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大国的博弈 >

第31部分

大国的博弈-第31部分

小说: 大国的博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幻螅坏貌惶盖紫蛩咚嫡飧龊⒆咏邮芤桓鍪质醪⒑芸赡芩廊ナ钡母惺懿幌嗌舷隆M犯吕级嘁桓霰竿迹锩嫠刀缘潞驮际窃谑牡阍虻幕∩洗锍傻模豢赡芏园碌乩褂昧硪桓霰曜肌0吕级喽砸獯罄硗潘嫡飧霰竿济涣羧魏紊烫值挠嗟亍�
  四人会议被迫又做了一次努力。从4月19日,即复活节前的星期六起,为期六天的讨论开始了。意大利人立即谈起复活节前第二周——受难周。奥兰多说:“我是个新基督徒,必须为拯救祖国做出牺牲。”他威胁着退出和会,无论后果如何。“我理解这个悲壮的时刻,意大利会因此决定而受苦,对它来说,这只是一个选择怎么死的问题。”劳合·乔治问道:“因为阜姆?因为一个只有24,000意大利人的城市(如果算上郊区人口,意大利不一定占多数)?”他祈求意大利人考虑清楚,如果美国也因此撤出和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美国不和我们站在一起,不帮我们给机器上油,我不知道欧洲怎么能够重新自立。”
  威尔逊督促意大利人换个角度思考。“美国人厌恶旧秩序,但不光是美国,全世界都厌烦它。”意大利人无动于衷。正如桑理诺对威尔逊所说:“战争中,500,000意大利士兵丧生,900,000残废,在如此巨大的牺牲之后,让我们回到比战前更糟的状态是不可想像的;为了使我们中立,连奥匈帝国都把达尔马提亚海岸的部分岛屿给我们了,而你们却连这些都不给,这让我们无法向意大利人民交代。”他后悔让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边。“对我来说,我是死定了——我是说道德死亡。我以为自己在尽义务,却毁了自己的祖国。”
  奥兰多警告意大利可能发生内战。桑理诺问:“国内会发生什么?不是俄国布尔什维克,而是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鉴于来自意大利的报道:罢工、游行、暴动;建筑被洗劫一空,示威者被杀,左翼和右翼发生暴力冲突。来自巴黎的传言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局势更加紧张:奥兰多在妥协;协约国已经决定把南斯拉夫建成反布尔什维克国家;威尔逊决心不让意大利得到达尔马提亚;阜姆将成为自由港口。电报纷纷从意大利传来,告诫代表团坚定立场。
  坚定立场是奥兰多和桑理诺目前惟一能做的。在他们给自己所定的位置上,任何妥协看起来都像重大让步。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尽最大努力填补意大利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分歧:意大利可以得到群岛,但不包括达尔马提亚大陆;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所有城市都将成为自由城市;在小亚细亚对意大利进行补偿;或者阜姆归意大利,但要给南斯拉夫在别处建一个新港口。威尔逊勉强同意他们的建议:“我不太喜欢向不理智的人妥协,他们总认为只要坚持自己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更多。”在另一些建议失败之后,汉克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们陷入了僵局,意大利人说他们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除非得到阜姆并且兑现《伦敦条约》。没有人会把阜姆给他们,威尔逊总统也不会给他们达尔马提亚,他说那样就违背了民族原则。”但意大利人依然“顽固不化”。而一直静观危机发展的南斯拉夫人警告说,如果意大利得到阜姆或达尔马提亚海岸,他们将与意大利开战。
  

意大利退出(8)
剩余的时间不多了。德国人将于4月25日到巴黎接受和约。除意大利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威胁退出。一向安静的日本人现在逼迫和会,要求接管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而且试图在国联盟约中加入有关民族平等的条款。其代表礼貌地暗示,他们也可能不能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比利时因其赔款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气愤不已。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最不希望的就是让德国人看到协约国内部互相争吵不和。
  每个人都很紧张。在爱德华七世酒店,意大利人互相指责对方不够强硬。复活节那天,奥兰多哭了;威尔逊形容枯槁,声音颤抖;克雷孟梭对意大利人尤其刻薄粗鲁;甚至连劳合·乔治也显得不安。桑理诺不再掩饰对威尔逊的厌恶;他对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说,“现在,在忽略和践踏了十四点原则之后,威尔逊想通过将其用于意大利而恢复其本真。”
  这个指控让人觉得刺痛,因为它说得有道理。威尔逊的自决原则在蒂罗尔和波兰走廊问题上就让步了。复活节过后,他重新宣读了十四点原则,并重新考虑了他希望带给世界的新外交。他强调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与专家重温了地图和数据;民族构成使意大利无权得到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他希望公开的外交,但意大利政府没有向本国人民说实话。现在,威尔逊记起并误解了四个月前访问意大利的经历。他曾对前来迎接的群众印象深刻,他确信他们支持他。他还决心直接求助于意大利人民。
  4月21日,他向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展示了一份自己写的声明,其中清晰直接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取消《伦敦条约》。他提醒意大利人,意大利已经得到很多了,“它的国界已经扩展到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的长城了”。意大利有机会与亚得里亚海对岸的新国家结好。他呼吁意大利人与他一起在世界及世界人民享受和平的权利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对此,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印象深刻但小心谨慎。劳合·乔治说,“公开宣传的确在意大利有帮助,但必须是一段时间之后。目前,我们只能期待疯狂。”在克雷孟梭的支持下,他说服威尔逊稍作等待,他将和意大利代表举行最后一次会谈。失败后,威尔逊于4月23日下午将声明寄给报社。
  当《泰晤士报》的一份特刊送到爱德华七世手中时,他们没有惊讶只有愤怒。意大利人早已听说威尔逊的声明,正考虑撤出和会更长时间。奥兰多决定第二天返回意大利。四人会议上,奥兰多和威尔逊谈话时生硬却不失礼貌,会后他就离开去赶火车,桑理诺几天后也回国了。劳合·乔治说,“肥肉终于落在火里了!”
  意大利报纸将威尔逊的声明和奥兰多的答复并行登载,后者的字体稍大。欢呼的人群夹道欢迎奥兰多乘坐的火车。在罗马,教堂因他的归来而鸣钟,飞机在头顶上空散发爱国小册子,游行队伍高呼“奥兰多万岁!阜姆万岁!意大利万岁!”意大利政府在美国大使馆附近安排了一个守卫,全国各地的墙上都涂满了要求合并阜姆的口号以及头戴奥地利头盔的威尔逊的讽刺画。在都灵,学生强迫威尔逊总统咖啡馆的老板摘下招牌;他们在因总统的近期访问而命名的“威尔逊大街”上来回奔跑,用“阜姆大街”遮盖原来的街道标识。在阜姆,年轻的意大利人大喊:“打倒威尔逊!打倒红皮佬!”民族主义媒体要求立即合并阜姆和达尔马提亚。
  在对国会的演讲中,奥兰多一开始就请求人们要“镇定、平静”,他指责盟国应对目前的形势负责,并坚持,“意大利坚信它的要求完全建立在正义和公正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被认可”。其政府以382票比40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包括很多法西斯分子的民族主义者在全国各地举行群众###。意大利不能向罪恶的阴谋屈服。邓南遮高呼道,“在那里,在伊斯的利亚和达尔马提亚的街道上,难道你没有听到前进的军队的脚步声吗?”
  调停人一直非常关注。某巴黎报纸的头条写道——“混乱”。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各国代表团正在举行会谈考虑该怎么办,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和会的存在已经受到威胁了。”和会秘书处开始浏览对德和约草案,删除所有关于意大利的内容。在一次全体会议上,巴拿马某代表在奥兰多的椅子上放了一条黑色围巾。但一位葡萄牙代表把它拿开了,说现在哀悼还为时过早。
  幕后,意大利政府和协约国都力图使意大利返回和会,但强国似乎在没有意大利参与的情况下,仍然准备继续和谈,这让意大利人非常震惊。当克雷孟梭宣布5月中旬将邀请奥地利代表团前来巴黎时,又给意大利施加了新的压力。留在巴黎的意大利代表向奥兰多发出紧急警告,声称意大利的地位正在急剧下滑。美国拒给意大利急需的2500万美元贷款,英法说意大利的退出使他们不再受《伦敦条约》的束缚,他们已经瓜分了非洲殖民地。另一方面,劳合·乔治在暗示一个可能的妥协方案。
  5月5日,意大利宣布奥兰多和桑理诺将返回巴黎。西摩报道说:“奥兰多看起来苍白疲惫,没精打采,很少讲话,似乎老了10岁;而桑理诺外表没有什么变化,依然粗野,但不再有攻击性。”秘书处决定手工把“意大利”和“意大利的”等词加到对德和约中去。
  

意大利退出(9)
导致裂痕的问题依然远没有解决,威尔逊不愿再和意大利谈判。他说:“很奇怪,这些意大利人完全无法选择和坚持原则立场。”豪斯提议让意大利人和南斯拉夫人克服困难,直接对话。5月16日,双方来到豪斯位于克里昂酒店的套房,开始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普遍的谈判方式,即双方待在不同的房间内,而由美国人来回传话。第二天,克雷孟梭向奥兰多询问会议情况,他阴郁地回答:“什么也没有达成,完全不可能。”也许,豪斯为沟通和拉近意大利与美国的立场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威尔逊对他这位老朋友的反感。
  和会的主要议程在一团怒气中继续。威尔逊向贝克痛骂意大利贪得无厌;法国抱怨意大利竟然试图接管法国出资建设的奥地利铁路。克雷孟梭大叫:“对此,法国会充满怨恨,它不会忘记,我不奢望你们会公平。”当一些法国士兵在阜姆被民族主义暴徒处以私刑时,他在四人会议惊呼,“这是对人民的暗杀!”意大利人依然对威尔逊怀恨在心,助理对桑理诺说,“今天早上,威尔逊看起来和蔼可亲。”他回答说,“谁知道他又有了什么新的提议,又准备勒索什么?”奥兰多在回忆录中说,他坚信“威尔逊与南斯拉夫人有私约;具体是什么我不清楚,但的确存在”。意大利媒体说南斯拉夫人贿赂了威尔逊,或威尔逊有个南斯拉夫情人。桑理诺等人则认为他受美国经济利益的驱使,他们想自己发展亚得里亚海地区,或许以红十字会为幌子。
  在威尔逊6月底回国之前,意大利人稍作让步,他们不再坚持索要《伦敦条约》许诺的所有领土,但在阜姆问题上依然不依不饶。奥兰多和桑理诺在玩一场非常危险的游戏。他们的主要对手威尔逊很可能18个月之后就离职了;另外,意大利民主可能也维持不了那么久。正如奥兰多对劳合·乔治所说:“我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国会和意大利大街小巷将出现危机。”劳合·乔治问:“如果失败了,你认为谁会取代你?”他回答说:“也许是邓南遮。”
  6月19日,奥兰多政府垮台,但原代表团的桑理诺和其他两名代表留下来代表意大利签署《凡尔赛条约》。后来,奥兰多还因自己不是签字人而自豪;他说,实际上,威尔逊直接求助于意大利人民就等于把他排挤出和会了。虽然意大利几乎没有参与起草和约,但表现并不差:它得到了国联委员会的永久席位和德国的一部分赔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