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尽管好处多多,当遣唐使还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主要的危险来自浩瀚的大海。
那个时候,海运事业还不发达,海上航行很危险,经常出现翻船事故,还有神出鬼没的海盗跳出来叫嚣:我要打个劫。
加之日本太穷,提供给遣唐使的饮食条件非常差,尤其是走南路航线的时候,基本上是猪仔待遇,吃的是发霉的干饭团,喝的是富含微生物的生淡水,而且就算是这种猪饲料,也不一定能保证足额供应。
所以,失事的船只很多。改走南路后,更是事故不断,基本上每次都要出事,只有第八次遣唐使人品最好,来去平安,其他的,不是去的时候出问题,就是回来的时候出问题,总之是要出问题。
如第十一次遣唐使第一船,在归途中遭遇风暴,先是副使小野石根等38名日本人和唐使赵宝英等25名中国人被卷入海中淹死。后来祸不单行,这只船又折为两半,一只变两只。船尾有 41人,船头有56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个半截船居然都没有沉没,又都没有卫星导航,居然还分别飘回了日本。奇迹啊,奇迹,这船上剩下的遣唐使人品肯定大大地好。
第十三次遣唐使出发的时候,第三船上的人估计人品有大问题,舵折舷脱落,海水灌入船中,大多数人淹死。
据日本学者估计,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失事率在25%左右,风险可算是想当的大了。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二)
尽管充满风险,很多遣唐使光荣地喂了王八,丰富了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却挡不住日本仰慕大唐、山寨中国的坚定决心,一批批官派留学生兼国际倒爷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怀着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奔赴他们心目中圣地…中国大唐,如饥似渴地学习强国的先进经验。其刚毅决绝远超今日中国争先恐后往国外跑的国内精英们。
从日本到中国的航线,当时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北路,又称新罗道,这是一条传统的航线,由来已久,即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航行,然后穿越黄海,在山东半岛登陆;或继续沿辽东半岛东岸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再从山东半岛登陆。船只都是在海岸线附近航行,补给方便,比较安全,不过花费的时间最长,每次航行都需要四五十天。
第二条是南路,又称南岛路,这是沿海岛链航行的线路,从九州逐岛南下,在根据洋流和风向情况在适当地方横渡东海直到长江口一带。这条线路风险较高,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很丰富的航海经验才能走这条线路。
第三条是大洋路。这条线路不沿着岛链南下,而是从值嘉岛一带直接横渡东海到达长江口附近。大洋路的最大优点是距离近、时间短,但是补给困难,是一条有点赌运气味道的航线。一旦离开值嘉岛,中间是没有任何岛屿可以停靠,必须一鼓作气横渡东海。能不能过,主要靠的是人品。
从630年(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日本开始派出第一批遣唐使算起,到 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停派为止,在两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总共派过19次遣唐使。其中真正留学生性质的遣唐使有13次,其余的6次,有的没有成行,有的是负责迎来送往的。
初期的遣唐使,由于当时朝鲜半岛的局势还算是相对稳定,因此一般都走的是传统航线,也即北路。
中期的时候,由于在朝鲜半岛支持百济而受到新罗的敌视,新罗一统江山后,便宣布日本人为不受欢迎人士,严格限制日本船队出入境,因此北路航线基本不通。日本方不得已,只得放弃传统的北路航线,改走较为危险的南路。这条航线事故频发,是高危航线。
后期的时候,遣唐使船队不堪忍受事故高发的南路航线,改进了南路航线,采取激进方式,一股作气冲过海峡,直奔大唐。要么一帆风顺,要么船毁人亡,总之时间短,苦就苦一阵,好过在海上长时间的吃猪饲料。
遣唐使船队初期只有一条船,百余人,后来逐渐增加,在文武天皇时期和孝谦天皇时期(749~758)达到鼎盛期,有四条船,五六百人的规模。
一般来讲,遣唐使团的常设正副领导职数设置为四个,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称为遣唐四官。有时还在大使之上另设执节使或押使为最高领导。他们全权负责对唐的外交、贸易,管理代表团的日常事务。
日本对于遣唐使团领导干部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一个硬性指标就是要帅,要玉树吹风,*周党,还有就是要有才,要懂外语,汉语说得比日语还溜,张口汉语,闭口日语,日汉互译,毫无困难。
因为他们代表着日本的国家形象,要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诗书之乡,派去的如果都是歪瓜裂枣,岂不丢了大和王朝的面子。
日本选拔的标准定得很高,选出来的使团领导干部得到了唐朝朝野的高度评价,认为日本是礼义之国。如遣唐使粟田真人,中国史书就称赞他“好读经史,解属文,容止温雅”,意思他爱学习,文章写得还可以,风度优雅、仪表堂堂。
礼义之国,用在日本身上,总让不高兴大人感到浑身别扭,吃饭不爽。你比日本强大,把它彻底打服了,日本绝对是礼义之国,礼义得可以趴在地上舔你的脚趾头;如果你不幸比它弱,别说是礼仪之国,就说它是野兽之国都是抬举了日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三)
遣唐使团的随员,一多半是有经验的水手,另一半是日本国内各行各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基本上都是学术带头人,有音乐家、画师、学历史的、搞翻译的,他们的正式称谓叫留学生。此外,还有宗教界人士,他们也有个正式的称谓,叫留学僧。之所以全部派遣国内优秀人才,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大唐先进的文明成果。
遣唐使团到达唐朝的港口后,先要向当地政府报告,不然就会被当作盲流严厉打击。
报告过后,当地政府就会给饭吃,而且都是免费的。紧接着,当地政府会迅速派人向朝廷报告使团到达的消息,然后朝廷出一个文件,表示同意使团进京。这样,遣唐使团就可以出发到长安去了。
但是少则百十人,多则几百人的使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长安的,宝贵的进京指标只有50个,多数人都只能呆在遣唐使返回路线上的城市里等待,一般要等上几个月甚至一年。
这段时间里,这些人也不是没有事情做。他们都要去当国际倒爷,通过国际贸易挣点外快。遣唐留学生都是公派的,国家是要给学费的,不过给的学费都是给的实物,有绢、布和棉。日本留学生把这些东西在唐朝卖掉后,换做现钞,然后在回国的时候用剩下的钱再采购唐朝的特色产品带回日本销售,往往能够获利好几倍。
有进京指标的留学生到长安后,先进入国子监学习。
国子监可了不得,是当时唐朝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外加中国人民政治大学,并且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各国的留学生都可以在这里进修。
国子监分为东西两监,下设六学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律、书、算三学馆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主要培养方向是培养大唐国家公务员。
日本留学生一般进入太学学习,食宿全部由唐朝政府包干。日本留学生在国内没吃过什么好东西,这里的伙食标准好得让日本留学生觉得是到了天堂。所以,太学食堂里饭量最大的往往都是日本留学生。
国子监学生每年进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及第”,如果通过吏部的公务员资格考试—“释褐试”的话,就能出去当官了。
如果连续9年都考不中,就要强迫退学。外邦留学生也有考试的资格,所以,有不少外邦留学生通过在国子监的学习,最后考取了大唐的公务员。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新罗的崔致远就是这样进入大唐公务员序列的。
在历次遣唐使团中,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这两人堪称遣唐使中的杰出代表,日本史书称颂最能“播名唐国者”,唯有他们二人而已。
阿倍仲麻吕是在唐玄宗开元四年,即716年,随第八批日本遣唐使到的大唐,当时的仲麻吕年仅17岁。
仲麻吕先是进入国子监学习,几年后毕业,成绩相当的优异。因为他还考中了进士,一下子就当了唐朝的公务员。作为日本留学生,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挤上独木桥,通过中国的官员选拔考试,相当的不简单,必须有两把刷子才行。
要知道,前前后后这么多日本留学生,能够通过唐朝公务员资格考试的,仅有阿倍仲麻吕一人。
当了唐朝公务员后,阿倍仲麻吕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其能力得到大唐王朝最高领导—唐玄宗同志的高度肯定。
有了领导赏识,当官就好办,更何况是最高领导。仲麻吕同志在32岁的时候,被破格提升为左补阙。
左补阙是谏官编制,隶属门下省,行政级别为从七品上,放在今天,基本相当于县处级。从行政级别上来看,品级确实不算高。
不过不要小看了左补阙这个职位,左补阙是谏官,专门评议朝政的,大大地重要。有很多接触最高领导的机会,还可以给最高领导写内参,在唐朝时一般都授给各方面都表现比较优异有发展潜力的大唐公务员。这好比今天大领导身边的秘书,要说级别呢都不高,政治能量却是大的惊人。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四)
仲麻吕在左补阙这个位置上干得很不错,获得一项难得的殊荣。唐玄宗同志赐给仲麻吕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
晁衡同志汉文水平较高,他本来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在日本的时候就长于和歌,到唐朝后疯狂地爱上了唐诗,并且表现出了非凡的创作与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王维、李白等唐朝诗协领头人比较欣赏这个外籍公务员,将其吸收入大唐诗协。晁衡得以经常出席大唐诗歌文化沙龙,与王维、李白等诗人以诗歌唱和往来。
733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到达中国,依例要求带上已经结业的留学生和学问僧回国。
此时晁衡已经在中国待了16年,他有些想家了。
同时,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等知名留学生都要回国了,仲麻吕想与他们一同回去。
但他是唐朝的公务员,要遵守组织的纪律,是不能说走就走的。要打报告,要请示,要领导的同意。
领导没有同意他的请求,所以走不成。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752年的时候,第十批遣唐使藤原清河来到中国,晁衡再次向玄宗提出了回日本的要求。
玄宗同志开始坚决反对,不同意放人。
但此时仲麻吕已过天命之年,归心甚切,反复请求,情辞恳切。
玄宗考虑再三,终于同意,并体贴地任命他为唐朝的使臣护送日本遣唐使回国,让他衣锦还乡。
得知晁衡要走,他的诗友们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很多真挚感人的欢送词送别。其中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一诗,饱含深情,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