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们的这种态度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一个不敢去尝试的孩子,他永远不会与积极进取有任何联系。因此,明智的父母不会去过分计较事情的结果,而是注重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期望一个原本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能够立即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切实际的。为了避免孩子再次受到伤害,父母在鼓励他们的同时,帮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家里大扫除,10岁的涛涛自告奋勇承担了擦玻璃的任务。一开始涛涛干得很起劲,但没过多久,涛涛就想放弃了,他给出的理由是:房间太多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擦完呀?
聪明的涛涛妈妈没有责备儿子,而是这样鼓励孩子:“别着急,慢慢来,每天只把一个房间里的玻璃擦干净就行了。”并且在涛涛每完成一部分后,妈妈总是不忘鼓励他:“我看到你工作很努力!”“因为你的工作,我们家里变得清爽、干净多了。”
在妈妈的鼓励下,涛涛终于花了三天的时间把每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得很明亮。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他们常常会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头脑一热,他们很容易就会接下很困难的任务。当然,面对困难时,他们又常常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又很容易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孩子把那些很难的任务分割成几个小块,然后鼓励孩子分别去实现每一个小任务。
从小的进步开始,父母不断地鼓励孩子,当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时,他们继续努力的劲头就会越来越大。
。。
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1)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现在社会,教育学家们都在提倡赏识教育。用欣赏和鼓励的教育方法伴随孩子成长,这的确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好方法。但赏识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它适用于教育孩子的很多时刻,但当孩子出现有意违反家庭、学校的规定,故意捣乱等行为时,如果父母们再用“赏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孩子往往不能分辨是与非,会蔑视规则、规定,长大后甚至还会蔑视法律。
每种教育方式都有自己的用途,所以批评作为“赏识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不能退出教育舞台的。
我一直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严厉地批评他们,只要事后父母明确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那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并且还会像以前那样爱父母。但是,到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后,如果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批评孩子,孩子不但不会轻易“买账”,而且还有可能记恨父母。
所以,在四年级前后,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再想批评孩子,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批评的技巧了。
与小时候相比,四年级的孩子除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变化就是——自尊心大为增强。所以,父母们在批评他们时,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供家有10岁左右孩子的父母参考:
1。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说“你总是……”。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常常很具“总结性”,例如:
“你学习总是很粗心!”
“你做事总是很拖拉!”
“你的成绩总是不及格!”
……
也许父母们不知道,当作为批评用语时,“你总是……”这个句型具有很大的威力。具体来讲,它会促使孩子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第一,逆反,叛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大为增强,如果父母总是用指责的方式批评他们,那他们就会厌烦父母的唠叨,甚至会因为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父母沟通,从而形成叛逆的性格。
第二,放弃努力,自卑。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如果有人整天在我们的耳边不停地说我们的缺点,我们的心情会怎样,我们的思想是不是会发生变化呢?
四年级的孩子,虽然他们已经认为他们是大孩子了,但他们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并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如果父母总是用“总结性”的批评数落孩子的缺点,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的缺点放大,进而变得消极、自卑,从而放弃自己、放弃努力。
2。 不要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自己愤怒的情绪表达给孩子,例如,父母一边批评孩子,一边说:
“气死我了,你快把我气疯了!”
“不气死我,你不死心是吗?”
……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父母带着情绪去批评他们,即使他们向父母屈服了,往往也是口服心不服。当然,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粗暴的坏脾气对他们会越来越不起作用。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父母总是想用自己的坏脾气来征服孩子,那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当他们遇到很难解决的事情,或者与同学们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崇尚武力”,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发脾气时,往往是他思维最混乱的时刻。试想,一个人思维混乱的时刻,如何能教育好孩子?所以,父母千万不能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那些“你快把我气疯了”之类的话语,更不能出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当然,也许会有一些脾气大的家长要说了:“我这脾气大的毛病都几十年了,可真不好改。”其实,说这些话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坏情绪对孩子、对自己造成的危害。但是,一些认识到坏情绪危害的父母就早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
一位家长因为脾气很坏,孩子很不愿意与他亲近,更不用说与他沟通了。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使亲子关系恢复正常,他采用了一个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这个方法就是——契约法。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2)
考虑再三,这位家长给自己订立了这样一个契约:
想发火时,闭上眼睛,思维停顿两分钟;
觉得自己想要“教训”孩子时,马上下楼,并绕着小区跑一圈;
想开口指责、批评,或抱怨孩子时,不管饿不饿,吃点东西来让嘴巴有别的“工作”可做;
……
仅仅是坚持了一周,他就激动地说:“现在孩子竟然会主动找我聊天了。”
大多数孩子的改变,都来自于父母的改变。父母为孩子改变一点点,那孩子就可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当你又想带着情绪批评孩子时,不妨试试上面那位家长的“契约法”,用契约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
3。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用“我是为你好”来说服孩子。
我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在很多时候,父母们常常用错了方法,但他们自己却不会发现。
例如,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这样向孩子表明立场:“我是为你好!”
是的,我们成人可以理解,每个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他们不会害孩子。但这些接受批评的孩子们可不会这样想,尤其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后,他们更不会这样想。他们会想:
爸爸妈妈总是拿着“我为你好”的幌子来批评我!
他们要是真的为我好就不会批评我了!
爸爸妈妈真虚伪!
……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即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与父母合作。
4。 不翻孩子的“旧账”。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统统翻出来,例如,“你上次跟我撒谎我都没跟你算账,你现在又骗我……”“今天咱新账、旧账一起算,上次没考好,这次又没考好,说吧,你什么时候能考好?”……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这些自尊心大为增强的四年级孩子就会这样想:
爸爸妈妈记性真好,为什么他们只能记得我的坏,却总也记不住我的好呢!
就是因为这几次失误,爸爸妈妈可抓住我的把柄了!
……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孩子总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吗?他们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吗?
不会,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总是翻他们的“旧账”。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以前的错误都全部“结案”,当孩子再犯了错误时,要具体错误具体分析,千万不可翻以前的“旧账”了。
5。 不能批评孩子的五种情况。
教育专家指出,在五种情况下,做家长的绝不可批评孩子。情况分别是:
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时;
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时;
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时;
孩子需要人帮助做出决定时;
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情时。
如果在这些情况下,父母批评了孩子,不仅会使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大大减退,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慎重。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除了需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外,还要讲究批评的技巧。那么,批评的技巧到底有哪些呢?
方法一:延迟批评
很多四年级孩子的家长都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知道四年级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所以老师你一定要多费心,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批评他,否则他们不听话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对家长说:“小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及时纠正他们,但对待四年级的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延迟批评。”
对于年龄特别小的孩子来说,自己犯了错误,他们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家长引导着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去改正错误。但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就大不相同了,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在犯错误之前,他们的内心已经忐忑不安了,当他们犯了错误后,他们的内心更加矛盾,怕父母发现,甚至后悔的心情早已占据上风了。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立即批评了他们,那他们这种后悔的心情就会马上消失。
一位妈妈曾给我讲述这样一件事情,正好可以说明上面的这个道理:
一个周五的晚上,八点钟了,儿子还没有回家,我很着急,到他经常玩的几个地方去找,都没有找到。最后急得我就要报警了,就在这时候,门铃响了,我打开门,看到儿子低着头很不自然地站在门外。还没等他说话,我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他一通。没想到,等我批评够了之后,儿子竟然理直气壮地抬起头,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回到了他自己的房间。
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3)
我很纳闷,仍然很生气地问儿子:“你为什么不向我认错?”
没想到儿子竟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我都已经受过惩罚了,难道还需要认错吗?”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惩罚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