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第18部分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第18部分

小说: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大是国立大学,可以称之为公共财富。它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既然这样,外面的人为什么不能自由出入呢?世界上那些一流大学,有几所是这样门岗森严的?这种现象下面,其实包含了管理者将大学私有化的秘而不宣的心理。
  我认为,如果北大不解决目前大学行政化和大学私有化的问题,还有师生关系变异这一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软件问题,恐怕会阻碍自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
  至此,我想再次申明一次,以上意见,纯是一个北大人对自己的大学的爱之深、责之切的言论,作为一个热爱北大并以它为荣的学子,我由衷希望北大越来越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以无愧于中国一流大学的美誉,并尽早真正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由衷的尊重。我的人生规划0我的人生规划
  我不信教,但信命运。我相信,我这一生中该做什么,这一命题早就被老天定下来了,即天命。我第一次觉悟到自己的天命是五岁的时候。那段时间我的生活特征有三:一,遭到大交通事故之后,恢复正常生活,开始思考与年龄不相称的较深的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二,作为刚刚培养的爱好,每天看世界地图,初步想象国际关系和*,基本背下了世界各国首都的名字,大致知道了它们的位置关系。我后来攻读国际关系学院,许多记者曾经问过我为什么会有这个选择,对我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的;三,逐步怀疑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即学会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比如,看到周围人相互客气,委婉地交流,似乎等于什么都没谈成,对此提出怀疑:为什么?看到孩子盲目服从大人所灌输的生活方式,对此提出批评:应不应该?看到老一辈不接受与众不同的观念和做法,过于警惕外来文化和外国产品,对此提出怀疑:凭什么?
  或许(只能说“或许”,没有“一定”),这三点让加藤幼年突然迎来一个命运:我必须要从与大家不一样的立场和角度看待问题、观察社会,然后加以引导和影响,建立新的秩序。这是当时突然而来的觉悟,迄今为止,我的这一“意识形态”始终没变,相信,以后也不会大变,否则就不能叫做命中注定。后来,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学会了一个词叫“政治”。这个词语似乎是跟我五岁时的觉悟有些相关,只是不确定。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我已经确信了,我要做的确实和政治有关。高中毕业,我到中国留学,又学会了在中国很流行,也与祖国的现实有联系的一个词汇叫“从政”。我也顺便了解了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前者对公益遵命,后者对私益遵命。
  我的人生规划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是的,我的命运是从政,我告诫自己,必须慎重当政治家,而不轻易当政客。我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们的幸运,我是农村出身,家里没有任何背景,也跟有背景的家族没有任何关联。我是彻底的草根出身,从底层一路走来的普通老百姓。我知道,我这样的人要从政,是困难重重的。从政不易,这条路并不平坦,不是想从政就能从政,想从政就能走好的,它需要做好物质上、精神上、知识上、思想上、人脉上、国内、国际、大众、精英等各个方面的准备。 。。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24)
我16岁的时候迎来了第二次觉悟。我从小尝试过很多事情,在体育项目上,练过游泳、足球、柔道、棒球、田径(中距离和长距离),在学校正常学习,成绩也不差,只是认真从事体育项目之后顾不上学校的学习,成绩一度受到影响而已,后来还是补回来了。不过,我那个时候很深刻地意识到,或认知到:我这个人,光靠一个项目、科目是无法获得第一名的高度和唯一性的深度的。这一觉悟让我痛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清醒了,既然光靠一个不行,就靠几个呗。我确实能适应多个项目,那就好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依靠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走进社会。这样怎么样,可行么?
  后来,我一向信任16岁时的人生觉悟,并把它落到了具体行动上。到北京之后,我确实做了许多事情。在2008年3月3日,我在凤凰网开设的博客第一篇,做自我介绍用的标题就是“Whos加藤嘉一?”后来,“百度百科”也引用了这个介绍(不是我编辑的)。
  加藤嘉一的10种面孔
  一、 加藤嘉一的英文名是Kato Yoshikazu,1984年出生,日本伊豆人。
  二、 加藤嘉一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在国际关系学院就读本科,将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获2006年留学生学习优秀奖本科生奖。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日本人协会会长,现任顾问。
  三、 加藤嘉一在2003年“非典”高峰时来到中国。当着陆到北京机场时,处于一句中文都不会,一个中国朋友都没有,一分人民币都没有的“三无”状态。从“零”开始在北京生活。
  四、 加藤嘉一是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他曾经参加过70多个国际、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如东京大学—北京大学“京论坛”、中国人民网—日本一桥大学“中日产学论坛”、人民网“强国论坛”、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留华网”、东京女孩展演(Tokyo Girls Collection)等。
  五、 加藤嘉一是媒体评论员、专栏作者。他曾经参加过100多个中外媒体活动,接受过300次以上的采访,如凤凰卫视“全球连线”、“华闻大直播”、“文道非常道”,CCTV9“DIALOUGE”,CCTV新闻频道“新闻调查”、“实话实说”,CCTV2“对话”,CCTV4“同乐五洲”,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日本NHK、北京卫视共同制作加藤的纪录片“纪实天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会客厅”、“People in the Know”,搜狐直播室,博客中国访谈,千龙网“网上大讲堂”;《瞭望东方周刊》“东游记”,《南方周末》,《南都周刊》,《法制晚报》“老外说事”,《环球时报》,奥运盛典,中日传播网,英国《金融时报》,日本媒体NHK,周刊《东洋经济》,《朝日新闻》“AERA”、“论座”,共同网“My Opinion”等。他是中日关系、中日交流的热心观察家和参与者。
  六、 加藤嘉一是图书作者。他曾经出版过《七日谈——来自民间的中日对话录》(合著,新华出版社,2007年8月);《产*合之路——中日产学论坛》(编委,论文作者,海洋出版社,2006年9月)。《红楼飞雪——海外校友情忆北大1947—2008》(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七、 加藤嘉一是同声传译者。他能流利使用日文、中文、英文三种语言,曾经在学术研讨会、国际论坛、商谈、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平台担任过同传或交传的角色,达100多次,比如北京—东京论坛。 。。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25)
八、 加藤嘉一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日语教师。
  九、 加藤嘉一在日本初中、高中时从事专业长跑运动,参加过全国大赛。
  十、 加藤嘉一是谈判者。他曾经在政治、经济、商业、文化、艺术、学术、娱乐、体育等各种国际场合扮演谈判者的角色,发挥语言、协调、沟通之优势,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愿望实现最大化。至今谈判次数超过200场,
  这是两年多之前的状态,现在有所变动,其中有进步,也有退步。2009年,我一共接受了318次采访,尤其在人物专访时,大部分记者都要问我:“加藤,你怎么会做这么多事情?”每当遇到这一问题,我一般这样回答:“因为,光靠一个事情,一个领域,一个层面,我是无法做到第一(No 1)或唯一(Only 1)的。所以,靠多个事情,多个领域,多个层面,这样我做到第一或唯一的可能性更大些。”
  我认为,“深入多方面,熟悉多方面”是从政的基本条件。这样做无疑令人疲惫,还很有可能让人陷入短命,但从政归根结底是统治大众的艺术。大众是什么?大众是五花八门,五方杂处,百花齐放。什么人都有,官僚、商人、学者、记者、作家、艺人、黑道,老人、中年人、年轻人,男人、女人,同性恋、变态、疯子……反正,一个社会是由多个不同的角色组成的。政治家是要面对所有这些角色的,不管你喜欢跟哪一群人打交道,你都必须要面对所有人。那么,前提是,即使你有偏爱或专长,你也要尽可能熟悉所有领域的规则和人情。这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从小尝试那么多事情,涉足那么多领域,这一切都与我对未来的规划和自己的人生目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四十不惑。我从政,当政治家,大概是过了四十岁后的事吧。之前,我宁愿扮演流浪者的角色。这有几个原因。一,我是没有政治背景的人,不能像有些人那样从小受政治熏陶,不管你的意愿如何,都在家庭的安排下,自然而然走进政坛,不像自民党下台之前占议员总数三分之一的*那样,我需要靠着实力和运气一步一步向前走,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二,造成近年日本政局不稳定的重大原因之一,无非就是丑闻太多。不正当的权力斗争,缺乏能够让选民接受的健康政策竞争等,使日本政界显得很乱,不好靠近,若在年轻的时候,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轻易接受某一特定派阀的邀请从政,就必然会被那种愚蠢的、幼稚的、无奈的权力斗争卷进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三,我对从政这一工作的信念坚定不移。从政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结果”,换句话说,“集大成”,而不是“过程”。政治既是我从小梦想着的舞台,也是我这一生要去完成的事业。
  曾遭到过车祸的我对生与死的认识是冷静的、理性的,我不指望自己非要长寿不可。只要过得充实而满意,开心而不后悔即可。假如我在42岁从政,且认准了自己的目标了,那么需要非常认真地做好这份事业。我今年26岁,距上面假设从政的年龄还有16年,这段时间叫做过程。这个过程怎么走是个关键,日本人相信充分的准备高于一切,我走进政坛之后的成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在这个准备过程中的积累如何。因此,这个过程很重要。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26)
我18岁选择来中国是正确的决定,不早,也不晚。今天日本的年轻人都很内向,不愿意往外看,缺乏国际视野,充满封建主义。很多有识之士已看到这个问题,比如,在中国也很著名的企业家、战略家、教育家大前研一先生等人士也时常鼓励年轻人走出国门,多接触海外的东西,才能反思自己的祖国的再生需要什么。
  在许多日本人的心目中,中国是“外国”,但又和一般的“外国”不尽相同,这和中日之间漫长而复杂的交往关系有关。古代时期,日本朝贡给中国,中国册封给日本。当年的天皇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城市规划、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等等。今天京都的城市面貌有当年长安的影子。我们日本的年轻人在小学、初中、高中历史、语文、道德课程里面,接触中国史、中国思想、中国人物最多。虽然近年以来日本人的反华情绪或对华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