学,其中香港大学是最重要、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
香港西医书院
香港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西医书院,而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乃至后来香港大学的筹建都是与何启的努力分不开的。何启(1859年—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原籍南海西樵南沙村,出生于香港。他早年就读于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毕业后留学英国,先后就读于英国亚巴甸大学和林肯法律学院,获得了医学和法学学士学位。随后,他携英国籍妻子回到香港定居,积极投身于香港的教育、卫生和公共事业。
起初,何启以行医为业,是香港第一位华人执业医生。后来他又从事律师工作,是香港第一位合格的华人大律师。同时,他还是一名政界名人。从1890年—1914年,担任立法局议员长达24年,是香港历史上第三位参加香港立法局非官职的华人议员。另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与胡礼垣合作,发表了多篇鼓吹“新政”的政论文章,运用所掌握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对洋务运动进行评论,并为中国的改革维新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实施方针。1895年,他还曾参与孙中山筹划的广州起义,负责起草对外宣言。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邀请他担任广东省长胡汉民的外交顾问。
何启一生对香港做出了众多贡献,涉及许多领域,不过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无疑是在教育事业方面。1887年,为了纪念病逝的妻子,何启投资创办了雅丽氏医院(以其妻命名),不久又创办了香港西医书院。正是这所学校,与后来的香港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趣的是,当何启在创办香港西医书院时,还特地邀请清朝大员李鸿章做“名誉赞助人”。而李鸿章也欣然接受并亲笔回信,其内容还登载在香港《德臣西报》上。在回信中,李鸿章对何启的计划大加赞赏,并对学校的未来致以真诚的祝愿。
对于香港西医书院,何启可谓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但在书院兼任名誉秘书与教授,还亲自主讲法医科。正是在这一时期,何启结识了在该校学习的孙中山,并在后来给予他巨大的帮助。1909年,为了进一步发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何启又开始积极为香港大学的筹建奔走,并出任香港大学助捐董事会主席。香港大学成立后,他又于1912年将其创办的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成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主干。由于何启对香港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1910年,英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勋位。
孙中山与香港西医书院
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历史上,有一位特殊的学生非常值得关注,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学生时代,主要是在香港度过的。自1883年11月至1892年7月的9年中,他先后在拔萃书室、中央书院、香港西医书院就读。尤其是在香港西医书院期间,孙中山深受老师何启等人的影响,一方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也开始了解到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在这里结交了一大批革命志士。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作为香港西医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走向社会后,他最初曾在广州、澳门等地以行医为业。1894年6月,年仅27岁的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没有获得任何结果。从此,痛感民族危机的孙中山,目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终于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但是对于香港西医书院求学的经历,孙中山先生始终非常珍惜。直到1923年2月20日,当访问香港的孙中山应邀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说时,仍认为香港不仅是他获取知识之地,而且是他的思想学说的诞生地。
香港大学的正式建立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香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越来越显得落后于时代了。因此,香港当地各界人士开始积极筹划兴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
1907年7月,英国政府派卢押来港就任第十四任港督(1907年7月至1912年3月),他到来后,很快便将兴办大学一事提上了日程。同年12月,卢押在圣士提反中学毕业典礼上致辞时指出,香港已是一个大城市,却没有一所大学,实属美中不足。他希望社会人士热心教育,在香港创立一所大学。他的这一讲话,第二天就刊登在当地报纸上。消息传出后,首先有一名大商人表示愿意捐出15万元作为建设大学经费,另捐3万元作大学基金,支持平日的经费。然而,18万元是不能够建成一所大学的。1908年3月18日,卢押又召集全港的富商,他在发表谈话时呼吁道,创设一所大学需要巨额资金,当政府除了能拨给土地之外别无办法。他表示税收只能负担行政费,无法负担学校的经常性支出,估计经常性支出需要100万元作为基金,另外还要一笔建筑设备费。
为了实现计划,卢押下令成立了一个筹备委员会,研究全部计划以及计算各项开支。筹备委员会计委员8人,主席1人,共9人,其中惟一一名华人就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何启。9月,筹备委员会向卢押提交了一份计划报告书,认为所需经费庞大,无法筹措,因此不主张设立香港大学。但是何启却认为,创立大学的经费不足忧虑,因为只要大学设有中文科目,海外华侨及国内绅商、香港华人,都必会全力支持。本来卢押准备在不需华人捐款的情况下,办一所只有医科和工科的大学,但由于得不到支持,不得不改变初衷。最终,港英政府决定办一所有文科和理科的大学。卢押亲自邀请全港中西绅商参加募款委员会,发动华人捐款。由于有了华人的支持,不到半年就募得了127万多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香港大学(2)
1910年3月16日,香港大学奠基仪式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