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名人录---英雄莫问出处-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黑闼确实不负所望,骁勇善战,率兵东征西击,少有败绩,军中称为“神勇将军”。
此时的窦建德已经灭掉了宇文化及,在洺州(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南)称帝;大夏政权已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南与洛阳的郑国王世充抗衡,西与关中的唐王李渊对峙,成鼎立之势。
李世民消灭薛仁杲和刘武周后,解除了大唐后顾之忧。
李渊为统一天下,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命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王世充,并遣使与窦建德商议互不侵犯条约,防止出现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一幕。
十二月,王世充派其侄王琬等向窦建德求援。
谋士刘彬献计,认为当今天下已成夏、唐、郑鼎足之势。唐强郑弱,势必破郑,唇亡则齿寒。应助郑退唐,先保三分之势,防止一家独大。
窦建德纳其言,决定联郑抗唐,待机灭郑,然后再与唐争夺天下。
应该说判断是正确的。
当年华容道,孔明有意让关羽放曹操一马,就是为了防止东吴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隆中对确立的思想就是先鼎立,待天下有变,北伐中原,后收复江东。
可惜窦夏王身边没有孔明。
即便是孔明也只维持了30年的鼎立之势。
此非人力之败也,分久必合乃之天命大势,诸葛武侯之旷世奇才也难倒转。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建德亲率大军十余万自洺州南下援救洛阳,与秦王李世民军相遇于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
坏就坏在了亲征上。
刘备亲征东吴,大败而归,伤了蜀国元气,导致“益州疲弊”,三分天下难以持久。
“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孔明之话仍在耳畔。
五月,22岁李世民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采用迷惑战术,声东击西,率4000人偷袭夏军主营,夏军大败,慌乱中窦建德被俘。
唐军将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与王世充见面,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不得已开城投降。
窦建德在虎牢关战败被俘后,其夫人曹氏和左仆射齐善行率余部逃回洺州(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南),多数朝臣准备拥立窦的养子为幼主,继续对抗唐军,救回夏王。
有人不赞成。
左仆射齐善行认为,以窦王的英明神武,尚且不敌李世民,是天意所为;以夏军目前的势力再与唐军对抗已毫无意义,不如干脆投降。
尚书省有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左仆射就是当朝首辅。
既然首辅说话了,而且这样或与可以换回夏王的性命,谁还反对?
这种意见最后获得大多数将领的同意,于是窦军余部自动解散,愿降者降,愿去者去,府库财物都分给了士兵安家使用,让其各自去。
然后齐善行与右仆射裴矩及建德妻曹氏率部下举山东之地,奉传国玉玺降唐。
玉玺本在杨广的。
但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而窦建德又灭了宇文化及,于是就得到了玉玺。
夏国,也就此灭亡了。
刘黑闼等将领是不愿投降的,只所以不反对,是想换回他们所尊敬爱戴的窦王。
可是他们的妥协没有换回夏王窦建德。
武德四年,七月十一日,公元621年8月2日
李渊不听李世民劝阻将窦建德夫妇杀害于长安。
窦建德,时年50岁。
在我看来完全是老朽书生齐善行误国,如果众人拥立新主,重整河山,要解救夏王的话,唐军方面为了招安夏国,很可能提出不杀夏王,不为难夏国旧将的承诺,当值唐之国基未稳,面临诸多势力威胁上之时局,李渊必不敢失信于天下。
窦建德的灭亡,却把刘黑闼推上了政治前台,他将再起风云十余载。
====================================================================================================
3、 刘黑闼反唐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夏政权灭亡后,刘黑闼回到了乡里,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开始种菜。
其实他一直都是农民。
参加军队的也是农民起义军。
隐居之下,他的心境并不平静。
一直牵挂着窦建德的安危,等待着窦王的消息。
在他平静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河北大地却并不平静。
唐政府向夏国派出接收大员;是陈君宾、李君实、秦武通。
陈君宾曾任唐邢州(河北邢台,距永年30公里)总管;窦建德攻陷邢州时;曾被活擒;打算将其斩首;在谋士凌敬的劝阻下;将其放走。
他是和窦建德打过交道的人,也是一个和夏军将领有过节的人。
他们采取的政策不是怀柔,不是润物无声的同化,而是铁腕手段。
窦建德兵败后,他的部下大都各自带了一些财物,散居民间,躲避追杀。
安定下来后,大多没有像刘黑闼那样韬光养晦。
反而买地置田,做了地方的财主;由于平时行为粗暴,横行乡里,反成了当地百姓生活的祸害。
不知是有意还是一视同仁,唐朝官吏对留有前科的他们本来就没有好感,根本没有先礼后兵。
偶有行为犯错,官吏们就捆绑抓捕,严刑拷打,搞得窦建德旧部人人自危,担心秋后算账。
正在这时,窦建德的死讯传来,诸人气愤不已,声言要为夏王报仇。
恰好李渊下令召窦建德旧部范愿、高雅贤、董康买、曹湛等人去长安。估计是怕他们在地方聚众闹事,图谋不轨。
调到长安,一是 脱离了他们的根据地。
二是 在眼皮底下可以盯住
三是 方便杀他们
李渊对待失败的对手从来就不宽大,自唐以来被打败的各路反王没几个有好下场,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等人不是暗杀被就是公*死。
先前又有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等人被杀的先例,都认为李渊的召见是不怀好意的。
去长安就是死;不去就是抗命也是死罪。
不是的可能只有一个,反。
记住是可能,不是绝对。
在起兵前,按照惯例,先算了一卦。
结果表明刘姓人为首大吉。(实际上几百年后篡唐的人姓朱,朱全忠)。
刘姓???
姓刘的人不少。
可是愿意造反的人不多。
他们先想到的是大将刘雅。
很巧和,刘雅的家乡也是漳南。
于是一同到漳南,将计划告诉了刘雅。
夏王被杀,刘雅很悲痛,也很气愤。
但他不同意造反。
他说:“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
隐藏的意思其实是说,当时夏王起义,因为隋朝无道,民不聊生。而如今大唐统一,天下就要太平,再起兵为的是什么???刀兵四起,不是为百姓,是为自己。
那就不是起义了,而是反唐,是要做枭雄。
刘雅说的很对,说明他很有政治认识,很有思想。
怪不得这些人首先就想到了推举他为首领。
果然不同反响。
道不同不相与谋。
众旧将非常生气,因为刘雅的说得很对。
说得对,说得再对也得杀。
因为怕计划被泄露,于是将老朋友刘雅杀死。
由于就近原则,他们想起了漳南的另一个姓刘的,夏王的铁哥们。
范愿说道:“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吾久常闻刘氏当有王者,今举大事,欲收夏王之众,非其人莫可。”
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此时的刘黑闼正在悲痛之中。
他等了两个月,等来的却是窦建德的死讯。
连哭数日,悲痛欲绝。
复仇的火焰已经在他的心中开始燃烧。
老友相见,;自然欣喜。
可是他们先是抱头痛哭,悼念夏王。
鉴于先前的刘雅不同意反唐,这会范愿等人并没有开门见山。
随后刘黑闼宰杀一牛;摆下酒宴;和众人叙旧,席间群情激昂;谈起眼下许多旧将有的已经坐牢被害;有的被发配充军; 还有他们也即将坐牢,无不义愤填膺,说起夏王更是声泪俱下。
借着酒劲,越说越激动。
史书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夏王往日擒获淮安王,全其性命,遣送还之。唐家今得夏王,即加杀害,我辈残命,若不起兵报仇,实亦耻见天下人物。”
淮安王李神通,李渊之从父弟,昔日全家曾被窦建德俘虏,夏王以礼相待,并送还于唐。
刘黑闼当即拍案而起,誓为夏王报仇。
火候到了!众将告知来意; 刘黑闼听后大喜。
擦干眼泪,卷起袖子,拿起锄头,准备大干一场。
当即商议起兵,制订详细了作战计划。
刘黑闼马上告知乡里,立即有百余人响应,因为这是窦建德的故乡;为夏王复仇有很强的号召力。
七月十九日,刘黑闼率众攻占漳南县城,以“复仇”为名正式起兵反唐。
此时距夏王窦建德被害仅八天。
从这一刻起,刘黑闼已经完成了从农民起义将领向枭雄的转变。
原因吗,刘雅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真的枭雄
唐朝懵了,李渊也慌了。
原来真有不怕死的。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真的枭雄敢于无视强大的唐军,敢于反抗统一的李唐。
怎么办?
皇帝往往都是同样一招。
先开会,讨论
然后派人,派人*。
第一个措施:在洺州(邯郸永年)设置了山东道行台,也就是中央政府驻山东办事处。 因为明州是夏国的都城,大本营;他肯定会来的。
第二个措施:设魏州、冀州、定州、沧州军区司令部,进行围追堵截;
第三个措施:任命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行台右仆射总揽*军务。
李神通:李渊堂弟;曾和夏王作战兵败被俘;后遣返回唐。
李渊希望他能够从新证明自己。
黑闼起义军,可以简称为黑军。
黑军在漳南休整了几日;期间肯定是庆了功,封了赏,摆了宴、喝了酒;口头许诺了一些大官。然后给自己又打了打气,鼓了鼓劲,鼓励继续进行拼命的造反。
刘黑闼在漳南隆重举行仪式,祭奠夏王;焚香祷告反抗李唐的本意;祈求上天佑护;取得起兵胜利。
仪式完毕后;黑闼封自己为大将军,挥军进兵。
贝州州长戴元祥不糊涂。
闻报后联络了魏州州长权威;联合杀敌;与黑军大打一仗;很不幸全军覆灭了;两位州长阵亡;士兵和武器大半全被缴获,黑军士气大振。
窦建德的旧部;一直都生活在被逮捕的幻灭和做农民的动摇之间;此时都看到了曙光。纷纷都来投奔;军士聚集到二千多人。
隋末以来,窦建德一直占据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十多年了,他为人宽厚重义,善待百姓,深得拥戴。刘黑闼起兵后,各地的百姓和旧部纷纷响应,郓州、衮州、陈州、杞州、曹州等州爆发起义,唐朝官吏一败涂地,刘黑闼势力迅速膨胀。
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