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状态很快便会实现这一目标。
在实现财务自由时,有个关键的词叫“被动收入”,也就是无论您工作与否都能得到的收入,当您的被动收入超过你的花费时,您即使不用工作,也能达到财务自由。
假如你拥有20万元的存款,利用这笔钱投资一些股票每年获得15%收益,也就是您的20万元钱每年将给您带来30000元的被动收入,平均到每个月您将会有2500元的被动收入,您如果可以单独依靠这笔收入生活,实现财务自由,您将不再需要工作。
计算您将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实现财务自由的第一步是您应该清楚您每月的必要支出。在您看到这的时候,请立即计算和核实您每月的支出,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立即梳理出您的消费支出,这对下一步至关重要!
接下来,需要进行切实的检查来确保你的数字是有意义的。例如,如果你每个月挣5000元,而在每个月结束的时候花光了所有的钱,那么你计算出每月4000元的消费支出是没有意义的。显而易见,您遗漏了一些花费,你需要仔细把他们找出来,并且诚实可信地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确保最后计算的结果不会误导你自己。
。 想看书来
蘑菇定律——为什么职场新人更容易受冷落
大家都知道,蘑菇是生长在阴暗的角落,它们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开始被人们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蘑菇定律”据此而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淤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人马离去,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要挖掉它们重新植树。这时一个散步的老人走过来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树桩,没有动,收起工具走了。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了一丛灌木。花木工人很希望大树桩上的嫩芽也长出粗壮的枝条来,他砍去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点都没有用。三年后,这根抽过多次芽的大树桩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地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人又来这儿,园林工人遇见了他,很想解开心中的迷惑。老人说,树和人一样,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可以鼓起勇气来不忧不惧地学一门东西,最后成为有用之才。到了四五十岁才灾祸临头,就真正可怜了,他已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
这个故事对很多职场上的新人有借鉴意义,因为他们往往正处于蘑菇定律的困境之中。如果你刚进入职场不久,或仍对那个时期记忆犹新,相信这个故事一定会让你发出会心而苦涩的一笑。的确,绝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有过一段“蘑菇”经历:被置于阴暗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自生自 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总之,那是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
受苦受难不一定是什么坏事,特别是在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能够使我们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有更深的了解,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当蘑菇”的时间过长,你就可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无能者,更糟的是,你自己也会渐渐认同这种角色。
“蘑菇”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但是如果茧太厚,蚕就可能闷在里面,永远不会化成蛾。所以,如何最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阶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同时又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是每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你在这一阶段的成绩如何,直接关乎事业的成败乃至一生的成败。
所以,对年轻人而言,要想顺利地经过“蘑菇成长期”,就要有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工作作风。
1.摆正态度俗语说:“求学无捷径。”走上成功之路当然不会有任何速成方法。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在公司里常常获得好评、能力很强、工作积极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某些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思考模式。我们姑且把这种模式,称为商业适应行为。如果无法身体力行这些商业适应行为,就不可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公司的地位也就无法提升了。
想要在商场上活跃,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术,也要有基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等“知识的能力”。不过,光凭这些能力来做事,还是不够的。必须把这些能力融入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中,简单地说,就是这些能力必须配合商场上的需求。商业适应行为就是这种让你能达成目的的行动。你一定听过“学校的高材生,未必是商场的风云人物”,这是因为许多在校的才子,到了社会上无法适应商场的需要。相反,在商界适应行为良好的人,即使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还是可以成为商界的顶尖人物的。
这种适应行为,会受到个人性格、意愿和价值观等的影响。所以,要迅速摆脱蘑菇的成长环境,就必须首先要有形成适应行为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所谓“态度的能力”。
2.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只是为了薪水而来上班,那么公司的确是一个很无聊的地方。每天一大早得挤公车上班,下了班还要加班做未完的工作。另外,还要接受主管或老板的训示和交代下来的工作,遇到客户更要毕恭毕敬、低声下气的。工作规定严格,而且还要做许多自己不想做的事,真是苦不堪言啊!
不过,如果你想到的就只有这些,那就过于肤浅了。工作的乐趣是要由自己一点一滴慢慢去体会的,当你辛辛苦苦完成一件工作时,那种感觉不是用金钱可以换得的,这就是所谓的“成就感”。也就是这些成就感的累积,使你的生活越来越充实,充满活力。当很多人一起同心协力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每一个参与的人当然都会深受感动。这种感受,要比其他如运动比赛胜利时所产生的感受更深。就是这些由平时各式各样工作累积起来而达成的成果,悄悄地把日常生活的重心填满。
。。
蝴蝶效应——警惕微风引起大波浪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专家劳伦兹发表了一篇标题耸人听闻的论文:《可预测性:巴西一只蝴蝶的振翅会触发德州一场龙卷风吗?》。劳伦兹这篇论文的简要表述是:南半球某一地方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能引起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劳伦兹戏称这种混沌运动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为“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小的变化可能使大而复杂的系统完全改变,而大的变化可能是细小的原因所造成的。
例如,欧洲史诗中就有关于少了一个马蹄钉而失去江山的故事。
国王理查三世和公爵亨利准备拼死一战,而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
进行战斗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一个马夫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钉第四个掌了。铁匠准备砸钉子将马掌钉好的,但在马夫的催促下,只好将马掌挂在蹄子下。两军交锋了,理查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指挥士兵迎战敌人。远远地,他看见在战场另一头自己的几个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理查快速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他还没走到一半,那只挂着的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跳起来逃走了。理查环顾四周,他的士兵纷纷转身撤退,亨利的军队包围了上来。他在空中挥舞着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最近有—本书叫做《枢纽因素:机运和愚蠢如何改变历史》,书中举出许多改变历史的枢纽因素例子:在美国内战期间,如果不是因为希尔将军弄丢了他的上司李将军所拟定的作战计划,南部联邦可能会很轻松地赢得安堤河战役。希尔把李将军手写的作战计划拿来卷了几支雪茄!这个致命的错误发生之后,一位北方联邦的士兵在—个南部联邦放弃的军营中发现了这张计划手稿,交给他的上级指挥麦克米兰将军。结果,北方联邦军在安堤河之役出乎意外获得大胜,这场战役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历史。
类似琐碎而粗心的错误,也决定了德国俾斯麦号的命运,俾斯麦号是当时全世界最快、最强的战舰。二次世界大战时,俾斯麦号战舰本来应该隔断美国对英国的补给,可是在1941年,舰队司令官贺坚斯在离开挪威赶往击沉英国胡德战舰之前,忽略了为俾斯麦号战舰加满油。虽然英国胡德战舰被击沉而造成1500名官兵阵亡,俾斯麦号战舰的两个油箱也轻微受损,再加上之前在挪威没有加油,战舰就不能以正常速度前进,结果英国战舰赶上了它而把它击沉。
在全球经济方面,小事件也一样可能造成怪异的、不可预测的结果。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如果不是因为克林顿总统因莱温斯基事件缠身,就可能不会发生1998年末到1999年初几乎造成世界经济失序的俄罗斯经济危机。蝴蝶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及时地加以引导、调节,会给个人或整个事件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 想看书来
放弃零和游戏——驭人要做到双赢
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喝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