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豫东战役的实践,粟裕逐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并且通过设想的第二个歼灭战——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进而提出举行第三个歼灭战——淮海战役的建议,一步一步地推动战局向南线战略决战方向发展。
四、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粟裕再次提出关键性的战略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
对于淮海战役,囿于某种原因,以往的史学界将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称为“小淮海”,以贬低其作用。实际上,从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初步设想的“小淮海”到南线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是一个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发展起来的动态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粟裕又提出了决定性的关键建议。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建议后,毛泽东于10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以供粟裕考虑。最原始的电报为:
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现在提出几点意见,供你们考虑。
(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
(二)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
(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
(四)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以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域。西兵团与刘邓协力作战的方法,亦是一部兵力打城,以主要兵力打援阻援,这样去各个歼敌。刘邓因兵力不足,不能实现如像你们攻济打援战役及淮海战役那样的作战。你们西兵团去后,就可以实现那样的作战,六七两月开封睢杞战役就是西兵团与刘邓协力的结果。
(五)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出于某种考虑和需要,在1960年版的《毛泽东选集》中,将该电文的第四、第五两点做了改动后合成一点,如下:
“(四)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6)
显然,真实历史中的电报,毛泽东所确定的淮海战役作战任务,主要是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主力之一部(非后来发展过程中的全部),以及开辟苏北战场,使山东和苏北打成一片。然后,华东野战军分为两个兵团,以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其余主力组成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在中原作战。到1949年秋季,在长江以北主力依然固守“江边各点”的情况下,将其抛在身后,由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与中原野战军分开后渡江南下。这个部署显然是毛泽东长久以来构想的“分兵南渡”计划的继续,而不是粟裕集中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歼敌于江北的一贯主张。所以仍然是史学家所说的“小淮海”,而不是后来南线战略决战的“大淮海”。
若干出版物称:“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作为统帅,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显然,这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解。实际上就在几个月之前,粟裕提出的多次战役歼敌目标均要高于中央军委提出的要求。因此毛泽东屡屡来电告诫他缩小战役规模。1947年12月9日,毛泽东电示粟裕:“目前时期,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有利。”而这个时候,粟裕已经起草好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主张集中更大的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粟裕于1948年1月22日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上报中央军委后,毛泽东则提出粟裕分兵渡江南进,显然否决了粟裕打大歼灭战的主张。经过粟裕多次力谏以及1948年5月到中央当面陈述后,毛泽东才采纳粟裕的建议,但同时并未放弃分兵南进计划,强调“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要求粟裕歼灭国民党军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后,完成准备渡江的任务。1948年6月22日,粟裕在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歼敌4万余人,正准备进行第二阶段作战时,毛泽东电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等,指出:“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要求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两大集团分开行动时“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集中行动时“一次歼敌以不超过两个整编师为限度”。中原野战军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也认为“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而粟裕坚持要求完成第二阶段作战,取得中央军委批准后,又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
另一方面,粟裕于1948年9月24日提出淮海战役时,准备增援济南战场的邱清泉兵团位于山东西南的成武、曹县地区;集结中的黄百韬兵团则尚位于江苏徐州地区,属国民党徐州集团重兵驻守之地。因而粟裕未将黄百韬兵团列入首战目标,而计划“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显然,这不是粟裕未“作为统帅”即对作战目标“感到满足”,而是当前的敌情决定的。接到粟裕建议电后,毛泽东于9月25日申时致电粟裕,要求“将徐(州)海(州)铁路线上及沂河区、峄(县)台(儿庄)区、东海灌云连云港区、两淮区之敌情电告”。根据各方面汇报的情况分析后,毛泽东认为,不久之后邱清泉兵团可能缩回河南商丘和安徽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则将撤回至江苏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而“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正是粟裕准备歼灭国民党援军的地区。因此毛泽东于9月25日晚上19时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电,同意举行淮海战役,同时提出首歼将要撤回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即直接在粟裕构想的打援战场进行第一步作战。电报说:“(一)估计不久邱兵团将退回商砀地区,黄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电报中的第二、第三步作战计划与粟裕的建议是完全一致的。9月28日,各种情报表明黄百韬兵团确实离开了徐州地区,抵达新安镇、运河车站一带,毛泽东当即电示粟裕:“黄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业已证实。”因此再次确定第一个作战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他指出:“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新安镇地区距离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甚快,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除此之外,毛泽东并未改变原定的第二、第三步打两淮高宝地区以及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的计划。他还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战后休整一个月,故你们须准备两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秣用品。”
。 想看书来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7)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毛泽东在10月11日起草了以“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第一阶段重心的《关于淮海战役的方针》。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淮海战役方针是因为敌情变化而改变的,并非臆想中的“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
无论是粟裕9月24日建议的淮海战役计划,还是毛泽东9月25日、28日以及10月11日3次指示的淮海战役作战方针,都将两淮、海州地区看成是关键。只要夺取两淮、宝邮,将把徐州抛在身后,直接威胁南京,同时威胁徐州的后路;而夺取海州,势必将切断杜集团海上逃跑的道路,这些均符合以实击虚原则的。按照粟裕的计划,第一步作战先打两淮,徐州之敌势在必救,否则两淮、宝应、高邮陷落,将直接威胁南京。徐州之敌加黄百韬兵团有45万之众,要救援两淮有两种选择:第一,以一两个兵团从南北方向增援两淮,同时坚守徐州。由于要守徐州,极大的可能是黄百韬兵团出动增援,再加南线部队如李延年兵团共同行动。而粟裕在计划的第一方案中已经“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这样,华东野战军在野战中即有机会仿效豫东战役大量歼敌。第二,国民党军放弃徐州倾力来援。如此,华东野战军将失去大规模歼敌机会,但将解放徐州以及海州、连云港一带大片地区。而不到万不得已,蒋介石和杜聿明都由于政治上的考虑,是不会采取这一行动的。基于此,杜聿明只可能选第一个方案。由于华东野战军兵力占有相对的优势,歼灭其中一个兵团是有极大可能的。尤其是黄百韬兵团,远道来援,便于在运动中加以歼灭。毛泽东的计划只是改变了粟裕的首战目标,并没有改变其战役目的。当然,毛泽东的计划更直接,简洁;而粟裕的计划则更符合作战原则。粟裕的计划是歼灭来援之敌,我军选择战场,不选择对手;毛泽东的计划是我军选择攻击对手,如此则战场无法选择,攻击难度加大。毛泽东改动粟裕计划的原因是要求直接的效果,宁愿作战初期困难一些。粟裕的计划则是还要寻找战机,具体打哪一路还要看敌人增援的安排,因此,两人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另外,从毛泽东的淮海战役方针来看,他计划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第二三阶段目标攻取两淮,再取海州,并没有让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大野战军战役上配合作战的意图(非战略上)。否则,他应该要求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向徐州方向进军。因此,毛泽东的《关于淮海战役的方针》与粟裕的淮海战役计划一样均不是南线战略决战计划,而是发展成“大淮海”的基础,不能说谁更高明一些。而“大淮海”也正是这样一个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发展起来的动态过程。
就在粟裕于10月23日颁布《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即将发起淮海战役的时候,中原野战军领导人陈毅、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四个纵队先后攻克郑州、开封,并于10月下旬到达徐州附近的萧县地区。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淮海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于是,他在10月31日给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