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二-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下供参考。
要想了断人与人之间的恩怨,首先就要在做人上下功夫。我们对别人有恩时,不要表功,不要骄傲,不要揭短,因为这些都是小人而非君子的做法。我们对别人有怨时,要从大局、整体出发,智慧合理地处理好这些事情。我们要积极主动作意“升华自己的价值观”。对待恩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态度。越高尚的价值观越是理智的和从大局出发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驾驭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不断升华我们的价值观,远离自私自利的行为,远离小气自负的行为,永葆谦虚的本色,向更好地思想境界迈进。
注意不要将与人交往当作买卖。认为自己吃亏、不值得、赔本了,那样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要在自己做了一点小事之后,居功自傲,不可一世,那也是非常缺乏道德和幼稚无知的表现。
有这些不足的朋友,应该赶快改正,不可等待。否则自己在做人上是很失败的,难以与人交往,难以应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所以,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刻苦提高自己的修养,全面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不要孤芳自赏,也不要认为别人都对不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益他人。
2008年10月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02度化众生与救拔其苦一样吗
302度化众生与救拔其苦一样吗
郭旭东
博友留言:“大悲就是悲悯众生;不一定是度化众生;主要通过悲悯众生而为其说对治之法;以救拔其苦。”为什么“不一定是度化众生”呢?度化众生与救拔其苦有什么区别么?
首先我们看一下,关于大悲,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善因乐果,恶因苦果。所以,“救他人苦”就要使他人清楚“善因乐果,恶因苦果”的道理,从而弃恶行善。而这些,可以用讲法的形式解决。通过讲法,对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升华,从而使对方从苦果中逐渐解脱出来。
但这不一定就是度人。为什么呢?《佛光大辞典》:“【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可以度化众生要使其能够“超越生死之苦”。
可见,救拔苦果可以通过对方弃恶行善解决,而度化众生则需要逐渐使对*悟佛性的道理,并积极实践。因此说,度化众生是在救拔苦果,但不是所有的救拔苦果都达到度化众生的程度。
2008年10月7日发布于百度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03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一致吗
303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一致吗
郭旭东
博友在博文《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中留言: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都对吧?自己没有体悟到这个境界,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请老师教导。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其实是一个含义,只是侧重点不同。“即心即佛”是说我们的真心佛性,只有在真心佛性的原则上进行修持,也就是修持我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觉悟;“非心非佛”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文字相的执著的,是从佛性体空的角度讲的。所以说二者所讲的内容是一致的。
2008年10月7日发布于博客圈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04理解故事的程度意义
304理解故事的程度意义
郭旭东
博友在博文《严阳尊者的故事》中留言:体空,空生妙有,不能顽空。老师您讲了这么多故事,好像也能答出来,但似乎还是没有真正明白。是否人云亦云呢?如果这样好像就没有意义了。老师;怎样纠正才合适呢?
以下供参考。
我们要清楚,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首位的。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修养而谈的。很多修养的内容之前我们并不清楚,更不清楚如何去做。看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们的大脑在道德修养方面清楚了一些,这就是进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清楚了修养的更高境界,才能更好地提高修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它们,而不能视而不见。学习这些故事,可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纠正自己的缺点。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大精进认真刻苦地学习这些内容,而不是走马观花、不以为然。
同时,每个人又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不应因此而骄傲和固步自封,我们和故事里的人物相比较,要看到自己的差距,迎头赶上去,才是进步,才是大精进。这也正是真正的修持。
看了这些故事,有时也许觉得提高修养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诺言,从点滴做起,不辜负他人的期盼,那么相信任何困难最终都会迎刃而解的。
谦虚,精进,修养自己,这始终都不是错。不要怨声载道。要知道,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应该不断树立道德理想和誓愿,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观,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前进。不要等待,不要依赖别人,道德提高只能自己靠自己。因此,让我们夜以继日地提高修养,不断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吧。
2008年10月7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05是否创造环境去践行?
305是否创造环境去践行?
郭旭东
博友留言: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刻苦提高自己的修养,全面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不要孤芳自赏,也不要认为别人都对不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益他人。惭愧自己欠缺太多,能力太差,老师的教导我要铭记,老师是否我们要适当创造一个环境去践行呢?这样是否就是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中呢?
以下供参考。
什么是践行呢?其实,践行应该从基础做起,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果是这样,这些基础的地方,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无处不在,我们还需去另行创造一个环境去特意实践吗?
有的人想开创很大的事业,有的人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些都离不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过程。这提示我们不要好高骛远。基础打牢了,在一点一滴的做人上做好了,就是最快的修持过程。试想,一个平时没有一定的修养基础的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惊天动地的善事来,似乎非常不可能。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提高修养,尤其要培养奉献精神。奉献精神也是负责任的表现。一个人是否成熟,就要看他是否有责任意识。这是成熟与否的关键性标志。
因此说,我们要端正我们的修养态度,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搞好,都做得很到位,这就是修养,这就是在进步。全面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要人云亦云,要在善良、奉献等态度上有主见。坚持真理,勇往直前,争取更大胜利。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奇迹就在坚持中、奉献中出现,才能证实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才能真正认识到能力是如何提高的,特别是在人为处事上豁然开朗。
2008年10月8日 发布于新浪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306如何与令人讨厌的上司相处
306如何与令人讨厌的上司相处
郭旭东
博友留言:老师,如果上司是一个贪污*的人,有了功劳他得,有了过错你担,不顾你有多累,应该怎么和他相处?这让我想起历史上的被压迫者的起义。如果身处被压迫者的地位,被逼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忍受还是反抗呢?好象社会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社会的不道德现象,是应该揭露他,既维护自己的权利,又免得他害人害己,还是应该不动心的忍受?是应该维护社会道德,还是应该忍受以消掉自己以前所造的业呢?又或者自己能够改变的社会不道德现象,就尽力去改变;改变不了的,就尽量自己做好,不做无谓的抗争,对吗?这类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实在想不明白这类问题,恳请郭老师开导愚见好吗?
以下供参考。
首先我们的责任意识要加强,特别是在单位、家庭和社会中要树立全局主人公意识。在一个单位中,不管你的上司是不是一个贪污*的人,是不是“有了功劳他得,有了过错你担”,你首先应该想到和做到的是从大局出发,也就是从单位的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个单位着想。你也是单位的主人,不是客人。单位就是你的家,你是在单位工作,而不是在住旅馆。上司和你都在单位的一分子,你不应该认为就是在为他工作,应该认为这是在为集体工作。为了将集体的工作做好,我们应该讲奉献。这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如果这一点还没有做到,自己都没有做到问心无愧,又怎么好谈别的呢?
如果上司是个贪污*的人,自有国法在约束他。即便他不涉及到违法犯罪,也有道德在约束它。他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真空,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批评他的恶行的。早晚他会受到道德的惩罚。
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从大局出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工作、生活、学习都做到位,做到问心无愧。
没有正常善因缘地一味指责别人是修养上的偏差,应该纠正。我们工作要用道德作统帅,学会群策群力地将工作搞好。不要认为自己在利益和名誉上吃亏,不要互相指责,要用高尚的价值观去衡量自己的行为价值。不要认为指责别人就是负责任的表现,恰恰相反,因为这种行为如果不符合社会正常善因缘则是扰乱单位工作秩序的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所以,有这样想法和行为的朋友要注意克服这种不良习气。要想解决问题,那么就走社会正常渠道和途径,例如通过正常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等。
不要认为这样做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从全局出发,你会发现在自己定住心神的基础上,自己的能力在增加,在远离野蛮,在不断走向文明。所以要有使命感,要有为自身树立道德形象的意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2008年10月8日发布于雅虎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 想看书来
307 关于机感与敏感的区别(续)
307 关于机感与敏感的区别(续)
郭旭东
博友在博文《关于机感与敏感的区别》中留言:可是老师,您在讲课当中,多次提到过意识关的人有“敏
感”这样的性格弱点。那么,敏感到底是优点还是弱点呢?我理解敏感是不以佛性之理的妄念导致,而机感是能顺
机缘而以佛性之理反省自身的缺点,不知这种想法有什么问题?&;nbsp;
我一般所指的“敏感”,是一个人的感觉敏锐,本身是无记性的,非善也非恶,只是人的感觉而已,也涉
及不到人的优点和缺点问题。只是如何对待这种感觉,才涉及到是否是性格弱点的问题。例如是否对自己感觉、感
受到的状况恐惧、担心、多疑等等,如果是这样,定不住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