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狂人任志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无绝人之路,对房地产还不甚了解的任志强却精通店铺的经营,于是他将拆出来的空地改为小商品市场,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百花市场”,也是全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
只是为了缓解危机的一个小小改动,任志强没有想到从此百花市场风风火火,引得全国各城市都到百花市场来取经。1990年,还在百花市场举行了全国市长会议。百花市场的举办可谓是一举多得,既没有让土地闲置,同时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不过,在旧城拆迁中也会经常发生冲突。从政府到公司,谁都不愿去处理拆迁户问题。
有一次,拆迁部经理诉苦说自己被拆迁户聚众打伤,身为老总的任志强一时火起便直奔现场。
在现场,任志强任凭拆迁户拳脚相加,眼镜被打碎了,头发也被揪掉了不少,可任志强就是不还手。不还手的同时,任志强也坚持决不退让的原则。
后来,有朋友说他是将帅陷阵匹夫之勇,可任志强却私下告诉朋友那时已无退路,必须做出样子。
结果呢?这场架对内对外都颇具震慑力: 一是拆迁户见老总都敢上阵,也就适可而止,不再漫天要价;二是公司部门经理遇到难题再不敢退缩、推脱责任了。
就这样,任志强坐倚京都,背靠政府,充分发挥改革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他杰出的个人才能,使其在政府划拨用地、政策利用渠道等方方面面,都拥有无与伦比的运作能力。
华远走的路线可谓两头开花,要么是建设大型的献礼工程,像西单文化广场;要么是成本低廉的拆迁房和集体住宅。西单文化广场的改造使任志强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大佬”,当时华南大厦的建设就是北京与上海、广州联合的一次创举。
而任志强依靠在北京的关系,不断承接市政工作中的房屋拆迁工程。这是许多开发商可望不可即的肥差,因为拆迁房是不用愁销路的,而且成本极低。
可以这么说,1998年房改以前,任志强的华远主动经营政府献礼工程(西单文化广场等)和拆迁房。应该说,拆迁房建设是任志强所依赖的一个肥差,也是他最擅长的。
“粮票换鸡蛋”(1)
1988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政府觉得城市改革开展得太快、太乱,需要停下来思考,对违规的人和事进行整顿。于是,政府连续出台了停缓建和征收建筑税的两项政策。这一举措拉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房地产发展纠缠不清的帷幕;这一阵痛使很多可能产生的大腕就此夭折,但也同样孕育了很多房地产巨鳄。
1988年,万科参加了深圳威登别墅地块的土地拍卖。拍卖场上,万科经过白热化争夺,终于胜出,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负责拍卖的官员望着王石,劈头就是一句:“怎么出这么高的价?简直是瞎胡闹。”按照拍卖的价格计算,楼面价格已经高于周边地块的住宅平均价格。目前的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级大企业之一的万科,就是这样懵懂鲁莽地冲入房地产行业的。
1988年,冯仑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一家外贸公司老总。外贸公司老总拍出了30万元,冯仑用这笔钱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那段时间,冯仑整天开着海南省委借给他的破面包车,跑遍了海南的每一个市县,一心想为海南的发展出力。
1988年,本该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潘石屹已经在深圳和海南折腾一年多了,那时他已经和冯仑有所联系: 在深圳不如意的潘石屹南下海口,做了冯仑创办的海南体改所的副总经理。
1989年是一个完美泡沫的起点: 1990年,海南的房地产投资开始急剧膨胀,房价和地价的飞速上涨使人们失去了理智,疯狂投入到各种与“炒卖”有关的行动当中。曾有一则夸张的传说: 一位只能露宿街头的民工有一次睡在海口某房产开发公司门口,醒来时身后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购房队伍,而他所在的地理位置的报价已经高达数万元。
而同期的任志强又在忙乎什么呢?
永远紧锁着眉头,面部棱角分明,桀骜不驯的任志强,正担任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建设部经理。他还在为他的总裁路专心致志地盖着他的第一幢房子,也就是华远公司的第一个项目——西单华威大厦。他是如此地专注,如此地投入,以至于没有察觉泡沫的产生,没有听到泡沫破灭后的巨响。他只是在盖房子的同时,偶尔发出对“停缓建”政策的埋怨,以及对国家找他征税的不满。但他还是很满意他从事的房地产事业——一个新兴的、大有潜力的,也是在为当时的人民谋福利的事业。
也许没有亲身经历泡沫的光环,更没有经历泡沫破灭时的恐怖,任志强只是埋头于数据与理论之中,始终没有真切地明白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怎么样的市场,纯粹地任市场经济自由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总有点书生气地、倔强地认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他忘记了自己的商人身份,而是以一个老师的姿态孜孜不倦地教育着政府官员。
他的数据有理,思维缜密,把理论演绎得很完美,可他忘记了中国的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中国的人民也是一群特殊的人民。
任志强同样忘记了中国有13亿人口,虽然人均GDP少得可怜,虽然中国千万富翁只有1300万人,但当这1300万人背着钱袋子向一个区域奔去时,那个地方将无空闲之地。
而任志强只是专注地盖着房,分析着数据,研究着他的理论。
幸好,华远公司看到了任志强的专注,也从平地而起的华威大厦中看到了他的才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粮票换鸡蛋”(2)
于是,1990年5月7日,任志强被任命为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仅积累了两年的资历后,任志强就成了这个后来全国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的带头大哥,总经理、总裁一肩挑。
不过对任志强总经理的任命曾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89年底,当时任华远集团总经理的戴晓明另有任用时,总经理一职便出现了空缺。论资排辈,任志强并不能出任新的总经理,因此就任志强能否担任华远集团的总经理一职在西城区政府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争论未果的情况下,两派达成共识,由任志强主持总经理的日常工作事务,但不涉及他的级别待遇。
不过,由于任志强具备极强的工作能力,1990年5月7日,任志强被正式任命为华远集团总经理。
任志强有些兴奋,也有些激动,他手拿着圆规,一个完美的圆即将画出!
1992年,潘石屹从海南逃回北京,身上除了钱,他一无所有。但那点钱要买个地盖个房还是不够的。国有银行刚在海南泡沫中被炸得遍体鳞伤,没有钱往外借了。国家也怕再在哪个地方整出一个泡沫来,便开始了宏观调控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
于是,善于空手套白狼的潘石屹只能抬头看看北京的蓝天,有力地踩踩脚下流淌着黄金的大地。
于是,潘石屹第一次觉得有钱没处花是如此的痛苦。
于是,潘石屹的带头大哥冯仑召集万通兄弟写了一本书《披荆斩棘共赴未来》,以此书励志,并安抚他的五个小兄弟躁动不安的心。
于是,六兄弟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因为他们相信金矿是见者有份的。
有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时,无意中听旁边吃饭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是没人愿意做。在特区见过世面的潘石屹深知“指标”两字意味着机会、意味着金钱,于是他主动跟怀柔县体改办接触:“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
就这样,凭借着从餐厅听来的消息,潘石屹注册了一个名为“万通北京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而这个公司也成了后来名震地产江湖的“北京万通”的根基。
但是,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潘石屹的面前: 他的公司没有地!怎么办?没有地,当然要找地了!
为了找地,潘石屹多次碰壁。在看清了自身条件和北京的形势后,经朋友介绍,潘石屹将目光瞄准了国企华远地产的老总任志强,他决定到北京城“房地产大鳄”任志强那里虚心请教。
而此时的任志强手上有地,兜里有钱,背后有人!
不过,当潘石屹“求见”任志强时,任志强并没有立即“接见”他。任志强觉得潘石屹没有什么名气,便派了手下一个部门经理与潘石屹谈。
毕竟部门经理与潘石屹不是一个级别的,故而交谈未果,任志强只好出马。
“任总,北京的房地产目前是个什么状况?我要进入这个行业,应该怎么搞?”潘石屹犹如一个小学生一般,毕恭毕敬。
“知道七通一平是什么吗?”任志强反问了一句。
“不知道!”潘石屹的回答也干净利落。
“……”注重数据和理论的任志强愣住了,他无语了。任志强的心里在骂,“小子,你连七通一平也不知道,做个屁地产!”连建筑的基本常识都一窍不通的人在房地产市场赚了钱不说,还居然敢跑来和他探讨行业问题。
“七通是指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一平是指平整土地。”任志强第一次以老大的身份向潘石屹传授“七通一平”的来龙去脉。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粮票换鸡蛋”(3)
任志强抬起头来,重新、仔细地审视了站在他面前的潘石屹,永远笑嘻嘻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框后面是一双眯眯小眼,一副温顺的模样。不过那脑门倒是很光亮,头发油光,而且身着一套笔挺的,很上档次的西装。
当时的任志强41岁,年过不惑,为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北京西城区的旧城改造几乎由他一手完成,他自然与政府的关系也不一般,手上最不缺的就是土地。
当时的潘石屹随着带头大哥冯仑来北京闯荡,年仅28岁,除了一身胆量,没有任何从业经验。只是冯仑门下的一名虎将,奉冯仑的指令,负责在京圈地事宜。
在任志强那里学会了什么是七通一平后,潘石屹并没有就此离去。因为在他眼里,房地产就是先将房子买进,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至于房子怎么修,那是无关紧要的。况且,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学习房地产基本知识,而是向面前这位大地主“换地”。
于是,潘石屹又厚着脸皮,提出了此番而来的真正用意。
“买我的项目?!”任志强相当吃惊,“你什么都不懂,还买我什么项目?”
任志强这话里的意思一半是不屑,一半是出于好心。任志强是不太乐意把一个很好的房地产项目交给一个连“七通一平”都不知为何物的“暴发户”的。因为任志强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地产商,当然,这不是说他不追求利润,而是他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保持着很多个人的原则。房地产项目一定要交给懂行的人去做,让人胡闹是绝对不行的,这就是任志强诸多原则中的一条。
潘石屹听到这句话时,心不禁往下一沉,想: 可能没戏!
“万通六君子”从海南撤到北京,想要从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