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刺杀-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满身鲜红的肯尼迪总统。除了肯尼迪外,在这次刺杀中中弹的还有与肯尼迪同车的康纳利州长,他的夫人早已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相比起康纳利夫人的表现,第一夫人杰奎琳显得异常镇静,她始终保持沉默。
几分钟后,手术开始了。佩里对着几乎已经变成尸体的肯尼迪暗自叹息,他的职业经验告诉他,肯尼迪伤势极为严重,心跳和脉搏此时都已经停止,生还的几率极小。但是,佩里不能就这样宣布总统死亡,而必须尽自己的职责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哪怕是无济于事。在多次心脏按摩后,佩里无奈地宣布说,肯尼迪总统已经死亡。刺客的枪法十分精准,第一枪打穿了肯尼迪的脖子,还有一颗子弹打碎了他的部分头盖骨,大脑清晰可见。
肯尼迪:震动世界的刺杀迷案(3)
佩里的努力没能让奇迹出现,13时,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溘然长逝。
这个时候,惊魂未定的约翰逊也赶到了医院,他现在成为保镖和警卫们的重点保护对象。当约翰逊得知肯尼迪的死讯后,立即启程准备赶回白宫。一个多小时之后,约翰逊在飞回华盛顿的飞机上宣布就职——根据美国的法律,总统在就职期间意外死亡,将由副总统直接接任总统职务。
14时48分,肯尼迪的遗体被送回华盛顿。在很短的时间内,美国总统遇刺的消息就传遍了全球。
历史太为久远了,以至于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对肯尼迪去世的悲痛。但是,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震惊。不少人爱戴肯尼迪,因为他是一个勤奋而富有同情心的总统。因此,他的死亡让很多人扼腕痛惜,甚至潸然泪下。就连美国的对手赫鲁晓夫,都忍不住老泪纵横。
正如卡斯特罗说的那样:“美国应该产生一位能够了解和应付拉丁美洲爆炸性局势的人物,肯尼迪可以成为这样的人物。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肯尼迪还有可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能够超过林肯。”要知道,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一点都不留余地,肯尼迪曾经让许多古巴人连温饱都难以为继。即使这样,卡斯特罗仍然希望肯尼迪的死讯是个误会。
戴高乐也同样如此,肯尼迪是他鲜有的几个欣赏的人之一,他的死亡让这位法兰西强人十分失落。
肯尼迪的死撼动的不仅仅是国际政坛,更牵动着美国普通民众的心。就在肯尼迪死讯传出之前,华盛顿还是一片热闹,而在肯尼迪遇刺的消息传出后,这种欢乐突然止步,整个美国霎时沉浸于一片哀伤中。人们都放弃了本来计划,滞留在电视机前观看相关新闻。
肯尼迪的国葬在11月25日进行,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一路上护送他们的总统到达阿灵顿国家公墓。
二 行家与门外汉
刺杀事件之后,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悲伤中,然而,有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却与周遭的氛围格格不入。这个人叫李·哈韦·奥斯瓦尔德,是肯尼迪遇刺现场教科书仓库的工人。当总统遇刺的消息传开后,他正在公共汽车上跟乘客们谈论这件事情,并且还放声大笑,让在场的人莫名其妙。
人们并不知道,奥斯瓦尔德其实就是这一刺杀事件的关键人物,也是警察在四处苦苦寻找的嫌疑人。当刺杀发生后的三分钟,几十个警察涌进了教科书仓库进行搜查。经过目击证人的描述,奥斯瓦尔德是其中嫌疑最大的一个,他在事发后的一分钟内离开了仓库,穿着草绿色的衬衣。
在仓库大楼六楼,警察发现窗户是开着的,现场有一支产自意大利的“卡尔卡诺M91/38型”步枪、三个弹壳和一些烧鸡残骸。这样的侦破速度还算不错,在刺杀事件发生不到10分钟后便有了眉目,而且也有了嫌疑人的线索。紧接着,警方向全城下达了通缉令,通缉一个白人男子,身高在米左右,年龄在30岁上下。这个被通缉的人正是奥斯瓦尔德。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职业杀手应该具备的素质是:身手利落,想好所有退路,在任务完成的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然而,奥斯瓦尔德却不像是个行家,他在完成任务后竟然混入了人群,并且在警察分布最多的拉马街汽车站上了公交车。谁都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悠然自得的人在前一分钟开枪杀死了总统。 。 想看书来
肯尼迪:震动世界的刺杀迷案(4)
然而,这种悠然自得又像极了一个心理素质极高的老练杀手。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了这个人的身上,奥斯瓦尔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嫌疑犯?
奥斯瓦尔德在公交车上一笑而过便在第二站下了车,转而乘坐出租车回到他在诺特·贝克利街的公寓。他回到公寓像往常一样向房东问好,然后回房间换了身衣服,接着又走出家门。这一切进行得都十分迅速。
很难想象,一个刚刚枪杀了总统的人此刻竟然无事一般地在大街上溜达。如果不是有警察发现奥斯瓦尔德长得很像通缉令里的嫌疑犯的话,他可能还会像平常一样进行自己的活动。发现奥斯瓦尔德的那个倒霉警察叫蒂皮特,说他倒霉是因为他低估了对方的应变能力。蒂皮特在警车里偶然看到了奥斯瓦尔德,发现他跟通缉令里的描述十分相像,于是,蒂皮特把车开到了奥斯瓦尔德的身边,并示意他停下。又一次枪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当蒂皮特打开车门试图接近奥斯瓦尔德的时候,却被奥斯瓦尔德的四发子弹击倒在地。这时的奥斯瓦尔德绝对是个训练有素的杀手,他冷静地离开现场,瞬间消失在街角。
当附近的警察听到枪声急忙赶来时,为时已晚,只剩下奄奄一息的蒂皮特在地上抽搐。奥斯瓦尔德身上又多背负了一宗命案。奥斯瓦尔德拥有绝对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足以让他从刚才的惊慌失措中恢复。不过,他的狂奔和喘息还是被一个人看到了,这个人就是“得克萨斯”电影院对面鞋店的老板布莱尔。布莱尔看着奥斯瓦尔德一路奔跑,又看着他匆忙进了电影院,这个刚刚听了广播通缉令的鞋店老板下意识感到这个年轻人有些不对劲,于是他特地到马路对面嘱咐售票员留心那个年轻人。
几分钟后,电影院的周围布满了警察,这些警察是接到售票员的报警后赶来的。电影院里当时正上映着一部名叫《战争是地狱》的影片,警察们怕误伤到观众,所以当时只是远远地监视着奥斯瓦尔德,没有立即行动。
13时35分,距离宣布肯尼迪死亡35分钟,距离蒂皮特中弹17分钟,电影院的灯光突然亮起。警察麦克唐纳带着他的同伴向奥斯瓦尔德走去,奥斯瓦尔德起身反击。25分钟后,这场搏斗以奥斯瓦尔德的失败告终,他被麦克唐纳擒获并带回了警察局。
就在麦克唐纳带着奥斯瓦尔德回警局的前几分钟,那些警察还正在讨论这件刺杀行动嫌疑人的动向。可以想象,当这些警察看到被捕的奥斯瓦尔德时该有多么欣喜若狂。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抓到了杀害总统的元凶,他们应该对此感到自豪。达拉斯的警察们被这种巨大的成就感笼罩着,几乎没有人怀疑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真的杀害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如果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凶手这么轻易就落网了?仅凭一个年轻人就能完成整个刺杀任务?这个年轻人为什么在完成刺杀任务后会如此悠闲?
这一切都像个谜团,但警察们却没有发现。是的,警察们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证据。他们从看到和听到的线索里早就对自己的判断下了定义,凶手绝对是奥斯瓦尔德没错。
警察在短时间内把奥斯瓦尔德调查了个底儿掉,身家背景都查得一清二楚。奥斯瓦尔德,美籍古巴人,1939年10月18日出生在新奥尔良,父亲在他尚未出世的时候去世,母亲独自把他和两个哥哥带大。在奥斯瓦尔德的成长记忆中,似乎都是不断的转学、搬家,过着游击队一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一个古怪的性格,叛逆、不羁,浑身上下透着对他人的敌意。乖戾的性格让奥斯瓦尔德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他经常跟人发生冲突,并因此被送进少年精神病院。但是,精神病院并没能让奥斯瓦尔德开朗起来,反而更加阴郁,性情也愈发扭曲。按照当时负责人的说法,奥斯瓦尔德是人格分裂症。
肯尼迪:震动世界的刺杀迷案(5)
人格分裂,换个词来说就是精神分裂,通俗点来说就是精神病。这样的结论让奥斯瓦尔德的母亲难以接受,她宁愿选择带着儿子躲到另一个城市,也不想把儿子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几经辗转之后,奥斯瓦尔德一家又回到了新奥尔良。在这里居住的前一段时间,奥斯瓦尔德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是没过多久,奥斯瓦尔德的人格分裂症又发作了,开始旷课、打架。此后,他无心上学,开始念想着能够加入海军。1956年10月,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如愿以偿地进入海军陆战队。服役期间,他的射击成绩十分优异,可精确击中200码外的目标。
这个时候的奥斯瓦尔德跟其他人并无两样,只是信仰有些另类。他钟情于*主义理论,对苏联和古巴十分崇拜,甚至不容许别人抨击自己的信仰。正是因为这个信仰,让奥斯瓦尔德再次成为一个备受嘲笑的“不正常的人”。无奈之下,奥斯瓦尔德最终选择离开军队,随后去了苏联。两年后,奥斯瓦尔德从苏联回到美国,并且自此之后他开始公开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知道,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在一个*的资本主义阵营中说自己是共产党员,无疑会遭到周遭人们的唾弃和鄙视。然而,奥斯瓦尔德不以为然,依旧坚持己见,大肆谩骂美国政府卑鄙可耻。
据调查,在刺杀肯尼迪之前,奥斯瓦尔德也曾经扮演过杀手的角色。那是1963年4月,他曾经向一个纳粹分子开过枪,尽管那枪没能打中,但却打出了他的“知名度”。同年10月,奥斯瓦尔德找到了在教科书仓库当管理员的工作。
也是在这年的10月,奥斯瓦尔德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女儿的降临。说起奥斯瓦尔德的家庭,这里得交代一下他的妻子玛琳娜。玛琳娜是白俄罗斯人,奥斯瓦尔德在苏联期间二人成婚,并生下了第一个女儿。玛琳娜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拥有跟所有主妇一样的愿望:希望丈夫疼爱自己、生活衣食无忧。但是,在奥斯瓦尔德当上仓库管理员前,他们的生活一直就处在动荡中,就像在乱流中的小船。为此,夫妻俩不知吵了多少次,玛琳娜甚至把奥斯瓦尔德从加州欧文市的家里赶了出去。确切地说,奥斯瓦尔德后来在达拉斯居住和工作多少和玛琳娜有关。
当小女儿出生之后,奥斯瓦尔德每个周末都会回家探望妻女,星期一再回到达拉斯。一直以来,玛琳娜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达拉斯到底在做些什么,但是有一点玛琳娜十分清楚,她的丈夫在达拉斯用另一个名字租了一间公寓,为此他们还大吵了一架。就在肯尼迪遇刺的前一天,也就是11月21日星期四,奥斯瓦尔德突然回家,并从家中带走了几个窗帘架。这个举动让玛琳娜十分困惑,因为丈夫从来没有在星期四回过家。
当玛琳娜第二天清晨醒来的时候,丈夫已经离开了。在她的梳妆台上放着一枚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