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困境-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80年代,陆定一回忆在*的经历时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谈过,*要由乔木主持工作。乔木是毛主席的秘书,经常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说毛主席是如何如何说的,我只好听他的。”7当时胡乔木主张*要学习苏联共产党宣传工作的经验,就是斯大林和日丹诺夫那一套,比如建立“宣传网”和“报告员制度”。中央决定出台,全国千军万马闻风而动,还要求*的干部都来做“哨兵”,随时报告意识形态领域的“敌情”。8胡乔木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就对萧军进行过严厉批判。延安整风的重要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由胡乔木整理,一年以后才在《解放日报》发表的。当时毛泽东只有一个提纲,而胡乔木却能按毛泽东的思路,把讲话整理成文件。从毛泽东几任秘书的遭遇观察,他们的最终命运,与他们在整理讲话或者帮助起草文稿时,是否能准确把握思路很有关系。陈伯达、田家英包括胡乔木本人的经历说明,秘书越左越安全。
胡乔木生前,很少提他是《讲话》的整理者,只是晚年在一次与好友晤谈时,偶尔提及此事,但也不过说了寥寥数语。他说:“整理时,参考了速记稿,也参考了自己的笔记……”胡乔木的整理稿交给毛泽东之后,毛泽东又作了仔仔细细的修改。9
胡乔木谈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情况时说:“至于讲话怎样形成文字的,没有什么必要多说。当时有记录,我根据记录做了整理,主要是调整了一下次序,比较成个条理,毛主席看后很满意。”
胡乔木的这个本领,很为他同时代的人所佩服。*说胡乔木:“把主席的不少重要思想用恰当的文辞表达出来……毛主席夸奖说,靠乔木,有饭吃。”10
邓力群说过,胡乔木病危的时候,陈云曾让他的秘书向乔木转达三句话:乔木同志为毛主席做了很多工作,为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做了很多工作,为中央纪委做了很多工作。11邓力群还这样评价胡乔木:“乔木同志在毛主席身边的第一个十年,是从学徒而至助手。他同毛主席朝夕相处,在毛主席指点下做事、写作,这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无论在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方面,还是学习效法毛主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都能突飞猛进。名师出高徒。胡乔木这个学徒是学得好的,很快就当了主席的比较得心应手的助手。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新闻、政论的写作。主席出个题目,说个意思,乔木同志就能写出一篇社论或评论。主席稍加修改,就送给报纸、通讯社发表,让党内外和国内外迅速、及时地听到党中央的声音。”毛泽东说过,“秀才是我们的人”。12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角色(4)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评价,许多重要文献都是经他手完成的,从《解放日报》社论到新华社文稿,再到《人民日报》社论,以及政协的《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50年代《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与《西藏的革命与尼赫鲁的哲学》等。胡乔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思想方法上,更体现在他的文风中,“新华体”文风盛行,胡乔木是有影响的。
二 《学习》杂志事件
《学习》杂志事件,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并不是一件大事,但这一事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还是值得注意,因为这一事件涉及了延安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特别是于光远、胡乔木、艾思奇、王惠德、吴江、许立群等延安知识分子在1949年后的作用。由于当时在宣传理论第一线,他们的思想倾向直接影响了新意识形态的建立,或者说,新意识形态在建立时,他们的思想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他们会在新意识形态建立过程中,以一种比高层还要左的思想倾向来为新意识形态的建立进行理论阐释?
《学习》杂志是*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主办的刊物,虽然与后来的《红旗》杂志、《求是》杂志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刊物,在功能上是完全一致的。负责《学习》杂志的先后是于光远、王惠德、胡绳,虽然他们在党内的地位与陈伯达、胡乔木不同,但因为他们是做具体理论宣传工作的,新意识形态的建立和完成必须通过他们来完成。
所谓《学习》杂志事件,是指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高潮时,
《学习》杂志第1至3期连续发表了一批文章,阐述他们对思想改造运动的观点。第1期许立群《只有*列宁主义才能领导资产阶级思想改造》一文,把资产阶级的思想改造,说成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根本否定”资产阶级思想。第2期吴江《评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一文,把资产阶级在新*主义革命中的积极性解释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欺骗手段。第3期艾思奇《认清资产阶级思想的反动性》和于光远《明确对资产阶级思想的认识,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等文,不承认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文章,按当时的理论要求,实质上否认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还存在着两面性,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只有反动的腐朽的一面,从而得出了根本否定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仍有一定积极性的结论。
50年代初办《学习》杂志时,于光远、王惠德这些延安知识分子,还有一种在既定的理论框架内尽可能把自己的理解个性化一些的要求,所以他们对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估计,比高层还要左,这就与当时的路线和政策不相合,也与《共同纲领》有冲突,在资本家和*党派中造成了恐慌。高层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指示*加以纠正,*随即召开了文教宣传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讨论会。
1952年3月29日,*部长陆定一根据讨论结果向中央作了《关于〈学习〉杂志错误的检讨》,承认“不允许资产阶级有自己的任何思想”等“都是不合理的,不合*主义的观点的,而且是幼稚可笑的”,认为是犯了“离开党的路线和离开*主义的严重错误”。至于犯这些错误的原因,他认为“是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加上小资产阶级的‘左’倾情绪”。陆定一的报告还请求中央对他本人和有关领导、编辑等进行纪律处分,并决定《学习》杂志暂时停刊整顿。4月4日,*中央向全国党政军机关批转了*的《检讨》,认为这一检讨“是必要的和适当的”,并决定“此次错误重在检讨和改正,不拟给予处分”。至此,《学习》杂志事件宣告解决。
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角色(5)
《学习》杂志事件的发生,与于光远直接有关。于光远晚年回忆《学习》杂志事件时,对于当时的情况有比较详细的解释。13
于光远早年思想比新意识形态的要求还左。当时于光远很年轻,在理论上还没有丧失创新的冲动,对参与新意识形态的建立,还有迫切的要求。像《学习》杂志这样的事件,就不会发生在陈伯达和胡乔木这些人身上。
据于光远回忆,1952年初,他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可能在中国革命中和在新*主义国家建设中,起一定程度内的积极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思想对中国新*主义革命和新*主义建设却不能起丝毫的积极作用”的观点,然后他同王惠德研究,提出在《学习》杂志上发表些文章阐明这个观点,王惠德赞成这个意见,随后他们决定约艾思奇、许立群和吴江三人来写。在约稿时,于光远把这个观点告诉他们,供他们参考,得到他们的认同,这三篇文章加上于光远自己写的一篇,一共四篇。
《学习》杂志第2期先发表了许立群的文章《驳斥资产阶级的谬论——资产阶级没有向工人阶级猖狂进攻吗?》和吴江的文章《评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第3期发表了艾思奇的文章《认清资产阶级思想的反动性》和于光远的《明确对资产阶级思想的认识,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除许立群用了“杨耳”的笔名,其余都署了真名。
四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许立群的文章,驳斥了否认资产阶级进攻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不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而是“发挥自己阶级的‘两面性’里落后的和反动的一面,也就是破坏共同纲领、破坏国家政策法令的‘积极性’”。吴江文章主要是对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作分析,认为革命胜利前后,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具有其阶级本性,这种积极性的性质是不彻底的、软弱的、改良主义的。
艾思奇文章,着重说明资产阶级思想没有什么进步性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思想在本质上是反动的、腐朽的和丑恶的,没有什么进步性、积极性。
这几位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过新意识形态的建立,在1949年以后发生的历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中,都留下了许多文章。从他们的基本思路可以看出,虽然他们早年的教育背景都很好,但共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出于年龄和学术冲动等原因,他们试图在理论上创新,但他们创新的方向不是向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状态,而是相反。《学习》事件以后,延安知识分子的理论思维就变得更加实用和僵化,甚至连创新的勇气也没有了。
《学习》杂志第3期出版后没几天,当时担任*副部长、又是毛泽东秘书的陈伯达把于光远找去。于光远说,陈伯达告诉他:“这几篇文章引起一些资本家恐慌,他们问发表这几篇文章是否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变了。因为《学习》杂志是*中央宣传部办的刊物,所以资本家有这样的疑问。他说这个情况是*部办的内部刊物《零讯》上反映出来的。他说,资本家的疑问反映到毛主席那里之后,毛主席认为你们犯了性质非常严重的错误。”
陈伯达还告诉于光远:“毛主席认为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冯定的文章基本上是正确的。陈伯达说,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毛主席要你们在下期杂志上就转载这篇文章,当然你们也要进行检讨,向读者交代,而最急迫的事是尽快发表冯定的文章,表明这两期发表的文章并非党的政策有了变化,由《学习》杂志自己出来用行动纠正错误,挽回不好的影响。”
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角色(6)
对陈伯达转达毛泽东对《学习》杂志的批评,于光远和王惠德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于光远认为,他们没有认为资产阶级不存在积极性,更没有在文章中“否定资产阶级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两面性,而认为只有反动腐朽的一面”,而且四篇文章没有一篇不讲民族资产阶级有它的积极性,都写了民族资产阶级有它的两面性。但是他们也不是完全不接受批评,因为既然资本家看了这些文章很紧张,引起他们的顾虑,说明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的政治影响是不好的。既然实际效果不好,毛泽东批评就是有道理的,自己就应该反思。虽然于光远不是很接受对他们的批评,但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资产阶级及其思想的认识,的确是有问题的。
三 《学习》杂志事件的后果及影响
在新意识形态的建立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总是以宁左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