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 >

第5部分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第5部分

小说: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崃考兜娜税焉倌晟勘妊呛鹊靡话芡康亍I勘妊峭坊枘哉恰⒉铰孽珲堑乩肟吮系梅鹫颉M局校勘妊亲淼乖诼放砸恢曷桃跞绺堑乃崞还飨拢罄凑庵晔鞅怀莆吧勘妊堑奶炫瘛薄�
  一个中国醉鬼
  在今天,酒吧里、party聚会上,人们也大多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一醉方休,可是,古代的中国人并不是这样,在《红楼梦》里,有这么一段细致地描写了中国人喝酒的整个过程,“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款酌,优雅地倒酒,慢饮,一点点地品酒,边喝边聊,一旦聊得兴起,便“飞觥献斝”, 觥、斝是酒具,一个“飞”字,形象地表明,此时喝酒始进入佳境了,开始开怀畅饮了!此时,喝酒的环境里,箫管吹起,轻歌悠扬,明月当空,月色宜人,在这样优美的如诗如画的环境里,“酒到杯干”人们开始一口闷了,由佳境转到醉境,喝醉了就要做诗,于是贾雨村虽然喝醉了,却要拉着月亮作诗,这个对着月亮做诗的中国醉鬼,和大醉烂睡在苹果树下的英国醉鬼,一个可爱,一个率真,一个令人摇头暗笑,一个让人捧腹大笑,这就是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酒文化,在中国人看来,没有音乐,没有明月,没有诗歌,这如何能畅饮?可在西方人看来,醉后作诗,不是优雅的事情,而是在撒酒疯。
  如今,在KTV包间里,放着通俗歌曲,头顶彩灯闪烁,灯光暧昧陆离,或许还有红男绿女相陪,这样的场合做不出来诗,多是荤段子,喝酒不是一种情趣,而是一种欲望的淫媒了。
  二、劝酒的艺术
  西方人喝酒的习惯是主随客便,而中国人是一醉方休,只要你在我的酒杯能够到达的范围内,不喝干了就不算罢休。不仅朋友之间,就连上下级之间,主仆之间,也是如此,让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有一段写劝酒,就是奴才劝主人喝酒,我加了点评,可见中国人的劝酒心理。
  鸳鸯等也来敬,凤姐儿真不能了,忙央告到:“好姐姐们,饶了我吧,我明儿再喝吧。”(别人劝酒不喝,得求饶,不论什么原因,你总是理亏三分。)
  鸳鸯笑道:“真格的,我们是没脸的了?(劝酒被拒,开始发怒,夺过主动权)就是我们在太太跟前,太太还赏个脸儿呢(言下之意,别人都喝,你不喝,你为什么这么特别?步步紧逼)。往常倒还有些体面,今儿当着这些人,倒拿起主子的款儿来了。我原不该来(你不喝酒的结果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你如果这杯酒不喝,就要得罪一个人)。不喝,我们就走。”说着真个回去了(别以为我是假装的,不喝就绝交)。
  凤姐赶忙拉住,笑道“好姐姐,我喝就是了。”说着拿过酒来,满满的斟了一杯喝干。鸳鸯方才笑了散去。
  鸳鸯的劝酒是一次绝妙的心理攻势,如果不想成为孤立的人,不想得罪朋友,不想伤害别人,你只有喝干了酒。连王熙凤那样伶牙俐齿的人,都不得不满满地斟了一杯喝干,这样的劝酒真是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了。 。。

史湘云和莎士比亚:东西方最伟大的醉鬼(2)
三、女性醉酒的独特之美
  现在,你和一位都市女性吃饭,你问“喝点酒吗?”她肯定第一反应是:“我不会喝酒,我不喜欢喝酒。”在都市女性看来,喝酒是有害健康,是不雅观,不淑女的事情。
  可是,在大观园里,有一段女孩大醉的场面:
  “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 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泉香而酒洌,玉盘盛来琥珀光,只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一个女孩喝醉了,倒在青石板上,香梦沉酣,花满一身,蜜蜂环绕,彩蝶飞舞,这是何等的飘香入画,万紫千红的美丽,宝玉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他说自己和女孩相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
  在把女性看作“海棠花”的文化里,女孩们敢于率性而为,活出自我,她们做傻事,也做蠢事,就是那端庄无比的薛宝钗,也会去花间扑蝶,稚气十足,而知识女性林黛玉,更是去傻傻的葬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还有那晴雯撕扇子,疯得快意阑珊,豪情无限,更有那说谎的紫鹃,把个宝哥哥唬得魂飞魄散……
  所以,少女史湘云,和少年莎士比亚,一个醉在芍药花下,一个醉倒在苹果树下,都是大醉酣眠,却一个诗意无限,另一个索然寡味。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尊重和欣赏的“海棠花”观念,在如今却淡淡逝去了,所以,今天的知识女性、都市女人面对酒,才会变得如此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四、酒热,即是心热。
  中国人喝酒要热酒,酒要热着喝,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国酒是黍米酿造的黄酒,黍米有暗香,加热煮沸之后,暗香就会发散弥漫,引发身心的陶醉感,酒不醉人人自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宝玉喜欢喝冷酒,宝钗就劝他“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宝钗劝导宝玉的话,是民间对“醉酒原因”的解释,不妨一听即可。
  倒是宝玉听了宝钗的劝导,把酒热了之后,引出来一个情场尴尬,让人遐思无限。看到宝玉听了宝钗的建议,热着酒,“黛玉磕着瓜子儿, 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这边宝玉热了酒,那边黛玉冷了心,酒热,即是心热,中国人对酒热的确不是简单的健康考虑,还有无限美好的绵长情思。
  五、今天的酒文化让人迷醉不醒
  黛玉葬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顶端。黛玉葬花,花,在黛玉的眼里,不是植物,而是寄托着美丽、纯洁、真诚和爱的符号,“花”和“情”浑然一体,所以,她说“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名义上是“葬花”,实际上是在“葬情”,自己那份美丽、纯洁和真诚的情怀。
  我们今天的“酒文化”,太功利,太投机,太物欲了,不少人名义上鼓吹酒文化,实际上是在卖酒,如今酒文化方兴未艾,但背后总是隐藏着商业利益。不是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好,而在于,我们的“酒文化”,不能是“卖酒文化”,不能剥离掉寄托在“酒”之上的中国人的情怀、思想和价值观。
  传统的酒文化,重酒更重情,大观园里的女儿红,有着海棠花香,有着率性的人生,人、酒、情,三位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杯酒,喝出宝哥哥的温柔,品出林妹妹的娇羞,饮着凤姐姐的泼辣,说不尽的女儿旖旎,说不尽的中国人的情怀。这里的“酒与情”浑然一体,也就是黛玉眼中的“花与情”的合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西化一点。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怀,只有追寻着传统的美,才会活得真正满足和愉悦。
  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沉重、严肃、虚伪和功利?没有了情怀,没有了诗歌,没有了海棠花,这样的酒文化,注定让个人迷醉不醒,让群体陷入茫然的困城……
  

以《红楼梦》为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有耐心
在“红楼笔谈”里,我要谈谈《见龙卸甲》这部电影的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从整个风格,到具体的人物设计都和原著,甚至和中国文化相差很大,可以说仅仅保留了人名还是“历史”的,其他的,已经都是新编的了。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部影片的资本背景,韩国资本占据了该剧的大多数部分,掌握着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走向,所以,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异国版的赵子龙电影。在今天,我们国内有如何改编、重拍民族古典作品的问题,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巴金的《家》,都有这样的争论。而在海外,也有一个如何对待中国民族文化经典的问题,如何认识中国的民族经典作品。
  《见龙卸甲》作为一部异国版的赵子龙电影,应该是非常极端化了,除了中国人演,用了《三国演义》的名头,还剩下多少中国文化呢,没有了。从这一点,我想到了《红楼梦》的翻译历程,我们看看《红楼梦》这部民族文化经典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坎坷经历,就会对《见龙卸甲》“去中国历史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 鸳鸯变成了鹅,林黛玉成了荡妇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在19世纪里,1830…1892年,总共出了四个版本的《红楼梦》英文译本。他们分别是:
  John Davis,1830年, Chinese Poetry (中国诗歌),仅仅翻译了第三回片段。
  Robert Tom,1846年, Dream of Red Chamber(红阁楼之梦),仅仅翻译了第六回片段。
  ,1868…1869年, Dream of Red Chamber(红阁楼之梦),翻译了前八回。
  Bencraft Joly,1892…1893年,Dream of Red Chamber(红阁楼之梦),翻译了第1—56回。
  在19世纪里,虽然连续涌出了四个英文译本,但是,我们细究起来,恐怕,会多少让我们感到沮丧。
  这里,让我们看看人物名字是如何翻译的:
  黛玉 Black Jade黑色的玉,英语中有引申义为“荡妇”
  宝钗 Pervading Fragrance弥漫着的芳香,迷香
  鸳鸯 Faithful Goose 忠诚的鹅
  以上三个人名,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显然是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而并没有仔细地研究过原著,满足的是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而且,把黛玉翻译成Black Jade,虽然字面上的翻译还说得过去,但是,却不顾这个名称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这会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带来极大影响。
  19世纪,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汉文化自然处在边缘地位,《红楼梦》的翻译传播,只不过是翻译家们为英语世界的人们提供一点学习汉语的语言资料而已。他们的翻译缺乏严肃的态度,翻译出来的《红楼梦》更像是一本古老东方的言情小说。
  二。 经过了143年,《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