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导读本)-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社会规范敏感期(~6岁)
(7)书写敏感期(~岁)
(8)阅读敏感期(~岁)
(9)文化敏感期(6~9岁)
以上的敏感期,我们还会在下一章结合老卡尔的教育经验更详细地阐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为了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呢?很简单,如果婴儿已感到了你的关心和爱抚,这就说明你已经在教育他了。这种教育训练是细小而繁琐的。孩子渴了要给他喝水,孩子饿了要给他喂奶,孩子尿布湿了要马上更换……父母要随时随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能够成功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便是父母成功的开始。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来的第一条成功的纽带,它会为今后的教育和训练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础。
我从儿子4个月时起,在吃母乳前,先给他点蜜柑汁,后来又添加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等。再过一段时间,开始给他喂汤,吃煮熟的鸡蛋、马铃薯等。大多数孩子爱吃谷类食物,这是他们最好的食物。然而,我儿子却不爱吃。我认为爱吃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食物,所以只给他吃喜欢的食物。但是在他两周岁之前,不让他吃肉。
德国有句谚语,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看来,食物同人的性格确有关系。曾经有人主张“菜食疗法”,他们说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给孩子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就会美丽;吃马铃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洋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因此,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毅力的孩子禁食青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儿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吃得过多除了阻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
人们总以为教育孩子就是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知识。其实,这些仅仅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一个孩子从初生的婴儿渐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教育的范畴。
遗憾的是,至今许多父母包括许多教育专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就拿孩子吃东西来说,人们总以为吃得越多越好,越有益于健康。其实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吃得过多,必然有碍大脑的发展,还会使孩子从小大脑就充满“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概念。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最令他难受的除了生病之外就是饥饿。如果婴儿一饿就给他大量的食物,让他吃得过饱,就会使他认为吃东西、填饱肚子是排除难受之感的惟一途径。在他长大之后,这种“吃”的概念,会转化为过于依赖物质的概念。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想要求父母对孩子所需的食物加以限制,而只是想提醒那些疼爱孩子的父母:一切都要有个限度,包括吃东西。
有一天,我看见妻子正在喂小卡尔牛奶,便走了过去。
“怎么?刚才不是喂过了吗?”我问道。
“是的,我看他在哭,就想让他再喝点儿牛奶。”妻子说。
“不,卡尔刚才就已经吃饱了,”我从妻子手中夺过奶瓶,“他没有再吃任何东西的必要,至少他现在还不需要。”
由于突然失去了美味,小卡尔“哇哇”大哭起来。
“你是干什么呀!”妻子不高兴地说。
这时,卡尔的外祖母走了过来。
“上帝呀!你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个可怜的孩子。”外祖母喋喋不休地抱怨起来,“婴儿都是要喝牛奶的,为什么不让他喝?这孩子自从生下来就那么不幸,为什么还要如此对待他呢?哦,可怜的孩子!”
“我不是不想让他喝牛奶,只是认为他现在没有喝的必要。”我解释道。
“你总说要把卡尔培养成才,可是不让他吃饭,他怎么能成才呢?你成天大谈教育,我看那些都是无用的空谈。”外祖母生气地说。
对于外祖母的不理解,我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因为对于这位善良的妇女,我怎么能与她争辩呢?
事后,我仔细向妻子讲明了道理,告诉她疼爱孩子并非是一味地呵护他,一味地顺从他,我们应该以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妻子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在她明白其中道理之后,便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地顺从孩子了。
恐怕有人会说我的这种做法未免太过分,但无论怎样,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培养优秀的孩子正是要从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一点哪怕看起来微乎其微的东西。
曾经有人说过:“不同的胃,会造就不同的人。它可以决定这个人变成乐天派或厌世者。”我想,这句话的含义不仅仅只是说明了吃东西对人身体上的影响,它对人的影响还有许多。
保持儿子健康的心情
人们见到我儿子时常说:“这孩子体格太好,不像个天才。”看来他们仍在坚持“才子多病”的旧观念。然而,这是毫无根据的。有句谚语“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是有根据的。
的确,有的天才体弱多病,但并不是天才一定病弱,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那些病弱的天才如果健康,一定会是更加伟大的天才。而且身体健康的天才人物也并不少,如:韦伯斯特、布莱恩特、亨利·比卡、卡尔芬、珍妮·林德、阿德里娜·巴奇、萨拉·本哈忒、朱里亚·乌德·浩、约翰·卫斯里、路易斯、阿尔科克等。这些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体格魁悟,很有力气。
儿子的健康一再使人们惊异,这是因为我从婴儿期就对他进行体能训练。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我首先把儿子周围的环境布置好。周围的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是令人心情愉快的。
天气晴朗时,我和妻子把儿子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我注意让他的身体能自由自在地活动,不把他包起来,以免妨碍他手脚自由活动。也不给他围围巾,把嘴和脸弄歪。天气好时经常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的沐浴,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屋内睡觉时,在洁白的床上铺上鸭绒褥,便于他的手足自由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就是婴儿的运动。所以婴儿睡觉时,决不能像布娃娃那样把他裹得紧紧的。
我把卡尔是否能自由自在地活动看得非常重要,有一次甚至为此还大发脾气呢!
有一天,我和妻子去教堂做弥撒。家中只有我们的女佣柯蒂太太和小卡尔。柯蒂太太是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她总是很细心地照顾小卡尔。
可是,当我和妻子回到家看到小卡尔的情形时,简直气极了。
小卡尔被严严实实地裹在被子里,满脸通红,“哇哇”大哭着。
“这是怎么回事?”我急忙问,“柯蒂太太,小卡尔生病了吗?”
“没有,”柯蒂太太说,“今天天气这么冷,我害怕他受冻,所以不光把家里的炉火生得旺,还给他裹上严严的被子……”
“喔,我的上帝,你真蠢!”我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
“怎么?我做错了吗?”柯蒂太太不解地问。
“天哪!你没见小卡尔不喜欢这样吗?”我说,“这样他很难受。”
说着,我便把裹着小卡尔的被子打开,让他自由地活动。
“这会使他生病的。”柯蒂太太焦急地说。
“你别把孩子冻坏了。”妻子也连忙出言制止。
然而,我不顾她们阻拦,仍然让小卡尔在床上自由自在地活动,只是又在壁炉里加了一些柴火。
这时,小卡尔不再哭了,他显得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我相信世上大多数人都是疼爱孩子的,然而,懂得疼爱孩子的人并不多。
我知道柯蒂太太是一番好心,但她的做法完全错了。
因为一个健康的人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束缚,哪怕这种束缚看起来很舒适。
卡尔6周时,长得很大,像4个月的孩子。这是我们让他经常呼吸新鲜空气,进行运动的结果。这儿所说的运动是从他两三周时开始的,让他在光滑的木棍上作悬垂运动。要知道,个体发育是整体发育的短暂重复。所以,婴儿是可以像猿猴那样在木棍上作悬垂运动的。当然,不可勉强。
还有一种训练是让儿子抓住我的手指,由于婴儿天生具有一种把握反射的能力,他就像吊单杠一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到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他的胳膊已经练得相当有力,为提前进行爬行训练创造了条件。
我还培养孩子喜欢洗澡的天性。如果水温过高或过低,孩子就不愿洗澡,所以,我一开始就注意调节水的温度。我和妻子每天都给儿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他的触觉,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从儿子一岁时起,我就教他洗脸、洗手、刷牙,一天要洗几次,早起和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刷牙。他吃完干面包后,也让他刷牙,并且从小时起就教他用手绢擦鼻涕。
这样,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育,卡尔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从小让儿子体会到乞求不可能得到欢乐
小孩子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哇哇”大哭。人们总认为小孩子哭就一定是肚子饿了或生病了等等。其实,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成人都有得到别人重视的欲望,小孩子也不例外,即便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会有这种近乎成人天性的本能欲望。
诚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或重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
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天赋获得了别人的重视,也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的确应该获得尊重。但也有许多人急切地想得到别人的重视而采取乞求施舍的态度,这种做法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可以说是一种极为愚蠢的态度。
有一天,摇篮中的小卡尔莫名其妙地大声啼哭起来。
正当妻子要去卡尔的房间看他的时候,我止住了她并问道:“卡尔刚才吃东西了吗?
“吃了呀!刚才喂过的。”妻子回答道。
“那么,他这几天生病了吗?”我问。
“没有呀!”妻子回答。
“是这样呀!那就不要理他。”我说。
“为什么?卡尔在哭呢!”妻子奇怪地看着我。
“我想,既然他不饿也没有生病的迹象,他想哭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我们不必理会他。”我说。
“小孩子都要哭嘛!我去哄哄他就没事了。”妻子说。
“你知道小孩子既没有饿也没有生病为什么还要哭吗?”我问。
“这个我怎么知道,小孩子都是这样呀!”妻子说,“可能是他想我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