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太傻十日谈 >

第2部分

太傻十日谈-第2部分

小说: 太傻十日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失望,但我也不会因此而损失什么。
找到太傻,其实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网上有太傻公司的宣传页面,我在上面找到了他们北京公司的电话号码,然后拨了过去,他的前台回答说:“陶总在开会。”于是,我给他的前台留了言,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因何事而找他。我知道他们前台的反应是很职业化的,没有任何一位陌生人的电话可以被直接接进老板的办公室,这是常规,而“老板开会”是搪塞陌生电话最常用的借口之一。尽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次简短的对话仍让我感觉有些不快。我是以一个以前的版主身份给坛主打电话讨论问题,但前台电话中传来的“陶总”的称呼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太傻网的版主与坛主关系变成了现实中的业务往来关系。这种感觉上的巨大落差让我恍然置身于两个世界!
我在忐忑不安中等着太傻的电话。我有点担心,如果他不回电话,我会觉得自己很冒失,甚至有点犯傻。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半个小时后,电话铃响起,果真是太傻打来的!他在电话中报上自己的姓名,然后解释刚才正在跟员工开会。这几句话也是很职业化的辞令,但是直觉告诉我,他并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和盲目自大的“专家”中的一员。于是我很快放松了心情。
寒暄几句之后,我简要地告诉他自己现在遇到的问题,并表示希望向他请教——如果他依然愿意和我交谈的话。
在知道我打电话给他的目的之后,电话的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大概是十秒钟。显然,太傻在思考。随后,他告诉我,如果我答应他三个条件,他就愿意和我继续谈话,并设法帮助我。这三个条件是:
1。每次谈话不超过三十分钟。如果我觉得谈话有帮助,并愿意继续这种谈话,可以下次再约时间谈。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再谈话,时间无法确定。如果我觉得谈话对我没有帮助,或者我觉得继续谈话也不可能再有什么进展,就不用预约下次谈话了,这样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
2。每次谈话,他无意去给我解决任何具体的问题,他希望帮助我获得正确思维的方式,而不是所谓的技巧或者经验。
3。他让我答应,如果我觉得和他的谈话对我有所帮助,我必须与他人一同分享我的体会,并写一篇留学申请的文章,在太傻论坛发表,在整个留学季度结束时,以帮助更多的人。
说实话,他的这三个要求,第一个最合我的心意。我向来厌恶那种漫长的教导式的叙说和讨论,也讨厌看那种长篇大论的叙述经验和经历的文章,更不喜欢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进行反复争论,因为这些都是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东西。要是谈话没有什么意思,当然就应该马上停止,就好像看一本书,如果一开始你觉得没有任何帮助,那十有八九是就算你耐心看完也不会获得什么帮助的。
第二个要求,我也格外地理解。如果你被人当做专家并经常遇到请教问题者,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你祭常要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大费口舌。这种事情相当辛苦,但实际意义不大。我做版主的时候,曾经有个人,把她的PS的每一个词语拿出来,结合同义词,和我讨论到底用哪一个会更有效果。我很赞赏她严谨的态度,但是我始终认为方法的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至于第三个要求,对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向来很乐意帮助别人,我也愿意写这样的文章。但是,我也有疑虑:我和太傻的谈话,是不是一定会产生什么新东西?也许只和他谈一次,我就失望了。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那我到底写还是不写呢?
不过,太傻提出的这些要求还是让我很高兴。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他在留学领域所指导过的人,肯定比我指导过的人多。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他肯定比我更有经验。而且,我很高兴,太傻对我的谈话要求很重视,他能理解我的疑虑,并且他也知道我对于留学的了解程度。我有理由相信,向他讨教,我不用去费力地绕弯了,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我暗自忖度,也许,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我心中的疑问呢。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这三个要求,并且约定周一晚上七点在国贸一座的星巴克见面。
在之后的一年里,我与太傻总共有过十次谈话,最长的一次不到二十五分钟,最短的只有三分钟。但这十次简短的谈话却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片段之一。在这之前,我永远不会相信,和一个人的谈话会这样大地改变我的生活。在结束每一次谈话后,和太傻的下一次谈话,成了我生活中最期待的事情,尽管每一次谈话都那么短暂。
2005年8月,当我踏入哈佛的校园,翻开人生崭新一页的时候,我由衷地感谢太傻、太傻网,以及和太傻的十次谈话,感谢他给我的帮助。正是由于这一点,你才能读到这本书,我在履行我对太傻作出的承诺,也在实践我曾经作为一个留学论坛版主对所有朋友们的承诺——帮助别人。
和太傻一样,我希望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可以答应我——一个曾经做过留学论坛版主的人,这本书的作者,一个申请留学多次失败并最终走出阴影,迎接新生的普通留学者的三条要求。
1。注重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必专注于解决的具体途径——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不打算解答任何细枝末节的问题,但是,它可以与你探讨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而这一点是你解答所有问题必备的基础。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获得任何答案有价值得多。有一些核心的问题,在谈话中可以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是,大多数问题需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来思考和判断。这也是和太傻十次谈话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太傻从来不简单地告诉你一个答案,从不教导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并引导你自己得出结论。与太傻的谈话让我如沐春风。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有这种感觉。
2。学会独立思考、判断,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不要把你的着眼点局限于某一专业,某一目标,或者背景。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你一个金融专业的牛人怎么申请Harvard的案例,而是想借助这一留学申请的个案让你学会举一反三。无论你是学生物的还是学建筑的,无论你是申请英国还是加拿大,无论你是申请本科还是MBA;你肯定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帮助。这本书也不是留学申请的入门读物。关于如何入门的材料你可以去浏览太傻论坛上很多前人留下的经验,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从繁杂的各种建议、指导和信息中摆脱出来,并且找到自己在留学申请中应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问题的准绳。
3。和你周围的人分享你的进步和方法,而不是封闭自己——我相信,每一个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次阅读也会有不同的心得。即使我自己,在每一次回顾当初的谈话内容时,也往往会有新的感受——有些内容我以前不理解而现在理解了,有些内容我以前只能理解一部分,但现在能完全理解了。因此,我相信,在你留学申请的不同阶段,当你每读一次这些文字,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去任何一个留学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分享这种感悟,也从别人那里获取进一步的建议和更丰富的经验。我相信,太傻论坛,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他的分享和互助的精神,还有对所有人完全开放的态度,让我们抛开所有的成见和质疑,丢弃所有狭隘的思想和念头,真心地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毕竟,我们都是同路人!
最后,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我众多的朋友、同事、网友的鼓励。我日以继夜地完成了这本书,使这本书可以及时与大家见面。
所有在留学申请过程中努力的人们,相信你们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丰硕的果实。祝你们好运!;
当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和反思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会有机会跨出留学最大的误区——模仿。
周一晚上七点,我提前十分钟到了约定的谈话地点,国贸星巴克。
我在星巴克转了一圈,很容易就找到了我的目标——太傻,他正坐在角落里的沙发上翻阅杂志。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一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居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对方。当时,我几乎毫不怀疑那就是太傻。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太傻是否有能力帮我改变现状并未抱太大的希望。如果从这次谈话中我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那就全当是普通的聊天好了。至少借这次机会,也算是一睹坛主的庐山真面目了。
毕竟,我做留学版的版主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其间自己有两次完整的申请经验,同时又在一家世界顶尖的公司工作了一年多,遇到了无数的留学申请人,也见过了很多的牛人并和他们谈过话,我一向比较自信地认为,真正能够帮助我和指导我的人真的不多了。以往当我虚心地去请教别人的时候,结果都不约而同地成了我反客为主,给了对方很多建议。而在同几个顶着留学专家头衔的人谈话和曾经参加的一些留学讲座中,更是觉得异常的乏味和无聊——这些竭力吹嘘的培训课程和留学咨询或者中介,要么搬弄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概念(比如3C法则,SWOT原理),要么就是极力吹嘘一些所谓的案例——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当然,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如果我真的什么都懂的话,就不会在这个阶段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帮助了,也不会主动和太傻联系。现在的我正处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今天的谈话,如果能帮助我确定未来是不是该继续准备留学申请,我就应该感到很满足了。就是怀着这样矛盾的心态,我坐到了太傻的对面。
闲聊了几分钟,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Jim,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我想我们需要制定几条简单的规则。所以,刚才在等你的时候,我随便与了些东西,你看看。”
他把一张便签递给我,上面写着几条简单的谈话规则:
不要在意身份的问题,就当成随便的聊天好了。
实话实说,不要有任何顾虑。
尽量简短,不要怀疑对方的理解能力。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我说,“而且我可以做到,那么我们开始吧。”
“好吧。”太傻说,“首先,你告诉我,你这次和我谈话,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想知道,”我说,“在两次留学申请失败之后,我到底应不应该在今年继续申请?”
太傻笑着说:“你以前是做版主的。要是有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会反问他,”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要是你继续申请,你会在哪些地方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情呢?或者,你会在什么方面改进呢?”
“那么对方一般都会怎么回答呢?”太傻接着问。
我想了想,“他们会谈到自己以前申请中犯的一些小错误,比如材料寄的时间迟了,或者没有对教授的某一封信及时回复,或者自己把选校的范围定得太狭窄,等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事务性的细节,就算这个申请者下次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也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说实话,我在留学领域这么久了,大部分人申请,或者说绝大部分人申请都是在碰运气,也许他下次改进了一些方面,比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