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猜火车 >

第13部分

猜火车-第13部分

小说: 猜火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管上找到可以注射的地方,也叫猜火车。书与电影的名字,就取自后面这种解释。
  本书讲述了几个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没落小镇雷斯的年轻人,瑞顿、“变态男”、“卑鄙”、“屎霸”等靠领取和欺诈救济金过活。每天除了毒品,就是酒精、暴力和女人,周遭不是失业者、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就是*、毒贩子和小混混。
  瑞顿一心要戒毒却屡次失败:“变态男”除了吸毒就是不停的换女人:“卑鄙”是个暴力狂,连好哥们儿也对他心有余悸:“屎霸”心地善良,却总被别人伤害。
  这四个一起长大的同伴,在经历了毒友死亡、好友患艾滋、以及失恋、家人去世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决定联手干一票大买卖,用分赃的钱去满足各自的欲望,没想到最被信赖的朋友瑞顿,却在最后时刻背叛了大家。。。。。。
  一:小说比电影更精彩
  电影《猜火车》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1996年拍摄完成,英国大帅哥伊万·麦格雷戈(Ewan McGregor)扮演书中主角瑞顿、此片桂冠不少,因以备受争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体现展示着现代青年梦魇般的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而成为1996英国最卖座电影冠军。据说也是“近十年来英国最好的作品,英国电影扬眉吐气之作”。但说实话,看过小说以后,觉得电影太局限了,电影展现的内容,连书的一半都不到。毕竟容量有限,一些很有特点的人物被删掉了,比如“卑鄙”的父亲,一个连亲生儿子都唾弃他的老酒鬼,在电影中就没露面。而只有他的存在,才能解释“卑鄙”暴虐性格的成因,只有他与“卑鄙”的几次接触,才令读者对“卑鄙”这个坏的流油的家伙心生怜悯,再有就是电影对结局的正面处理,为了给主人公的背叛找个更堂而皇之的借口,很多情节都做了大幅改动,把坏人改的更讨厌,把好人改的更无辜。这也令垮掉一代的垮掉状态,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二:译本比原著更好看
  本书被誉为描写垮掉一代堕落生活最棒的小说,英国俚语写作的奇葩。俚语创作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充分展现了80年代英国年轻人的颓废文化。除吸毒、暴力、性解放等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之外,对话也打破了英国一贯绅士的形象。充满年轻人式的愤怒又无助的语言。但它并不是一部故意靠低俗加分的作品。阅读这种语言会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心态,脆弱、迷茫又无可救药。他们是一群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猜火车》也因其独特的俚语写作被非主流刊物推举为年轻人的叛逆《圣经》。而主流媒体如《泰晤士报》的评价也非常肯定:本书的腔调和风格,让对当今小说倒尽胃口的读者耳目一新。
  有意思的是,英国俚语在翻译成中文之后,不可避免的变成中国俚语了。国骂也好,京骂也罢。你并不会因为这些话出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之口,而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因为说这话的年轻人,无论是什么肤色什么国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都有共通之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迷茫的年轻人通用的国际语言。这种即原汁原味,又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形式。本身也很有看头。
  三:预言比怀旧更震撼
  到底什么促成垮掉一代的诞生,西方至今还在不断探讨这个社会问题。有人认为那是年轻人叛逆期的整体失控,也有人认为是物质极大丰富后的副产品——精神空虚。无论什么原因,结果总算还好,垮掉的一代没有真正垮掉。正如书的结局所示,总有些人逃离出来。
  其实本书并没有批判什么,指责什么。并没有画清善恶的界限。只真实记录了这些年轻人又想沉沦又想自我救赎的痛苦挣扎。从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到接受一切、认可一切的过程。这就是生活。时隔30年再看一遍,觉得它依然先锋、另类、酷味十足。但毕竟已经时过境迁,书中更多的弥漫的是欧洲80年代的气息,一种陌生的怀旧。
  但正如本书腰封上所写,几十年后,中国也将迎来自己的垮掉的一代。如果垮掉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进程,是文明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我们甚至已经看到了一些苗头。这让这本书又充满了超前意识和预言感。
  很难说清垮掉一代的年轻人是活的轻松还是沉重,但《猜火车》肯定是一部沉甸甸的小说无疑,正如纽约《Time Out》杂志对它的评价:风趣、大胆、锥心、真实、原创、一针见血,而且震撼人心。这是一部真正的另类作品,你会强迫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阅读这本小说。而《纽约时报》则提醒读者:别因为看过了电影,就错过看这部小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别样文字书写的别样青春
文/申海
  青春,为全人类所共有,但不同的人,会把青春过成不同的样子。就小说而言,《红楼梦》是一曲青春的挽歌,大观园内的宝玉、黛玉和一众裙钗们,年当芳华,秀气逼人,吟风咏月之际又伴以诸多身不由已的闲愁,共同构成《红楼梦》哀婉缠绵的腔调。而村上春树明显是受“青春期低气压”控制而无力自拔的人,他的《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等篇章,皆用回望的眼光温情脉脉地打探逝去的青春时光。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啤酒,弹子球,旧照片……诸如此类的这些元素,构成他寻找青春线索的关键词。至于石康和冯唐等嗜好相近之作家,则一直“晃晃悠悠”地用深情与俏皮并作的气息发出青春式的呓语: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青春,永远地性感迷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停地去书写。而小说《猜火车》中表露的青春片段,比之《红楼梦》、村上春树及石康等人的文章,要来得生猛与尖锐,直如一辆开足了火力,纵情奔驰的火车,力量与风情同在,热度与风尘并存,为别样的青春文学谱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标本。
  相较现今普通的沿着预设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轨迹成长的年轻人几乎千篇一律的生活,《猜火车》中众人的生存状况,则近于离经叛道,骇人听闻。小说中的主角瑞顿、西蒙、墨菲等几个青春期荷尔蒙丰飙飞的家伙,过着在常人看来暗无天日的生活,他们吸毒,抢劫、偷盗、乱交,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郭敬明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在这些人面前,这样的言语不免苍白而矫情,而套用郭敬明的话,对他们几个人来讲,“青春是一道明亮的伤口”。
  显然,《猜火车》并非仅将笔触留在对瑞顿一伙青年坠落生活的展示上,更并非刻意突显那颇为详细的吸毒过程。那些异于常人的举动,在他们是为无处安放的青春寻找的出口,而作者用略显极端的方式将其展现。关注青年人的迷茫,描摹他们缺失目标、放浪形骸,表露他们的痛苦、困顿与挣扎,最终是为了揭示他们成长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书本最后瑞顿背叛了他的朋友,作别已然厌烦的往日,预示着他那混乱不堪的青春从此告一段落,渐次以模糊的面孔溶入形貌仿佛的人群,个性消失不见,随波逐流,这对于独立性的个体而言,对于曾经高调标榜自由,对工作都不屑一顾并极力调侃招聘人员的瑞顿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悲哀。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角力的关系上,小说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做出了独到的表达。
  或许有人看过由这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勇夺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丹尼·博伊尔当初在拍此电影时,首先应感谢的即是这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写作形式,颇有鲜明的电影风格,转化为镜头画面,自然比较容易些。而电影的以瑞顿一人为叙事的中心,在小说中则层次错落,并非瑞顿一人的独角戏。在写作方式上,作者将叙述、内心独白、想象等一系列手法有机地混搭,如此既有别致之感,又契合了小说中诸*青年不羁的内心和意趣,再加之跳跃直爽的语言,更完成了内在故事和外在风格的很好的统一。
  

《猜火车》——生活把每一个愤青都变成了顺民
文/张思伟
  记得大学时候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很文艺范儿,对于大肆宣传的电影从来不屑于去看,反而翻箱倒柜的找出那些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也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捏着鼻子看下去。结束后,大家再聚在一起发一通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感慨,忧国忧民的姿态显于面,至于是不是根在心就无人得知了。《猜火车》就是这个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
  老实说,当初看电影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背景,我完全不明白到底想说明什么,加上里面的画面也实在让我倒胃口,后来也没有去深究。直到如今我看到这本橘黄色封面的书,却被这句“我们明知早晚会和千万人一样,却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话所深深击中。我终于在一瞬间理解了所有的意义。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都想通过出格的言行、堕落的举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不知来自何处,却对象鲜明。我们要挑战权威,蔑视这个社会的一切规则,父母的,老师的,兄长的,甚至最大的规则法律,我们都不放在眼里。越是不让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越要尝试。这一切是多么的痛快,畅快淋漓的藐视吧,去嘲笑那些西装革履的傻瓜们,他们像行尸走肉一样,像最低级的昆虫一样,每天沿着固定的路线来回,最大的问题就是晚上下班到底是做鱼还是做肉呢?
  书中的四名男主人公就是这样,他们的生活中只有性、毒品、滥交。他们的颓废是理性的,他们清醒却自甘堕落。为了化解这种内心的矛盾,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成了他们无可选择的选择,沉迷又痛苦。
  书中只是忠实的记录了爱丁堡雷斯市一群这样的青年的生活,没有指责,没有赞美,只是记述了他们的某一段生活,还有某些人的转折。你可以鄙视他们,将他们视为社会的毒瘤,也可以满怀理解,甚至带着羡慕,因为他们做了你没做过,也不敢去做的事情——将叛逆进行到底。
  然而,这样的青春终会完结。书的最后,瑞顿卷走了他们大干一票的所有钱财,前往国外,过上了另一种生活——也许是他们曾经鄙视的、大多数人的生活。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毕业了,原来的摇滚青年也会把头发理顺,穿着正装去面试。有些不愿意改变的人,也会在社会的碰撞中磨平棱角。慢慢的,我们羡慕起按部就班的生活,愿意抛弃所谓的自由去换取枷锁。没有框框的生活,虽自由浪荡,却也轻飘飘无所依存。生活这个老师,终究教会我们什么叫“主流”。
  我们曾经鄙视的生活——那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生活——却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没有办法一直叛逆,也会厌倦叛逆,再多的愤怒,对社会的不满,终究都会消散,我们终会穿起西装,打上领带,穿着锃亮的皮鞋走进写字楼,开始朝九晚五的生活。偶尔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望向天空,发现过去就像一只小鸟,飞走的时候,却忘记跟你打招呼了……
  合上这本书,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画面:瑞顿西服革履地走向写字楼,路上各种奇形怪状的孩子正鄙视的望着他。
   。。

生命的火车,何去何从
文/谷立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