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飞--品南宋中兴-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节 功亏一篑(4)
正当岳飞准备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时,却接连收到了十二道从杭州凤凰山发出的金牌。
这里所说的金牌,不是令全国人民都感到振奋的奥运金牌,而是令岳家军回师的“功亏一篑”牌。
该“牌”虽名为金牌,但却是“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的木牌。别看是木质结构,材料不怎么样,可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其“神圣性”。因为它是皇帝下发紧急命令的标志。通常持金牌者是骑着快马,以超过今天特快专递的速度,即“日行五百余里”前往目标所在地。通常所下达的命令都是毫无伸缩、反抗余地的死命令。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岳飞终于做出了“服从命令”的决定——撤兵。
回师之日,岳鹏举最后一次眺望了一眼黄河北岸的关山,那里有自己童年的足迹、、那里有恩师的尊尊教诲、那里有等待王师北定的父老乡亲。
然而,一切终成梦一场,十年之功竟毁于一旦。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6节 偶然之结局?还是命运之使然?(1)
岳家军从“矫诏前行”到“被迫班师”,绝非象民间所传说的“愚忠思想”作怪那样简单,而是由于在郾城大战后陷入到了一种不利的境地不得已而采取的战略撤退。
第一,政治上:
现在不尊重领导,一般也就给个降级处分,再严重点,顶多按士兵转业或老工人退休,小鞋再挤脚也不至于掉脑袋。可在中国古代却不然,你不尊重领导,尤其是皇帝,那基本上是要享受反革命待遇的。
1140年6月,当刘琦取得“顺昌大捷”时,宋高宗赵构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危卵之忧,因此向各路蠢蠢欲动的大军下达了“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诏命。1140年6月下旬,由司农少卿李若虚传到已经移师湖北安陆的岳家军帅府中。但是,岳飞却来了个“矫诏前行”。这一次抗旨,毕竟当时还有刘琦等高级将领作陪,有“法不责众”垫底,再说赵老九的那两句话本来也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但是随着北伐的深入,赵老九竟然在几天的时间里接连发来十二道班师的诏书。这已经表明了赵老九的态度是绝对不许违背,必须无条件服从。如果岳飞再继续抗旨不遵,即便北伐胜利,也很容易招致灭顶之灾。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6节 偶然之结局?还是命运之使然?(2)
第二,军事上:
1.西线 (长江上游的四川、陕西一带) :
南宋军队在四川制置使兼宣抚使胡世将率领下,采取积极防御、主动出击,虽然几次挫败金兵的进攻,粉碎了女真军企图突破陕西南部防线占领四川地区,控扼长江上游的战略企图。但是,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局面,未达到攻守易势,对敌人依然保持着一种防守的态势。
2.东线( 长江下游的淮东) :
韩世忠的军队从今天的江苏淮安(当时叫楚州)出发,基本上是在江苏连云港一带徘徊。虽然又在江苏连云港与江苏徐州之间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并未按照原定军事计划去进攻金兵在河南开封外围设置的三大据点之一,位居开封东面的河南商丘,也就是没有紧密配合岳家军的中线突入。一些史书从舆论宣传角度,认为东线的韩家军虽然没有进兵河南地区,但是与中线的岳家军起到了遥相呼应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在给人缘比较好的老韩涂金抹银,有夸大其词之嫌。造成韩家军没有继续扩大战果的主要原因,估计是由于兵力不足而捉襟见肘。韩家军虽然有八万军队,但是在抗金一线江苏淮安(当时叫楚州)的只有三万人左右,余者大部分驻扎在地域宽泛的淮东、淮南地区,基本处于一种守势。
东、西两线的宋军虽然牵制了金军的部分兵力,但自身也无力再去支援岳家军在中原地区的反攻。 。。
第6节 偶然之结局?还是命运之使然?(3)
3.中线( 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长江中下游的淮西):
1)张俊所部:淮西宣抚使张俊的人马是南宋在中线淮西地区的主力部队,在“顺昌之战”打响时,是最有可能成为被围的刘琦所部的一支外援劲旅。当时虽然张俊的大部分人马在长江以南,但是其属下左护军王德的军队驻扎在今天的安徽省中部的合肥(宋时叫“泸州”),距离顺昌仅四百余里地,估计用四天急行军足以赶到。但是据史料记载,王德的人马是在1140年6月25日,也就是在战后的第十三天(顺昌之战是在1140年6月12日结束)——黄花菜凉了的时候,才赶到案发现场,给人的感觉不象参战,倒更像是来参加收尸行动的。而张俊是在1140年5月26日,即在“顺昌之战”打响的第二天就已经接到了宋高宗下达的支援命令。其实即便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驻扎在安徽合肥的王德人马也应对唇亡齿寒的刘琦所部速度来个“友情增援”,最起码应该作为嘉宾去捧捧场,活跃一下气氛,又岂能真来个隔山观虎!!!
造成这二位仁兄反应迟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张俊、王德等将为求保存本部人马实力而尽量避免与强敌“硬碰硬”,因此故意拖延时日,摆了一个“支”而不“援”的造型,坐视刘琦所部孤军苦战。一直到取得“顺昌大捷”十几天后,金军主力大部分撤到河南地区,张俊、王德的军队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赶到硝烟已经散尽的顺昌,不久又乘势渡过淮河,于1140年6月底攻占了淮河以北的宿州、亳州。但是张铁山很快就班师南归,将军队撤到了淮河以南的安徽寿春。对于张俊人马的撤军原因目前有两种版本:
一种观点认为张俊的人马是“奉诏班师”,班师的时间是在1140年7月8日之后,即岳家军与金兵主力进行郾城大战之后。
一种观点认为张俊的人马是擅自退兵,班师的原因是由于遭遇到了暴雨,班师的时间是在1140年7月8日之前,即岳家军与金兵主力进行郾城大战之前。
第6节 偶然之结局?还是命运之使然?(4)
2)刘琦所部:刘琦所部在顺昌地区参战的军队大约有一万八千人左右,顺昌大战中损失惨重,无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基本处于一种守势。
1140年6月20日,岳家军攻克河南许昌地区后(当时叫颖昌府),岳家军主力部队不断向河南开封西南方向的颖昌、郾城一带集结,并准备以重兵常驻颖昌,作为继续北上的基地。1140年7月8日,金主将完颜宗弼在郾城败北后,又率地。1140年7月8日,金主将完颜宗弼在郾城败北后,又率领十二万大军插入颖昌与郾城之间的临颍县,妄图切断驻守在郾城的岳飞与驻守在颖昌王贵之间的联系,把集结了岳家军重兵的颖昌孤立起来,一网打尽。为解处于孤军作战的岳家军之急,刘琦派出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大约于1140年7月中旬,赶至临颍与颖昌附近的太康县。
一种版本认为,这支部队与岳家军配合,共同打退了临颍地区的金兵;
另一种版本认为,这支军队抵达太康县时,没有遇到一个金兵,无功而返。目前史学界倾向于后一个版本。
其实无论哪一种版本成立,都没有证据说明刘琦的援军对处于河南开封附近孤军作战的岳家军而言,起到了雪中送炭的策应作用。可就是这样一次并不影响大局的军事援助,却是岳家军此次北伐中原中,从友军那里得到的唯一一次军事援助。。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6节 偶然之结局?还是命运之使然?(5)
3)岳家军所部:岳家军在1135年平定洞庭湖杨幺农民军后,扩编至十万人左右,以后基本维持在这一数字。1140年北伐时,一半留守,一半远征。所以,参战的人数大约在五万左右。历经一个多月(1140年6月初至1140年7月21日)的浴血奋战,岳家军攻占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尤其对金兵在中原地区的大本营——河南开封,基本形成了合围之势。但是战线过长,又不得不分兵留守,造成了严重的兵力分散。岳家军兵力不足在1140年7月份后,显得极为明显。堰城、颖昌、小商河几场恶战,都是来不及合兵而仓促对敌,从而险中求胜。如:
1140年7月8日的郾城大战;1140年7月14日的颖昌大战,这两场此次北伐中规模较大,而且非常关键性的决战,岳家军都是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最终以少胜多。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1140年7月10日傍晚北伐军主帅岳飞在郾城县北一个叫五里店的地方,率领警卫连竟亲自披挂上阵。
而反观金兵,则利用南宋东、西两线无力支援,中线的张俊所部南归、刘琦所部基本按兵不动,充分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集中兵力对处于分散状态的岳家军进行反包围式的进攻。例如:
金主将完颜宗弼,在1140年7月8日郾城战败后,竟又集中了十二万兵力直扑郾城与河南许昌(当时叫颖昌)之间的临颍县。颖昌战役中的凶险使得岳家军宿将王贵几乎顶不住(岳飞事后知道差点斩了二品将官王贵),多亏少帅岳云反复冲阵,最后以“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的代价经过一天的鏖战才最终克敌,终于挽回了危局。
第6节 偶然之结局?还是命运使然?(6)
第三,后勤补给:
岳家军几万人的北伐大军,远离长江中游的两湖 (湖南、湖北)根据地,无法做到“因粮于敌”或“自力更生” 粮食补给主要依靠长江以南的漕运。一旦抗旨不尊,便很容易面临“断炊”的危险。
综上所述,岳飞最终放弃北伐,选择班师回朝,是一种被迫而为之的无奈之举,绝非愚忠表现。
然而,此次北伐,虽然以岳家军的被迫班师而告终,但南宋军队在各个战场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胜利。而反观金兵,在这次大举南侵中,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气势不可谓不恢宏,领衔的主演更是女真人中的民族英雄,“一哥”——完颜宗弼。然而,如此豪华的阵容,不仅未立寸土之功,反而损将折兵,贻笑于大大方。主要败因,除了遭遇岳家军为首的南宋军队强劲、有力的反攻,还缘于其自身的几个弱点: 。。
第6节 偶然之结局?还是命运使然?(7)
第一,内耗:金廷内部各派政治势力经历了几次令人毛骨悚然的血腥政变,虽然最后以改革派胜出而终于分出了大、小王,但是完颜宗翰、*等当世之良将却云散烟消于历史的长空。
第二,兵力分散,主攻方向不明确,给人一种贪多嚼不烂之嫌:
金兵此次南侵,采取的是四路并进、全面进攻的军事策略。愿望是好的,要达到使南宋军队首尾难以相顾、分进合击的目的。这种军事部署产生的震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兵力分散,却使自己本身的攻击力也大打折扣,势散而力分,往往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效果。一百余年后的蒙古集中优势兵力,猛攻长江中游,最后灭亡南宋,恰恰就是吸取了金军数次分兵南下,事半而功倍的历史教训。
第三,轻敌:
举“顺昌之战”为例,此战是金兵在这次南侵中遭遇的第一次大败,主将完颜宗弼不仅非常点背地遇到了曾经在太行山区令女真军一筹莫展的“八字军”,还受到谍报人员的误导,错误地将骁将刘琦当成了浮夸、无用、浪得虚名的公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