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板的就错了-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地大反攻
4。针对理由,各个击破。最后绝招出现了:每当客户说出一个理由,我们当场马上响应:“是不是解决掉这个原因,你就愿意买保险?是不是排除这问题,你就会买这个保单?”这是个过滤手法,客户很可能心生惶恐,连忙说:“不是这样,还有别的原因……”之所以惶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被你的话套住了。例如,客户可能会说:“保单设计不好。”“那将保单设计改过来,你是不是就会买?”“不是,不是这样,我是因为……”这样抽丝剥茧,把不相干的理由一一滤除掉,就可以探知客户心里真正的想法。比如:“我其实没有钱,如果有钱,我一定买这份保单,这是真正的原因。”
客户一说出这句话,就表示他已经说好,但是没钱。安泰对于这样的情境仿真,乃至于到最后该怎么临场应变,有一本小手册,专门教业务员面对各种“被拒理由”,如何反客为主、反败为赢。例如客户说自己真正的理由是“没钱”时,怎么办?客户当然有足够的钱来买保险,这时我们应该说:“这个保单这么重要,你就是借钱都要来买……”以前,客户说第一个理由,业务员就出招,客户说第二个理由,业务员再出招……来来回回折腾了一个月,一百个理由都说完了,大部分的交易还是没办法搞定,甚至还没说完一百个理由,客户就流失掉了。然而用这个“起死回生”的绝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决定案子的成败。这种“诱导默认法”(Implied Consent),利用快速紧密的攻防战略,让客户从防卫拒绝的心态,瞬间变成“只要解决一个问题,我就买了”。业务员从被动的、被客户兜在表面问题上苦无出路,转为主动出招,将借口各个击破,过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这一招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太太要求你去做某件事,你可以问:“是不是我做好这件事,你就会开心?”如果太太说:“是!”那当然全力去做。如果她说:“不是!”“那要怎么做你才开心?”不断重复这个问话模式,最后一定能诱导出她心中真正的想法。
提醒大家:这种“诱导默认”的对话方式,用在商场上可以“起死回生”,但是用在人际相处,我认为并不妥当,别人会觉得你太厉害了。
人生1 不做跟昨天一样的事
年轻时起,我的工作态度就是,只要派给我的工作,我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尽全力做好。因为既然命中注定我在这时候要做这件工作,不好好做,岂不是浪费生命?我常勉励自己,是很有“运气”和“机缘”,才能做当下的这份工作。很多人看我个性很“不安分”,怎么也猜不着我年轻时当过公务员,而且是派在社会局发放救济津贴,和我日后一直从事的保险行业,有些类似关联。
冥冥之中,上天似乎有他巧妙的安排。我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下家庭,父亲是电车公司的职员,母亲在家照顾我和两个弟妹。从小到大,考试、念书从来难不倒我,靠着半工半读和奖学金,我一路念到香港大学毕业。因为个性内向、不敢发问,小学四年级时,我曾有过数学考零分的记录。但是一旦让我弄明白了,好强的个性马上就逼自己考个一百分,让大伙见识到我的厉害。
平常我给同学的印象是“成绩不错、很文静的好学生”,一旦上场踢球比赛,冲锋陷阵,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我那股“搏杀”的狠劲,为我赢得了一个绰号“亚丧”(广东话指拼命三郎的意思)。进社会做事后,我发现主管们对我的印象也是如此:“Patrick这年轻人,静静的话不多,但是很肯做事!”
其实,人都不喜欢做跟昨天一样的事情,但是事情总是要做的。何不将事情交给新来的、没有经验的同仁?我从自己的身上看到,例行公事对于资深职员来说,没什么挑战性,可是对新鲜人来讲,却是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我常建议ING安泰的主管们,应该将机械性的例行公事交给新人去做,他们一定会很开心、也很有热忱地去做。“每个人都做自己觉得新奇的事情,就会感到快乐;资深的人若为了薪水勉强自己去做例行工作,不肯放手给别人,固然熟练度很够,可是并不会感到快乐,工作绩效也连带受影响。”这是我年轻时担任公务员最深刻的体会。
人生2 态度决定高度
常听到年轻的员工抱怨:“不知道是否入错行?眼前的工作既单调又没挑战,看不见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于是好奇地向我请教,年轻时的Patrick,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没有人一毕业就坐上总经理的位置,年轻时的我也是从实习生做起,许多看似例行又单调的基层工作,其实是很好的磨练,就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当年的我沉默寡言、个性羞赧温和,与现在判若两人,但对老板交代的事一定全力以赴。
尽管年纪轻职位不高,却有一种自视甚高的工作心态──凡是交到我手上的工作,我都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事业,拼命秀给大家看,因为有“我的参与”和“我的努力”,一定做得比别人好!果然“态度”决定了“高度”,我在短短三年内,职位连跳三级,一路高升,打破了公司过去的传统。最主要是我的工作心态,不像一般人“将老板交代的事做完,就算交差了事”,我会反复思索: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前面的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常会去翻阅档案,希望对问题掌握通盘的理解。总之,每一个指派给我的工作,或是交付到我手上的任务,我都希望“因为有我的参与,而变得更好!”这是我年轻时工作的最大动力。我的积极表现,很快就让我升上了部门的小主管,并且在三年内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当然这也和我很顺利地考上精算师执照,不无关系。
人生3 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不迷信,也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常提醒同仁有两种“教”是不能信的,就是“比较”和“计较”!
过去安泰成功之处,就是我从不跟寿险同业做比较,如果做了比较,原本安泰可以做得更好、更优秀,甚至是同业还没来得及想到的事,反被同业影响、牵制。另外就是不计较,因为当我们凡事很计较的时候,会让自己很不快乐,而且斤斤计较在小利益上,反而失去了感情、友谊,甚至是事业,这是很不聪明的。英国有句俗谚“Penny wise,Pound foolish”,正是意味着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守则1 成功者的四项特质
面对茫茫前路,年轻人难免提心吊胆,就像在迷雾中驾车行驶,既看不见路面,也摸不清方向,心中不断揣测:什么时候该迂回绕路?什么时候又该加速前进?告诉你,惟一能带你趋吉避险的,就是你自己的驾驶技术!一个新世代的年轻人想要成功,我认为应该具备四项特质,可以用ABCC来说明:
A:Adaptability应变力
B:BrainPower智力
C:Creativity创新
C:Courage勇气
这是个变动的年代,世界每一天都在改变,预测未来是最不安全的事,过去的成功也不保证将来一定成功。年轻人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改变是必然的,不改变才奇怪。”谁越能适应环境,谁就越具有竞争优势。年轻人应该对“改变”感到高兴,如果没有改变,那些工作经验丰富或占居高位的人,将永远都是赢家。因此我认为年轻人最需具备的特质就是“应变力”,第二个特质是“智力”。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聪明才智不可能生存下去,年轻人一定要有思考分析和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快进入状况。在我的眼里,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其实差不多,端看你如何发挥。当然有些天才绝顶聪明、异于常人,但对一般公司营运来说,并不需要天才,要的是可堪造就的人才。
第三是“创新”。ING安泰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和其他保险公司非常不一样,每个阶段都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足以在外商同业间保持领先的地位。年轻人也一样,不必担心绩效考核,而要担心:“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还跟昨天一样?”如果工作内容和做事方法十年如一日,工作十年等于只有一天的工作经验,你有什么前途呢?每回鼓励年轻人,我都强调多看书、多吸收新知、多观察别人的经验,并且动脑筋去思考分析,绝对有助于培养创意和创新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特质,就是“勇气”。勇气可说是信心的表现,我喜欢做事有信心的员工,他们不会枯等外界信息进来,而是率先采取行动,这就是勇气。明明知道做这件事有风险、可能会犯错,还是鼓起勇气去尝试,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当然心中要有应变的计划,如果怀抱应变计划,勇气一定加倍。
专注力量大
我观察到,有勇气的人大都懂得利用有限的资源,做事情容易专注,成功的几率相对也比较高。譬如年轻人刚跨入职场,因为缺乏信心,往往会同时应征五六家公司,谁给的条件较好,就去那一家。但是这种散弹打鸟的做法,到后来你会发现,没有人会雇用你。相反的,如果你专注于一家公司,把他们的情况弄清楚,成功机会将更大。
很多年轻人误以为有勇气改变环境,就是要不断换公司挑战自己,其实不然,兼具勇气与智能的做法,应该是待在一家公司而历练不同的职务,成功的机会比较大。记住!机会只留给准备好的人,想成功,就要尽量培养自己的实力,不断学习、历练!
守则2 乐观是唯一的方法
熟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者,凡事喜欢从正面看。在职场闯荡几十年,我并非盲目的乐观主义,也不是冲动型的凡事乱闯,但是每一次经过风险评估与分析之后,结果都一样:“乐观,是惟一的方法。”因为负面思考根本无法帮你解决问题。只有乐观,只有看机会,你才容易成功!所以“悲观是零机会,乐观至少还有机会”。因此面对挑战或是挫折时,惟一的方法,就是“乐观”。当然,“乐观”是自信的产物。而无论是“乐观”或“自信”,都让我深受好处:
1。因为自信,我自知总有办法可以因应,状况一定会好转,所以乐观。
2。发生问题时,我从不担心,只问自己“可以控制或无法控制”而已。道理很简单,如果是你不能控制的事,毋庸担心,因为担心也无济于事;如果是能控制的事,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3。面对批评,能改的我就改,不能改的我也不受影响;对于莫须有的批评,我的心从不为所动。
4。即使犯错,我也不担心,因为我有自信、也很积极,相信一定可以找出办法去修改它、矫正它,甚至反败为胜、反亏为盈。
5。因为有自信面对问题,不介意出错的是别人或自己,因此我可以直言不讳。对事不对人,诚实而快速地把问题揪出来,不会有所顾忌。
在我看来,习惯说话之前再三思考的人,多半是不太诚实的。英文里面有一句格言说得很对,我一直奉为圭臬:“诚实是最佳良策。”尤其随着年龄增长,记性越来越不好,只有“讲实话”才不会让别人感觉你颠颠倒倒地前言对不上后语。相信我,用正面思考和乐观的态度处事,凡事无往不利。好像我们打高尔夫球,打得杆数少,是我打得好,这天心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