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红楼里的那些事 >

第5部分

红楼里的那些事-第5部分

小说: 红楼里的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袭人对湘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过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这时宝玉不过十三岁,据此推测,十年前湘云还过二、三岁,会说什么“害臊”的话呢?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宝玉的年龄问题,和秦可卿梦交、与袭人初试云雨情时只有八岁,贾妃省亲那年他十三岁,说话做事都与他的年龄有些不相称。

  根据这些情况,戴不凡等得出以下结论: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前后二人的作品,一个作者讲吴语方言,一个作者讲北方方言;一个作者把南方作为故事的背景,一个作者把北方作为故事的背景;一个作者写“小宝玉”,一个作者写“大宝玉”。曹雪芹应该把这些统一起来,但天不假时,他的工作没有做完,留下很多破绽。而正是这些“破绽”使我们能够知道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在另一本书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

  对戴不凡的观点,不少人提出了反驳,综合起来,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甲戌本第二回脂批明确地说:“官制半遵古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今半古,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还有一条脂批说:“此书中若干人说话语气及动用器物饮食诸类,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无疑矣。”所以《红楼梦》里地点忽南忽北,年龄忽大忽小,时序忽先忽后等,都属于“官制半今半古”,是曹雪芹有意识的艺术创造,表面上矛盾重重,本质上却无背于客观规律,反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生活的本质。

  (2)一部文学作品里夹杂一些方言,是再正常不过了。鲁迅的作品主要是北方话,但里面有不少吴语词汇。

  (3)大多数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都感觉不到有什么明显的时间上的不吻合,这说明《红楼梦》中故事情节是基本符合时序的,不能象历史年表那样要求严格。红学家周汝昌专门排出了一个《红楼梦》时间表,认为时间上都是对得上的。

  但是,我们认为,《红楼梦》里确实有不少地方与整体好象接不上。比如秦可卿这个人物,她是十二钗之一,而且是“十二花容色最新”,是贾母“重孙媳妇中最得意的”,然而她在第十三回就死了。可以说,这样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是很模糊的。同时对可卿房中的摆设“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的描写,很不类曹雪芹的笔墨,大有风月小说的味道。 。。

第四节  各说各的理(下)
第四节 各说各的理(下)

  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1)后四十回为高鄂后续;(2)后四十回是高鄂在部分残稿的基础上,加工修补而成;(3)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作。下面就这几种观点和他们各自的理由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从史料记载看原本《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关于《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前人记述甚多。举要如下:

  (1)乾隆五十六年程高鄂在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处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伟元《石头记》序中说:“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

  (2)乾隆五十七年高鄂《石头记》引言中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者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

  (3)乾隆戚蓼生序《石头记》说:“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

  (4)舒元炳己酉序本:“恨未窥全豹,结想徒然”,其本四十回,而回末有第八十回一目。

  (5)周春《阅红楼梦笔记》所记一抄本也是八十回。

  (6)嘉庆年间《红楼梦补》犀脊山序:“京师曾见《红楼梦》原本,止于八十回。世传一百二十回本,不知何伧父续成?”

  (7)倪鸿《桐阴清话》引《樗散轩丛谈》:“其书一百二十回。第原书仅止八十回,余所目击,后四十回不知何人所续。”

  (8)蒋瑞藻《小说考证》引《续阅微草堂笔记》:“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后,皆不与念同。”

  (9)嘉庆四年《红楼后梦》凡例:“前书八十回后,立意甚谬。”par(10)嘉庆六年张问陶《船山诗草》:“《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

  (11)嘉庆、道光年间裕瑞《枣窗闲笔》:“诸家所藏钞本八十回书。”

  从后来发现的脂本系统的实物来看,这些抄本都在前八十回范围内,没有超出前八十回的。以此来看,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二)从文本看后四十回是别人所续

  从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看,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有不少明显的矛盾。这可以反证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有哪些矛盾呢?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他的《红楼梦辨》中列举了数条,他还列举了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矛盾之处:

  (1)第一回: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自己无才,不得入选

  第一百九十回:宝玉中乡魁

  (2)第三回:贫穷难耐凄凉

  第一百零七回:复世职政老沐天恩

  (3)第五回: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第七十四回:自杀自灭,一败涂地

  第一百十九回: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4)第五回: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香菱判词)

  第一百零三回:施毒计金桂*身。。

  以上只是明显矛盾之处,还有不少地方俞平伯认为是“大毛病”。这些“大毛病”主要有:

  (一) 四下宝玉修举业,中第七名举人。在后四十回中,写宝玉中举的竟有六回(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四、一百十八、一百十九回)。俞 平伯批评说,(1)宝玉向来骂这些谈经济文章的人是“禄蠹”,怎么会自己学着去做禄蠹,又怎么可能以极短之时期,成就举业,高魁乡榜呢?(2)宝玉高发了,使我们觉得他终于做了举人老爷,有这样一个肠肥腹满的主人翁,有何风趣?(3)雪芹明说,“一技无成,半生潦倒”“风尘碌碌”“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等语,怎么会平白地中了举人呢?

  (二) 四下宝玉仙去,封文妙真人(第一百二十回)。高鄂写宝玉出家:“(贾政)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了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却是宝玉。。。。只见船头来了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飘然登岸而去。”后来贾政还朝陛见,奏对宝玉之事,皇上赏了个文妙真人的号。俞平伯批评说,这样写法,实不在情理之中。曹雪芹写甄士隐,虽随双真而去,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宝玉被他这样一写,简直是肉身成圣了,岂不是奇谈?想要带顾一僧一道,与第二十五回相呼应,但呼应之法甚多,何必定作此呆笨之笔?所以依事实论,是不近情理;依风裁论,是画蛇添足。至于受封真人之号,又是一种名利思想的体现。高鄂一方面羡慕白日飞升,一方面又羡慕金章紫绶,这真是中国人的代表心理。

  (三) 贾政袭荣府世职,后来孙辈兰桂齐芳,贾珍仍袭宁府三等世职,所抄的家产全发还,贾赦遇赦而归(第一百零七、一百一十九、一百二十回)。俞平伯批评说,这也是高鄂利禄薰心的表示。贾赦贾珍无恶不作,岂能仍旧安富尊荣?贾氏自盛而衰,何得家产无恙?《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宜从反面看,当曲终奏雅,使人猛省作回头想,怎么能写富贵荣华绵绵不绝?

  (四) 后四十回中“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令人不能卒读。如第九十四回,怡红院海棠忽在冬天开花,通灵玉不见了;第一百零一回,凤姐夜到大观园,见可卿之魂;第一百零三回,贾雨村再遇甄士隐,茅庵烧了,士隐不见;第一百零八回,宝玉到潇湘馆听见鬼哭;第一百一十一回,鸳鸯上吊时,又见秦可卿之魂;第一百一十二回,赵姨娘临死时,鬼附上身,死赴阴司受罪;第一百一十四回,凤姐临死时,要船要轿,说要上金陵归入册子去;第一百一十五、一百一十六回,宝玉魂跟着和尚到了“真如福地”,重阅册子,又去参见了潇湘妃子,碰着多少多少的鬼,幸亏和尚拿了镜子,奉了元妃娘娘的旨意把他救出;第一百二十回,宝玉跟着僧道成仙而去。俞平伯批评说,前八十回的笔墨何等洁净。即如第一回、第五回、第二十五回,偶写神仙梦幻,也只略点虚说而止,决不像高鄂这样活见鬼。第十二回,写跛足道人与“风月宝鉴”,是有寓意的。第十六回,写秦钟临死前的的都判小鬼,是一节滑稽文字,这些都不是高鄂所能藉口的。

  (五) 宝钗以手段笼络宝玉,始成夫妇之好(第一百零九回)。俞平伯批评说,以平日宝钗之端凝,此事更为情理所必无。曹雪芹原意要使闺阁昭传,像他这样写法,简直是污蔑闺阁了。大观园中,人死在八十回中的都是大有福分的。如晴雯临死时,写得何等凄怆缠绵,令人掩卷不能卒读;秦氏死得何等闪烁,令人疑虑猜详;尤二姐之死惨;尤三姐之死烈;金钏之死,惨且烈。这些结局,真是圆满啊。在八十回后死之人,便大大倒霉了。即如黛玉之死,也是不脱窠臼,一味肉麻而已。宝钗嫁后,也成为一个庸劣的中国妇人。   

  (六) 黛玉赞美八股文字,以为学举业取功名是清贵的事情(第八十二回)。此回写道:“黛玉道‘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俞平伯批评说,黛玉为什么平白无故地势欲薰心起来,以宝黛二人的知心恩爱,怎么会说这种话?

  (七)黛玉的心事,写得太显露过火了,一点也不含蓄深厚,使人只觉得肉麻讨厌,没有悲恻怜悯的情怀(第八十二、八十三、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回)。如第八十二回写黛玉:“看宝玉的光景,心里虽没有别人,但是老太太、舅母,又不见半点的意思;深恨父母在时,何不早定了这头婚姻。又转念一想道,倘若父母在别处定了婚姻,怎能够依宝玉这般人才心地?不如此时尚有可图。”

  (八) 后来贾氏诸人对于黛玉,似大嫌冷酷,尤以贾母为甚(第八十二、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回)。

  (九) 巧姐的年龄,忽大忽小(第八十四、八十八、九十二、一百零一、一百一十七回)。俞平伯说:“这也是在全四十回中,高作最奇谬的一段文字,不但在情理之外,且几乎在想象之外。试看他的论证:

  第八十四回:“*抱着巧姐儿,用桃红绫子小绵被儿裹着,脸皮发青,眉梢鼻翅微有动意。”这是婴儿将抽筋的光景,此时巧姐至多不过两三岁。

  第八十八回:“那巧姐儿在凤姐身边学舌,见了贾芸,便哑的一声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