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说不-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前倨而后恭,肯定不会赢得包括东西方各国的尊重。
所以,日本还是暂时放弃对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争取,留在外围踏踏实实地多做点有益的
事情为好。
太平洋地区的伙伴
[美〕查尔斯·克劳特哈默
9天来,克林顿一直在世界各地访问,访问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两个人的总统竞选:一是
叶利钦,克林顿对他倍加称赞,并访问了莫斯科;另一个是克林顿。对他来说,充当世界领
导人正是他今年秋天在电视上边行竞选宣传的素材。甚至派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到中东促使以
色列与真主党停战的次要访问也是为了支持竞选,即佩雷斯的竞选。除非佩雷斯能对黎巴嫩
目前的战事拿出某种解决办法,否则他可能在下个月的以色列选举中败北。
动机归动机,而在对外政策中最终起作用的是结果。甚至克林顿时外政策的最严厉的批
评者也必定会承认,在这次世界之行的其中一站。克林顿取得了重大成功。
在东京,他使日本第一次同意在和平时期把军需品转给美军,并研究在发生危机时与美
国进行军事合作的可能性。现在,这看来可能像是外交方面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实际上并非
如此。它向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向中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日本终于准备考虑在太平洋地
区与美国采取共同的军事行动了。
这是重要的新闻。
我们不是为了享有日本完美的音像器材而征服日本并按照我们的想法重建日本。我们这
样做是因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在二战以前便显示出某种——我们可以这样说——
军事才能。我们想控制并利对这种才能,把它放在我们一边。
50年来,它实际上一直在我们这边,但是受到了抑制。麦克阿瑟将军把保持日本的安
宁写入了宪法,但50年后的今天,光有安宁是不够的。
日本是强大的,中国正蒸蒸日上,而美国虽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已经累了,特别是单
独行动很累。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我们几乎是单枪匹马。我们的确与一些较小的盟国
一起战斗,但不是与日本。
不能再这样了。随着冷战的胜利,美国人已厌倦承受监督世界的负担。这是可以理解
的。尽管美国在军事上有能力单独对付亚洲的任何侵略者,但在心理上它没有这种能力。如
果日本在发生冲突时采取旁观态度——例如台湾——那么将来的任何一位总统都将很难获得
渡过难关所需的国内支持。
这就是4月18日的东京联合宣言如此重要的原因。其重要性当然不会对中国没有影
响。
不言而喻,美日的重新结盟就是针对中国的。中国立即提出了抗议。实际上,中国的强
烈抗议再次证明,日本与美国开展积极的军事合作的历史性转变意义重大。
克林顿的转变不像日本的转变那样有历史意义,但同样受人欢迎。3年来,政府一直把
日本看作经济掠夺者和实际的敌人,现在终于弄明白了。日本是朋友,如果说该地区存在潜
在敌人的话,那是中国。
政府是花了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的。中国在高度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下,经
济增长率达两位数,这并未引起政府的多少担心。它1994年在南中国海争夺岛屿(其他5
个国家对这些岛屿提出了主权要求)的行动也未引起多少担心。它向巴基斯坦和伊朗出口核
武器和化学武器技术的行动也是如此。
引起政府担心的似乎是中国上个月对台湾明目张胆的军事威胁。实弹军事演习、导弹发
射和海军对部分地区的封锁很难使美国不加重视。挨了当头一棒以后,政府看来已经认识到
消极地与中国打交道以及与日本对抗的政策造成了多大危害。因此才有今天这样的转变。
当然,克林顿与日本人交好可能仅仅是选举年的一种战术为了在东京有一个良好的、没
有摩擦的接受宣传媒体拍照的机会。把主题从经济转为地缘战略仅仅是竞选策略吗?这只有
克林顿知道。我们必须观望,看看如果克林顿得以连任的话是否会保持这种转变。
如果他保持这种转变,克林顿在莫斯科的第三次首脑会晤及克里斯托弗第21次访问大
马士革都不会栽入史册,但克林顿的东京之行会作为一个重大的开端载入史册。
新的对日本政策分清了敌友。它开始把日本作为与美国一起监督太平洋地区的伙伴——
虽然是小伙伴,但最终成了伙伴。最重要的是,它为迎接21世纪的重大挑战——遏制中国
——奠定了基础。
(摘自美《华盛顿邮报》)
焚烧好莱坞
与政治上咄咄逼人的态度和蛮横一样,以巨大投入制作、包装出来的好莱坞电影为代表
的所谓“美国文化”,正对全球各地实施着侵略。充斥着极度暴力场面、性犯罪的好莱坞电
影,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观感,侵略的结果不仅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工业受到前所未有
的打击,更使它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受到残酷的绞杀。
1.“天生杀人狂”与“救救孩子”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曾以歌颂人性的善良、博爱、自由、平等而赢得世界的尊重的话,那
么现今充斥着色情、暴力、犯罪等所谓社会问题、探讨人性扭曲的电影在对人们的感官进行
猛烈的刺激之后。留给人们的无疑只剩下躁动、恐慌和心灵的迷失了。
1995年秋天,笔者因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到达了中国西部一个较为落后的省份宁夏。
在其首府银川市,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对好莱坞影片的热爱远远超过了香港
电影和国产电影。且不说当时正在放映《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好莱坞大片的电影
院门前人满为患,就是一些镭射(当时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正激烈地进行着,镭射放映还没
有取缔)电影厅里也挤得满满当当。因好友的盛邀,笔者有幸观看了一部叫做《天生杀人
狂》的美国影片。这部影片的导演正是赫赫有名、专门拍社会问题让美国人发抖的奥利
佛·斯通。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暴力经典”的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荒诞则又真实的故事: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青年,不能忍受其女友的父亲对女友的性骚扰,与女友一道杀害了她的全
家之后,开始了逃亡。逃亡中唯一的乐趣就是杀人,仿佛两人的精神内部空虚、迷惘到只有
杀人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似的。杀的人越多,他们就变得越出名,越受人敬重和崇
拜。一些美国青年甚至像NBA电视镜头里说“Ilovethisgame”一样大喊:
IloveXXXandXX”。而警察也疯狂地说:“抓住他俩可以使我一夜成名。”当他们被抓住
后,美国人像突然失去了什么似的,街头上开始出现支持他俩的横幅,他们的肖像也出现在
大街小巷和崇拜者的衬衫上。一位极欲成名的电视记者决定采访他们并最终进入了监狱。那
一刻全美国的人都涌到电视机前,随着被采访者像总统竞选般煽动性语言的传播,人们变得
疯狂起来,砸汽车、烧商店,美国一夜之间演变成暴力的现场。而镜头前杀人狂此时抓住了
机会,劫持了记者,开始了监狱逃亡。
精彩的一幕出现了,随着目睹杀人次数的增多,电视记者突然掉转镜头对准自己大声喊
道:“我受不了啦,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杀人啦。”并且成功地帮助杀人者逃离了监狱。在一
片树林里,杀人犯杀死了心甘情愿被他们杀死的记者。唯一的理由是:这才是真正的祟拜。
由于影片大量动用了蒙太奇、黑白与彩色互换、MTV的手法,对视觉极具冲击力。看完
后我已是一身大汗。朋友突然问我:“有没有杀人的感觉?”当晚半夜,我冷不丁地想起这
句话时,再也睡不着了。
也许斯通揭示美国暴力犯罪的社会问题的用意在于警示美国,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是否能理解并接受影片的全部涵义呢?美国人在经济衰退、暴力、性
犯罪、同性恋、吸毒等社会问题的重压下的人性迷失,是否能启迪别国的人民呢?
回答这些问题超出了笔者的能力,正如充斥着摩天大楼、金钱、凶杀、性犯罪的美国电
影超出了一位中国少年的判断能力一样。
受商业利益驱使的好莱坞,正越来越多地制造着类似的影片,强烈的视觉冲击震颤看不
同肤色的人们尤其是少年。在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暴力犯罪(不知好莱坞的类似影片是否对
美国的犯罪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又是否催化了一部分人的犯罪意识)的时候,或许正有一个
黄皮肤的少年浑身躁动地走出影院,拿起一块砖头砸向街边的橱窗,极快且又满足地消失在
夜色中。
一位朋友曾讥笑我的这种担忧,他的理由是:好莱坞不光是这类影片,事实上好莱坞是
以《乱世佳人》、《阿甘正传》等类影片确立并维护自己世界电影艺术中心的地位的。对这
一点我承认。但我同样反问我的朋友:占大多数的是哪类影片,好莱坞每年制作的上千部影
片中、典雅、挚爱、温馨,直面人性善良的电影又有几部?
就拿去年引起的十部大片来说,有七部是好莱坞的,除了一部动画片《狮子王》和一部
《阿甘正传》以外,其余的全是充满暴刀、凶杀、抢劫的动作片。这些宣扬所谓个人英雄主
义的影片,为了取得理想的票房收入,无不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制造出大量残酷的凶杀
和爆炸场面来冲击人们的视觉。我相信我是个看电影不会去犯罪的人。而一个受到教育还不
多、涉世未深的少年呢,也许他不会去犯罪,但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丑恶人性的张扬
对他有多坏的影响就很难说了。
写至此,笔者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救救孩子!”
2.“焚烧好莱坞”——法国人为愤怒
好莱坞无疑已掌握了电影如何吸引人的机密,于是以更大的财力投入了制作,并把它迅
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期收回更多的利润。好莱坞究竟以此获得了多大利益不得而知,但电
影里凶杀、性犯罪等镜头的增多和越来越大肆的渲染似乎多少透出这个机密的所在,而这个
机密使好茉坞获得的收益也可以从好莱坞巨星的收入中窥见一斑:“魔鬼”阿诺德·史瓦辛
格的年收入约为2300万美元;布鲁斯·威利《纽约大劫案》一片的片酬为1500万美元,史
泰龙在《二十二世纪的执法者》一片中的收入是1300万美元,黛咪·摩儿因《脱衣舞娘》
得到了1900万美元;因《与狼共舞》一举成名的凯文·科斯特纳去年离婚时分给前妻的财
产就高达一个多亿……难怪世界各地的大小影星(包括中国)对好莱坞趋之若鸳了。
让人惊羡!
让人惊羡之余回过头来。
让人惊羡之余回过头来发现,中国电影在自家的电影院里人头稀落的情景。
而就在我们引进十部大片。国人津津乐道,纷纷涌向影院。掏出钱包的时候,在地球的
另一侧,法国人行动了起来。
首先是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桌上,法国人向美国发难了。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