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

第14部分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第14部分

小说: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黾咏槐叮推矫磐庑禄志芍烦颇闲#ǜ反蠼指ㄈ蚀笱V烦票毙#⒖荚诤5砬碧阶ㄉ枵嫉�82万平方米的新校舍。1966年至1976年,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的浩劫。尽管如此,北师大的广大师生员工仍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976年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北师大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使北师大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9个学院、6个系、52个本科专业、127个硕士点、70个博士点和14个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学与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两院院士14人。200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
  一百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紧紧相连,师范学堂及其后的师大师生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鲁迅与北师大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上,鲁迅先生的长期活动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页。从1920年秋季开始,直到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为止,整整6年的时间,鲁迅分别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在这6年的时间里,鲁迅在日记中提到北师大就达304次之多。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先生就是女师大的学生。
  1923年7月,鲁迅担任女师大国文系小说史科兼职教员,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在讲课时,他始终贯穿以革命的批判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小说认识社会。
  1926年3月18日,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犯我国主权的强盗行径,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和杨德群在前往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时殉难。得知这一噩耗后,鲁迅极为愤怒。3月25日,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参加了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追悼活动,并在几天之后的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的同学、女师大学生会总干事许广平,正是在这种血与火的斗争环境下,和鲁迅走到一起。1932年11月,已定居南方的鲁迅回到北京,来到北师大东南楼前花圃西侧的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前,再次怀念自己的学生。那天,他在北师大发表了著名的《再论第三种人》的演讲,由于听众多达2000余人,北师大风雨操场无法容纳,不得已只好移至露天广场。广场中央放了一张红漆大方桌,已经52岁的鲁迅一跃登上方桌讲台,指出“大众需要自己的文艺作品,新兴文艺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任何方法也阻挡不住的”。这是他在北京所作5次演讲中规模最大、听众最多的一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2)
鲁迅在北师大工作的6年,也正是他前期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阿Q正传》、《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两地书》、《彷徨》、《野草》、《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
  国际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积极的国际交流合作政策。目前,学校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大学、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方面,已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了多个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学校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2000余人,留学生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四名。国际交流合作频繁,每年主办、协办国际会议20余次;近年来,邀请来校讲学、访问的外国及港澳台专家学者年均近200人次;并先后授予或聘请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专家、知名人士等111位海外人士为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称号。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4%;两院院士1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委员1人,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59人。教授460余人,副教授500余人。
  著名系科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5个,2002年成为###首批6所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重点高校之一,有1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硕士、博士点数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师大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现有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5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北师大建设“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秘书处也设于北师大。学校还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与有关单位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中心(研究院、网上合作中心),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文科研究基地。
  作为国内一流的师范类名校,北师大的著名系科主要有:中文、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艺术类等。
  硬件设施
  学校校园总面积1048亩,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图书藏量300余万册。
  大家英才
  在北师大百余年历史上,所涌现出的著名人物主要来自教育界和文化界,如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先后担任教授,而著名教育家杨明轩、周谷城、杨秀峰、楚图南等都是该校校友。
  功勋校长
  张百熙: 1902年— l908 年;
  范源廉: 1923年— 1924年;
  张贻惠: 1925年— l927 年;
  黎锦熙: 1928年— l929 年,
  1945年—1946年,
  1949年—1950年;
  袁敦礼: 1946年—1948年;
  陈  垣: 1952年—1971年。
  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同济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从德文医学堂到同济医工大学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7年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其创办人是毕业于德国基尔海军学校医科的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此人原本是德国海军军医,曾经在1891年随同德国军舰首次抵达上海。当时的上海伤寒、霍乱等病流行,并且医生很少,药品也很缺乏。宝隆遂决定离开海军,转而返回德国进修医学。1893年,已经成为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的他第二次来到上海,在德国驻沪总领事馆附近开设诊所,并与在沪的德国医生组成了“德医公会”。1899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的支持下,开办了一家有20张床位的医院。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同济”二字从德文“Deutsch”谐音而来,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宝隆任院长,医师大多由德医公会成员兼职。由于医院的医生人手不足,所以他决定创办一所德文医学堂来培养医生。宝隆的计划与德国政府及科技界、工商界在华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1906年,在德国高等教育司司长阿尔托夫和克纳佩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从德国募得25万马克以及价值8万马克的医学书刊和外科手术器械。1907年6月,支持办医学堂的阿曼教授来沪时,又带来一批德国大专院校和企业捐赠的标本、显微镜、医学器械、专业书籍以及摹绘自柏林大学的解剖与生理挂图。医学堂还从一些中国商人处募集了一些资金。1907年10月,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校址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德文医学堂最初设德文和医学两科,其中德文科是医科附设的预备部或称语言学校。医科又分医预科和医正科。学堂开办初期招收了33名学生,其中大多数属于德文科;除了3位专职德籍教师外,都由德医公会的医生来校兼课。德文科学制3年。第一年主要学习德文,以后又开设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世界历史和地理等。医预科学制2年,主要学习医学理论课程和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医正科学制3年,主要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加上德文科的3年,学制共8年。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在看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已取得初步信誉和办学经验后,德国政府及工商界就开始酝酿再办一所工业学堂。1910年12月,德国工商界和银行界推选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为首,在中国建立一个德国工学堂协会,并很快就筹集到了175万马克的资金。1912年,工学堂成立,随即并入同济德文医学堂,校名改为同济医工学堂。随后,德文科扩充为医、工两科的预备学堂,学制三年;医、工两科的学制分别为五年和四年。到1916年,全校已有教师35人(其中德籍教师26人),学生500多人。
  1917年3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上海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强迫解散同济医工学堂。南京国民政府###在社会各界联名要求下,决定将学堂迁至吴淞镇。4月,学堂改为华人私立学校,直属###领导。从此,学校不再由德国人掌管,而由中国人接办。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学校迁往吴淞镇。1924年5月20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学校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此后,每年的5月20日就成为同济的校庆日。
  在战乱中生存
  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同济医工大学,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工两科也随之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同济大学被迫迁移。在危难艰苦的情况下,师生齐心协力,跋涉千里,辗转迁移达六次之多(首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宜宾)。由于种种原因,前几次迁徙时间最长的仅为8个月,最短的不足百天,而在宜宾李庄,同济师生一呆就是6年。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件:李庄只是一个人口不足4000的小村子,要一下子安置上万的外来人口确实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