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娱乐-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个叫刘锡明的艺人就真有点糊涂了。我昨天看到他一个说法,说倪震跟周慧敏传出分手是“报应”。他讲述的原因很奇怪,逻辑几乎靠近推理小说,乍听有点“拍案惊奇”的感觉。刘锡明是这样说的:当年他跟周因戏生情,后来在一个电台节目讲了些欣赏、倾慕周慧敏的话,结果遭到了倪震旗下杂志《YES!》长达三年的丑化、挖苦,导致他被迫离开香港到外面发展。刘先生这段有点像呓语的话把自己塑造得比汤镇业还命苦,都快接近因带队成绩不佳而将责任归咎于某些媒体以及评论人的朱广沪先生了。往重了说,这简直就是发生在香港的文革“文斗”事件?!
但推翻刘先生的逻辑相当容易,很简单,香港是法制社会,如果一个杂志胆敢白纸黑字把你进商店购物编造为嫖妓,你完全可以告啊,娇滴滴的阿娇不都起诉了杂志吗?你一个人高马大男人,何至于忍气吞声三年,然后仓皇退却?况且,倪震真是这等龌龊小人,长达三年周慧敏都感觉不到、看不出来,不同情受害者?这显然于情于理不合。我看到刘锡明口口声声呼倪震为“衰人”,显然早已视对方为人生苦主。
不过,如此计较,足以证明刘锡明当年的确对周慧敏有“想法”,不奇怪,任何男人都可能对“一个时代的梦中情人”周小姐有想法,但“想法”最终成南柯一梦后,十几年仍然拽着醋坛子不放,就实在没什么好同情的了。
有人说醋意和妒意是“双生子”,但凡有了一坛,就会全身泛酸。在传出倪震喜欢泡妞,因此跟周慧敏感情亮红灯的消息之后,刘先生这样的所谓当年“当事人之一”跳出来扮“拍手称快”状,说些很没有技术含量的话,完全没有尊重周慧敏的内心感受。也许当年的夺爱之举让刘先生现在还无法释怀,痛骂情敌才能让他心理平衡,但他失去理智的做法,只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周慧敏很庆幸当年没有选择他,没有选择一个小肚鸡肠的记仇男人——就算当年他们真有相当感情的话。
谁都看到,周慧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力挺倪震,称两人给了对方足够空间,且十分信任对方。因此,两口子的事,不知情的人最好少掺和。就算你有冤有憾甚至有仇,也别口不择言发泄一番只求一“爽”,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气质上的“小”,隔老远还闻到一股陈年醋坛子打翻的古怪味道。
文娱界终于跟国际接轨了
中国的艺术家们跟国际接轨或出轨通常须经两个阶段。首先是信仰迷失,其次是药物依赖。第一阶段我们已经大踏步走过了,“水万条山万座,我们走过”。但第二阶段有点过于来势汹汹。
文娱界终于跟国际接轨了
张元吸毒出事,就像元旦后一枚受潮的炮仗爆响,把人从“小黄金周”的浑浑噩噩中震醒。套用一句社论体标题:中国XX界现在终于跟国际接轨了。以前更流行赌博、情色交易,参与者以演员、歌手、模特居多。现在,终于轮到伟大的导演以及雕塑家、录音师嗑药吸粉了。他们躬逢其盛,亲历亲为,自导自演,吸引惦记(点击)的同时,也标志着文娱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已经取得不小成绩。
但这次接轨怎么看怎么像一次“出轨”或者“脱轨”事件。在《东宫西宫》里挥洒才情的张导;在雕塑上面撒野兼撒娇的米艺术家丘;在《我的父亲母亲》里配合着章子怡玩儿纯情的武录音师无一例外爱上了一个词:HIGH。鲁迅老师一定不会想到,当年在大学即席演讲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如此深远地影响了想尽办法寻找灵感的后世艺术家。作家太老土了,视觉艺术工作者最需要的是风度、情致、创意、花活。
出轨、脱轨的目的可能也是王道,但方式方法有着明显的自虐痕迹。张元们用一段粗糙的DV画面,一段有法律权威解说的视频,告诉了大众在许多唯美镜头的背后可能躲藏着不堪。既不堪入目更不堪忍受。头大如斗的张元脸部变形的样子,遮挡镜头的表情,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TMD,人真的可能在一觉醒来变成昆虫或者别的物事。
中国的艺术家们跟国际接轨或出轨通常须经两个阶段。首先是信仰迷失,其次是药物依赖。第一阶段我们已经大踏步走过了,“水万条山万座,我们走过”。但第二阶段有点过于来势汹汹。谢东的事不久前才出,仅有照片为证,这次则是以清晰画面的电视“抓现行”,让人猝不及防。张元操持《看上去很美》,现在他以自己的表演拍了姊妹篇《看上去很丑》,真是白云苍狗。张元、王朔们都是智慧通达之人,也许把现实世界看得过于清楚也成了他们一身武功的“命门”,现实诸多无奈,哪比得上虚幻快乐,不如及时行乐。
我无意指责任何人的个人行为,本来跟我无关。但我担心接轨后的中国文娱界把现象当成了本质,把时尚变成了趣味。追求摩登,与追求正确肯定不是一回事,流行的东西不都好,比如“黄段子”、“流感”。我尤其反感的是,舆论在三两日后多半会把焦点变成这帮“前卫”“后现代”文艺工作者是否在用吸毒完成“行为艺术”,进行一次强奸所有人智商的“炒作”?吸毒就是吸毒,千万别把“集体吸毒”跟“集体炒作”划等号,有些表情,张元们是演不出来的,有些想象力,是完全不需要的。
。 想看书来
国学大师的高门槛
何先生选择这样的场合谈“心中的国学大师”,深意乃在于各种大赛的导向问题一定要先解决清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小了说是反映整个活动的取向,大了说就是一种引导。
国学大师的高门槛
“国学”这个名词很流行,但很多人对什么是真正的国学并不清楚。
“国学不光包括四书五经,还包括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文献学等。言‘大师’,起码得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我看来,近代也就陈寅恪、王国维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 〖BFQ〗
“人们给国学界封了十几个大师,大多数都可以当作笑话看。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人品也好,散文也好,但无论怎样,他是研究梵文的专家,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张中行辞世时,有人称他是‘国学大师’,其实他的建树是在散文上;鲁迅是文学上的大家,也有人封他为‘国学大师’;红学家周汝昌也被叫做‘国学大师’。中国人应该懂国学,但把它变成‘一种浮躁的炒作’和‘时髦’则要不得。”
上面这番话来自何镇邦先生,前鲁迅文学院院长。在一个讲真话成了“奢侈”的时代,望七的何先生讲出这样一段话,的确值得我辈深省。何先生讲话时,我是在场的。9月2日,新浪第四届原创文学大赛推理文学奖启动仪式在新世纪酒店举行,我受朋友王旭东及“智工场”老总甄煜飞邀请,出席启动仪式,并作了即席讲话。
其时我刚从大观园红楼选秀现场过去,喝了一些酒,因此头有点晕。到场的作家有柯云路、肖复兴、石康(最后到)、周德东,评论家有蔡骏,影视公司老总有马中骏,还有谁?我不大记得了。我跟新浪文学大赛倒一直有些缘分,第二届我也厚着脸皮上台讲了话,在气色看起来有些不佳的白烨后面。第四届新开设的这个推理文学奖我很感兴趣,觉得“智工场”发起的这个奖,找准了文学发展的一个路向,绝对会是朝阳奖项。
因此,我的发言主要围绕“推理文学如何朝阳”以及“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两方面展开,由于李少红电影《门》的早期推广我参与了,周德东又到场,我还能举些例子说明。我感觉自己讲得并不精彩,但大家反应还不错。旭东还伸出了大拇指,当然,我想他更多还是鼓励。
何先生讲话在后面,当子航念出他名字时,我才想起以前一个叫孙晓刚的朋友曾经想约他跟我见上一面,当时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现在的何先生看起来精神真是好,而且还挺时尚的。头发虽白,但打理得整整齐齐,一点不“糟”。何先生开宗明义表示了对活动的支持,旋即话锋一转,谈到了对国学大师的看法,何先生的几段真话一下就让会场活跃起来,大家掌声都很热烈——虽然表面有点跑题,但绝对是那次启动仪式的最大亮点。
我估计何镇邦先生有感而发的是前不久某媒体联合某大学国学院搞的“十大国学大师”评选。当时评出了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钱钟书等十人,但这样的结果并未深孚众望。我的结论跟何先生相仿,大概十人中只有王国维、胡适、陈寅恪三人够标准。其中又尤以陈、王二先生最合我意。我记得大学毕业论文即以《试论陈寅恪先生诗的悲剧色彩》为题,结果业师以“满篇皆先生,先生何其多”评之,一笑。
何先生的意思应该不是反对“国学热”,而是反对打着国学旗号的种种华而不实的活动。我同意——如果国学尚未界定清楚就忙于炒作,声势倒大了,但很可能误人子弟。如果基础的辩识工作都未做好,国学的方向会存在大问题。我估摸,何先生选择这样的场合谈“心中的国学大师”,深意乃在于各种大赛的导向问题一定要先解决清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小了说是反映整个活动的取向,大了说就是一种引导。任何文化活动一定要给读者乃至参与者一种真正优秀的文化样态,反映正确的历史观甚至审美意识,这点至关重要。
在推理大赛的场合讲“国学大师”,我推理:何老先生的弦外之音是:任何评比都不可马虎,不可牵强,否则会误人子弟,遭到内行的嘲笑,爱好者的抨击,辛苦建立的推广运作之功亦可能毁于一旦。这些震聋发聩的话,我相信主办方一定会谨记,当不致重蹈覆辙。
震后,幼稚的许知远与撒娇的余秋雨
他们同样是用某种个体姿态消解集体努力,让一场救人接力变得多少有些灰色幽默。
震后,幼稚的许知远与撒娇的余秋雨
许知远的文字很好,但他最大的问题在“打扮”。不是指他永远不变的疑似高晓松散发以及眉宇间的颓废,而是指他句子里的汪洋自恋之势。第一次看到他的文章时,我认为这个比我小两岁的工科孩子特别会凑字数,因为他引了很多外国人名和他们说过的话。大家知道,我国名字一般二到三字,外国人名加标点在内最少五个字,再加上他们爱挂嘴边的一些欧化句子,一篇1000字就能打住的文章通常膨化至1500字。
后来经常在《经济观察报》看许知远的社评,发现他并不是单纯凑字数,他西化到了牙齿,几乎让人不习惯,难受于在他文章里找不到外国人名标符。来自海外的名人名言成了许知远最抢眼的马甲,并一穿到底。那时是“经观”白衣飘飘的浪漫时代啊,社长浪漫,主笔也浪漫,浪漫得可以半版乃至整版不提经济二字,从美索不达米亚侃到安迪·沃霍尔,从哈耶克聊到村上春树,基本呈现世界名人大团结且环球旅游状。还是要说,许知远的很多句子很拽,跟方文山是两种极端类型,以至于读它的时候有虚妄的期待和成就感,这让我马桶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