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名人录---英雄莫问出处-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密有点慌,急忙问道:“房兄与翟让可有深仇大恨”?
“当然没有”,房玄藻的表情很轻松,“李兄若以为我是为自己杀人,那就太小看我房玄藻了”,说的李密一怔。
“我是为李兄杀人啊”,房玄藻变得的很严肃,“若不杀翟让,你如何取得瓦岗大权,没有瓦岗又如何一争天下?”。
李密沉默了。
他从没有要杀翟让的想法,至少以前没有过。
此前,王伯当曾暗示于他,但他根本就一笑置之。
虽然翟让的某些做法、思路和他格格不入,但翟让毕竟对他是有知遇之恩;他也觉得翟让是个很仗义的好汉,可以长期共事;即便是翟让和他分家,李密也不过郁闷几天,并没有太多怨恨。
李密猛然觉得:翟让的李密和自己的“李密”,不太一样,因为翟让的李密是不主张杀人的。
过了片刻,李密突然笑了。
他为眼前的这位“李密”斟满了酒,“现在不用了”。
“是的,现在不用了”,房玄藻说完,两人会心的大笑。
因为翟让已经离开了,这个问题不成问题了。
40、洛口之谋
房彦藻对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也有自己的认识:洛阳不好打,但不等于不能打。
只不过要换一种方法来打:先拿下周围的县城,步步为营,使东都孤立无援,然后再抢占洛口粮仓,切断洛阳的补给,将其困成孤岛;然后集中兵力在外围构筑防线,围点打援,则洛阳不战而得。
此战术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退反包围的隋朝援军;对此李密很有信心,因为他不败的时间有点长了。
一心要拿下洛阳的李密对他的建议大加赞赏,马上予以实施。
“蒲军”以王伯当、李公逸为前军,李密、房彦藻为主力,开始向洛阳的方向逐步推进。
中原地区最强悍的隋军张须陀部已经被消灭了,此时除了驻扎在虎牢关的新任讨捕大使裴仁基之外皆不足虑;各县的地方武装根本不堪一击,稍作抵抗便溃散而逃;更有甚者被房彦藻连哄带吓,干脆以县投降。
不几日,李密连下数城,降者无数;各县百姓纷纷来投,很快聚众达5万余人。
看到兵强马壮,李密认为攻取洛口粮仓的时机到了,便在康城(今郑州禹州市)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讨行动方案。
不过会议却开得很纠结。
因为一个人和一个地方,都很难缠。
洛口仓在巩县西北,距洛阳百里,若到巩县需经过荥阳西北的虎牢关,其地势险要,历来有“一夫当关”之称,实难攻取。而守将裴仁基能征惯战,富有谋略,所部战斗力很强;且又收留了秦叔宝、罗士信等张须陀余部,真是如虎添翼,李密实无胜算。
于是,裴仁基和虎牢关就引发了一场:关于“强攻还是绕道?绕道从那里绕?”的*争论,甚至发展到连“要不要攻取洛口”都争论不休。反而不如翟让开会时的李密“一言堂”更有效果。
李密军团的一些素质缺陷在这里暴露无疑,那就是遇到挫折容易动摇和战术素养较低。
大帐里吵得热火朝天,一旁的房彦藻看得直摇头。
李密都看在了眼里,他明白了为什么权威必须附有跋扈,看来独断专行并不全是坏处。
现场的混乱还在继续中。
如果不是李密在场,估计连“要不要跟着翟让回瓦岗”都要拿出来讨论了。
该收场了!
李密生平第一次拍了桌子,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
他用很严厉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却没有出口责备;他已经可以做到不怒自威了。
然后,他用一种很坚定而低沉的口气结束了本次辩论,“我的意见是”,随后停顿了一下,“避开虎牢关,率精兵从荥阳向南绕道阳城(今登封县),翻越方山,经过巩县西南的罗口直捣洛口大仓,则大事可成。”
领导的意见就是最终的决定,蒲公军团也不例外。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各司其职,都在进行着战斗的准备。
计划赶不上变化,李密很懂。
他深知兵无定式的道理,所以尽可能的设想到了各种突发情况,并制定了应急预案,由专人负责处理,确保计划不被中断。
不过,意外还是出现了!
不仅李密没有预料到,全军都没有想到的的意外事件出现了。
瓦岗寨的CEO翟让率军回归了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41、隐形的裂痕
分道扬镳以后,李密向西、翟让向东。
不过,翟让一直关注着李密的动向,得知“蒲公军连下数县,逼近洛阳后,大感欣慰,看来李密果然是雄才大略之人。
当初,自己收留他、重用他,甚至于对他言听计从、放手大权,不正是因为看中他的才能吗。而现在的事实证明自己没有看错人,李密的才华足以震惊大隋。
而瓦岗军的内部却对他的这次撤退,存有争议。
部分将领和军士就认为,按照李密的路线攻占洛阳,抢占大都市,瓦岗军才能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而现在得知李密很有可能攻下东都洛阳后,更是议论纷纷,慨叹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且好多人联想到”李氏当兴“的歌谣,更是对李密给予了厚望,幻想着跟随李密成为开国安老,开创新一代王朝,从而光宗耀祖、名传千古。
比起这些光荣的梦想,瓦岗寨这个小地方当然容不下他们的壮志雄心。
名、利的诱惑,谁人可以抵挡,或与只有古来的圣贤。
翟让的心里也在动摇。
他在问自己,“既然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及李密,也把大权给予了李密,而且李密干得很好,山寨的业绩蒸蒸日上,自己就算放下架子听李密领导,又能如何?难道就为了面子上下不去,把瓦岗军分裂开来?”。
而且“李氏当兴”,李密这小子经历如此不同凡响,说不定真有天命在身,自己辅助于他,也是顺应天命,有何不可?或与还可成为开国*、封王授爵,也说不定。
于是在瓦岗只住了几日,翟让就在“开国功臣”的冲动下,率军西进来投李密。
瓦岗军再度胜利会师了!
全军上下都很高兴,除了房彦藻,他是主张除掉翟让的。
翟让的到来,李密自是非常高兴,这样就可以避免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分裂局面。而且他对翟让还是很感恩的,平时还是以寨主之礼对待,以示尊敬。
对于奇袭洛口这样已经确定的方案,李密也请示了一下翟让,虽然是走个形式,但也表示自己对翟让的情义。
密曰:“昏主蒙尘,播荡吴越,猬毛竞起,海内饥荒。明公以英桀之才,而统骁雄之旅,宜当廓清天下,诛剪群凶,岂可求食草间,常为小盗而已!
今东都士庶,中外离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
翟让的回答很实用,“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
意思很明显:你决定吧,我跟着你干,算是间接承认了李密的领导地位。
翟让的态度在预料之中,李密知道他肯定会同意。
只不过请示别人的滋味确实不好;在翟让离开的日子里,李密已经习惯了被别人请示。
权力可以改变绝大多数的人,李密就在其中。
当瓦岗军夺取天下的梦想插上隐形的翅膀时,一道隐形的裂痕也开始在李密和翟让之间浮现。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插播】枭雄论
英雄!
本词语的含义实在太广泛了,我只能探讨一下封建社会时期的英雄。
何为封建社会(1840以前的)的英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之中的曹操的经典话语,也是他对英雄的定义。
张艺谋在自己的作品《英雄》中,把英雄阐述为胸怀天下的人。
这也是中国人对英雄的传统定义,所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还有项羽、廉颇、苏武、班超等皆为英雄。
各代帝王将相很多在此列之中,各有大批的粉丝存在。
岳飞、文天祥、邓世昌、林则徐、郑成功等的正直不屈的人物更是英雄。
那“枭雄”是什么?
枭雄者,胸怀野心,素有抱负、有胆有识之人。
失败的英雄就是枭雄!
这也符合中国2000年来的“成王败寇”传统思想。
枭雄、英雄本是同根,皆出于枭雄,胜者为英,失者为枭雄。
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人可谓枭雄;隋唐时期的李密、王世充、刘黑闼、窦建德、萧钤、李渊等可谓枭雄,当然胜者李世民是英雄。
英雄和枭雄并无明显的界限 ,刘备不得势时为枭雄,占有两川称汉王为英雄,孙权也然,不过曹操多被称为奸雄。
当然还有一些人阴险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残杀百姓,诬陷忠良,象安禄山、宇文化及、石崇、高球、石敬瑭、赵高、董卓等人是称不上“枭雄的”。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枭雄论”,可能和别的看法不同。
枭雄之争就好比欧冠决赛中的2个对手,能站在决赛的场地上,足以证明两者谁夺锦标都当之无愧,不论胜负都是无冕之王。但是竞技体育是要分出王中王的,那怕是有偶然和运气的成分在内,比赛的结果只认胜利者。
就像曼联99年的伤停补时神奇逆转拜仁,即使很偶然、很运气,但冠军是曼联,这是无可否认的。
曼联是99年欧洲足坛的“英雄”,拜仁则是“枭雄”。(比喻不是很恰当)
英雄之争,也总是伴随着偶然和运气的成分,但结果只有一个,胜者作为英雄被人铭记,而失败者只能作为枭雄为人所叹息。
==============================================================================================
整个地球都崇拜英雄,但不同地区的“英雄”含义,是有所差异的。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方对英雄内涵的阐述是不同的,这一点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尤为明显。
美国意义中的";HERO";都是罗宾汉或者007,常常是一些小身份的人物。
其内涵集中为“小人物,大事件”,着眼点常落在一些并不起眼的平民英雄上。
一个平凡、普通身份,没有特殊地位的人,在一个突发事件或者危急时刻,挽救了局面或者生命安全,并且惩治了作恶者,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式HERO。
《空中监狱》中凯奇扮演的角色,虽曾是囚犯但却制止了一帮重犯的越狱,避免了一场浩劫;就是这一理念定位。
不在乎你是谁,而在乎你做了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这和美国的国家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不同于传统国家,是一个新兴国家,刚刚兴起几百年,崇尚英雄主义的孤胆形象。
“说英雄,谁是英雄,有几人笑傲江湖 ”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