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

第65部分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第65部分

小说: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兵如神,扬威大仪(7)
大仪镇之战,以韩家军将金军赶到淮河岸边而结束。虽然南宋政府将该战列为“中兴十三处武功”之一,但后世对此战的评价却其说不一:

  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大仪镇之战”不仅使敌军的攻势受挫,而且大伤其元气,是粉碎此次金、齐联军南下的关键一役;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颇显不屑一顾,认为“大仪镇之战”并不是造成金、齐联军撤退的主要原因。该战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接触战,击溃的也仅仅是联军前锋部队的一小股人马,而且是以多欺小、以大压小,并无多少可渲染之处。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政治需要而进行人为“装修”的结果。

  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是“大仪之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解的疑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用兵如神,扬威大仪(8)
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是“大仪之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解的疑团:

  第一,双方参战的人数:

  1。 金、齐联军: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推算,金、齐联军此次南下兵力总数约三、四十万人马,但金兵仅五万人,而且非大金的主力部队,因此作战能力并不强。

  对于金、齐联军此次南下的兵力部署,则存在着不同说法:

  第一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兵分两路:

  一路步兵从江苏淮安直取江苏高邮;一路骑兵从古泗洲直取安徽滁州。

  第二种观点认为:韩世忠所部历经三场激战,打败的仅仅是东线的金、齐联军,而西线的金齐联军则是在“大仪镇之战”后进攻淮西,相继占领濠州、滁州、六合,并向安徽合肥发起进攻的那支部队。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金、齐联军是兵分三路:一路步兵从江苏淮安直取江苏高邮,一路骑兵从古泗洲直取江苏扬州……

  现笔者对上述两种说法试做如下分析:

  1)如果第一种观点成立,那么从古泗洲直取安徽滁州的金兵似乎没有必要途经古泗洲与江苏扬州之间的“安徽天长”、“大仪镇”这两个韩家军设伏的地方。而且,在“大仪镇之战”结束之前,史料中也并未记载在古泗洲与安徽滁州之间到底爆发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战事。

  因此,依笔者愚见,第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值得商榷。

  2)第二种观点不仅缺乏佐证,而且不符合一般的军事常识。按一般常规,东、西两线应当同时发起进攻呈分进合击之势,不大可能在一路失败后另一路才发起进攻。

  3)如果第三种说法成立,即一路金军骑兵从古泗洲直取江苏扬州,倒是符合该路金兵的前锋在古泗洲与江苏扬州之间的“安徽天长”、“大仪镇”两个地方遭遇韩家军伏击的史实。但第三种说法的缺陷在于:并未具体说明所谓的“兵分三路”究竟是指哪三路,因此,在给后人留下一个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难解的疑团。

  其实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无法回避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一支三、四十万的联军,即便是兵分三路,每路人马也应当是在十万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军队,其前锋部队又怎会只有区区“数百骑”呢?即便史料中对金军前哨的兵力记载有误,但人数如此众多的“中外合资”队伍,又怎会在仅仅损失几百人马的前提下而兵败如山,甚至被赶过淮河呢?

  对此,史料中没有给出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

  2. 南宋军队:

  韩世忠所部是当时南宋在长江下游北岸的一支孤军,而韩家军在1134年左右兵力总数已经达到四、五万人,除去部分留守人员外,参战的兵力应当不会超过四万人。有些史料中记载韩世忠此次大战统帅“十万骑”,则属于明显有误系列。韩世忠统帅的人马从未突破过“十万大关”(就算老韩想,赵构也不会让),而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更没有哪支人马出现过十万铁骑的盛况。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9)
第二,金、齐联军撤兵的原因:

  大仪镇之战后,金军将进攻重点由“淮东”转向了“淮西”,并攻占了濠州、滁州、六合等地,迫使长江下游北岸的南宋军队全部退守长江以南。但看似攻势猛进的联军,却于1134年12月26日全线撤军。而其退兵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很难说清孰重孰轻。

  虽然,“大仪之战”狠挫了联军的锐气,打乱了其“迅速亡宋”的军事部署,使联军虽一度兵临长江北岸而不敢渡江南下。但,此战却绝不是联军回师的决定性因素。

  造成金齐联军全线撤军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

  1.合肥久攻不下:

  位居安徽省中部的合肥,堪称淮西地区的第一军事重镇。如果不能攻陷合肥,即便渡过长江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后顾之忧。金、齐的军队虽然曾经一度围攻合肥,但1134年12月18日,从长江中游赶来救火的岳家军及时赶到,击破了其最后一次攻势。

  2.粮草不继:

  远离后方作战的金军随着寒冬岁末的来临,逐渐出现了“粮草不继”的不利局面。据史料记载“会大雨雪,粮道不通,野无所略,至杀马而食”。

  3.金太宗病危:

  在中国古代,第一领导人的身体状况,绝对是可以左右全局的头等大事。随着金太宗病入膏肓,金廷内部各派力量蛰伏已久的矛盾,也开始出现了蠢蠢欲动的局面。

  也许,历史对“大仪之战”之战真的有许多虚美之辞。但此战是以步制骑的经典战例之一,使在野战中曾经风驰电掣的重型坦克——大金铁骑,开始出现了打折现象,则是不争的史实。老韩也因此而再次毫无悬念地荣登了名将的宝座因此被列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武功之一。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10)
不过令但令后人有些遗憾的是,韩世忠军事生涯的中晚期起到的最大历史作用不是北伐,而是对长江以南的防务。

  1136年,韩世忠被授以当时武官的最高荣誉头衔——节度使,这是一个虚衔,相当于今天某一表大学的名誉校长,实职为淮东路宣抚使,坐镇今天的江苏淮安。淮安在长江下游北面,地处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水路畅通,对北面的山东控制力较大,因此是北伐的一个重要前哨,与西面长江中游,屯兵湖北的岳家军遥相呼应。如淮安有失,金军将又可以来个自助游,长驱直入跨过长江,威胁到江、浙一带。韩家军驻守在淮安期间,很少修缮城墙,最后甚至连物业处也给撤了,破烂的样子以致于使许多友军来参观的时候误以为这里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

  按照韩大将军的解释,是让士兵们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感觉,时刻保持革命的警惕性。韩世忠以区区三万兵力(还有一说是八万)固守,犹如老熊当道,金兵竟不敢犯,淮东得以平安。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1)
1141年4月,韩世忠同岳飞一样,都被调到机关工作,结束了 37年(公元1107至公元1141)的军旅生涯,也开始了真正的宦海沉浮。

  在“中兴四将”中,只有韩世忠和岳飞是意志最坚决的主战派,都极力反对赵老九打着民族大联欢旗号,将议和作为比计划生育还重要的基本国策。

  韩世忠甚至走得更远、更偏激,曾经非常过分地让手下士兵扮成“黑社会”,差一点把前来建交的金帝国大使给做了(既而伏兵洪泽镇,将杀金使,不克)。这个突发事件说明韩良臣存在两个政治盲点:

  备注:1138年底,宋、金双方签订“天眷议和”,宣告宋、金只间的战争告一段落。该议和遭到了以韩世忠为首的领兵大将们的强烈反对。为破坏议和,韩世忠于1139年初派兵假冒红巾军,在扬州附近的洪泽镇一带设伏,准备袭杀金使张通古等人。最终由于泄密而未果。

  第一,不了解宋高宗赵老九,没有看清这小子的真实面目。以战求和是赵老九的既定国策,战争仅仅是手段,议和才是终极目标。老韩以为杀掉几个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改变赵老九的初衷,是政治幼稚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能量:韩世忠是一员名将,但就算再有大功于朝廷,再有大恩于赵老九,也仅仅是皇帝佬手下一个任杀任剐的打工仔。1129年,韩良臣去杭州救驾,曾经享受到了“握世忠手动哭”的待遇。

  可那时候是皇权打折、赵老九点背的时候,但老韩还真拿笑脸当爱情了,以为“恩人”两个字可以是自己吃一辈子的饭票。说到底,此时的韩良臣还是对“皇帝”这两个字缺乏足够的认识。举个例子,皇帝杀一个人,可以说是草菅人命,也可以说是天威难测。这种随意性非常大,属于弹簧那伙的。因为“君”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为“君”服务的。所以老韩的举动无疑为自己埋下了引火烧身的祸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2)
可最终韩世忠、岳飞两个人的结局却不可同日而语:岳飞身首异处,韩良臣反而独善其身,于1141年10月年安全退休,直至1151年终老,可谓是大相径庭、荣枯有别。韩世忠能够幸免于难,并得以善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拥立之情、勤王护驾之功:

  1)“劝进”:

  中国古代所谓的“劝进”,就是大家用非常婉转或者声嘶力竭的方式,去为一个既想当皇帝而又羞于启齿的人准备个冠冕堂皇的台阶,也就是俗称的“捧臭脚”。

  那么,韩世忠到底是何时是在何时投奔到构麾下呢?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126年12月1日,康王赵构在河南安阳成立“兵马大元帅府”。“元帅府”于1126年12月16日转移至今天的河北大名后不久,当时任嘉州防御使的韩世忠率领所部千余人投奔其麾下。

  第二种说法在时间上则稍微靠后一些,地点也转移到了山东境内。该说法认为韩世忠投奔赵构的时间,是在1127年2月下旬,即元帅府转移至山东济宁(当时叫济州)后不久。

  随着北宋的灭亡,当时已经升任“河北大元帅府”前军统制的韩良臣,也制定了个“随风倒”工作计划,希望正在山东一带一边蹲点、一边偷着乐的赵老九,为了人民的幸福,别再装了,早日继承皇位。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3)
2)*苗、刘兵变:

  1127年10月,初立的南宋政权从河南商丘转移到江苏扬州;1127年8月,金军第二次大举进攻南宋。其中:西路军主要进攻陕西、东路军主要进攻山东、江苏一带,而陕西北部的延安、宋高宗赵构的临时难民点——江苏扬州,则分别成为了西、东两路大军打击的重点目标。

  当时任“平寇左将军”的韩世忠,驻扎在今天江苏省西北角徐州地区邳州市一带(当时叫“淮阳军”)。在金东路军主力完颜宗翰所部打击下,韩世忠被迫率军南撤。当撤退到今天江苏省北部宿迁地区沭阳县一带时,被金兵包围。在这场恶战中,老韩表现得非常“不优秀”,据史料记载竟“弃军走盐城”,落荒逃到了今天江苏省东部的盐城一带。

  1129年,差点在盐城“改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