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南海军情特报 >

第3部分

南海军情特报-第3部分

小说: 南海军情特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数字化大打折扣。
  台军装甲部队当然对自己的这点家底有数,为此急于求购新装备。现正规划中的陆军装甲车辆采购案,目前候选车型包括:美国M…1A2“艾布拉姆斯”、英国“挑战者…II”、德国“豹…II”、法国“勒克莱尔”和以色列“梅卡瓦”。虽然最后还要由台军高层定案,但台军内部认为,美制装备机会较大。日前,陆军司令部已通知装甲兵学校和驻防各地的装甲旅、机械化步兵旅主官及幕僚参加会议。讨论结果认为,世界主要第三代主战坦克在设计与性能上都符合台军需求,但台湾桥梁是否足以负荷新坦克的重量则需着重考虑。此外,俄制和法国坦克已使用多年的自动装弹机,台军仍然不敢使用,担心万一战时机械损坏,将导致坦克坐以待毙。
  为了迎接新装备的到来,台陆军正在着手扩大志愿役士兵编制。由于坦克部队为陆军的科技兵种,陆军正逐步规划以职业士官编入装甲单位的战斗与后勤部门。台军声称,服役期急速缩短对三军都产生重大影响,台陆军因志愿役人员相对海空军少,影响更严重。现役主力坦克内部有许多精密火控仪器,过去屡屡传出兵员操作不当,造成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与热像仪损坏,这些装备正是台陆军当初沾沾自喜所引进的现代化系统。由于操作人员与基层维修人员素质都不足,过去许多关键设备损坏无法维修,待料一拖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加上基层保养不善,坦克演习时在路边抛锚的车辆随处可见,每每成为笑柄。与此同时,台陆军对士兵的体能标准也提出了新要求。由于新一代坦克使用的120毫米炮弹比现役的105毫米炮弹重得多,未来装填手除要加强缩短装填时间的技术训练外,体能训练也需加强。
  1999*抛出“两国论”期间,为应对外岛可能面临的战争,台“国防部”下令金马澎三个防卫司令部所辖武器妥善率必须超过95%,当时三军后勤单位动员所有人力与库存配件,在两个月内把三外岛所有装备妥善率全部提高,装甲部队更达100%,本岛火炮零件库存甚至全部搬光,还把封存火炮零件拆解送往“前线”,当时号称“只要开战,三外岛所有装备全部能动能打”。但危机结束没多久,由于先天不足的人员素质问题,外岛妥善率短时间内很快降回到原来水平。

台军“装甲兵纪念日”(4)
“决战”力不从心
  近日,台湾陆军司令部已要求相关单位展开对换装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先期研究与资料搜集,预计2009年提出预算,2010年开始采购。台军声称,由于军费紧张加上陆军观念出现变化,新旧坦克将不会一对一汰换,而是采取新旧混编方式部署。而早在2007年下半年,台军就开始全力加强各基层坦克连的妥善率,陆军宣称已尽可能提升到90%。同时,各坦克连人员编制全部满编,确保必要时“有车有人”可执行任务。不过也有内部人员宣称,台陆军装甲车辆妥善率低的现实根本没有改变。
  岛内有关军事专家认为,从编制数量上看,台军装甲部队已经接近吃紧程度,本岛西岸每个作战区仅存1个装甲旅及1个机步旅具备较佳的机动打击力,就算加上2个航空旅,反击的力量也难挡师级部队以上规模的进攻,反登陆最不愿见到的后续持久作战将不可避免。在编制已满,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开始换装或改良下一代装甲车辆,是眼前提升作战能力的惟一途径。尽管新一代坦克具备更强火力(120毫米主炮及全天候火控)、更快的机动力(可按时赶赴战区展开反击,并提升跨区攻击效能)、更高的C4ISR网络化程度,但实际上,就目前台军的指导思想、编制体制和兵员素质,提升装甲部队的战力恐怕只能成为口号。
  …
  从坦克群到联兵旅
  台军装甲部队规模、编成与部署
  与上世纪60年代的40多万兵力相比,台湾陆军已经今非昔比。在所谓的“减少兵力、增强火力、提升战力”原则指导下,经过“精实案”和“精进案”,台军装甲部队的编制已经从坦克群、装甲师演变到目前的装甲旅。目前,台陆军总兵力19万人,有第6、第8、第10三个主力军团,金门、马祖、澎湖、花东四个防卫指挥部和一个陆军特战指挥部。其中以装甲车辆为主要装备的16个打击旅,遂行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任务,是台军实施地面决战的战略预备队。
  “精实案”由师改旅
  1998年,台军基于守优于攻的原则,配合兵力持续裁减的现实,推出“精实案”。基本上各师级单位只保留指挥机构,部队改以联兵旅为基本单位,包括加强步兵旅型态的摩步旅与守备旅、直升机机动型态的航空旅、装甲载具战斗型态的装步旅和装甲旅,并以模块化组织,随战场形势即行编制,发挥最佳协同战力。在此架构下,原机械化师及独立装甲旅打破建制重整,于1998…1999年组成5个装甲旅及3个装步旅,并有独立装甲单位小量配属区域指挥机构。这5个装甲旅和3个装步旅分别是:
  装甲542旅(3级)又称“迅雷部队”,以原独立42旅为主体,纳 编原独立51旅坦克711营、装步111营,编制为旅部、3个战车营、2个装步营、装炮营、支援营、装骑连、反装甲连、通信连、工兵连及宪兵排。成军时驻新竹湖口。
  装甲586旅(3级)又称“钟山部队”,以原机械化109师坦克781营、装步176营为主体,编制同装甲542旅(但少反装甲连),成军时驻台中后里。
  装甲564旅(3级)又称“少康部队”,以原独立64旅为主体,纳 编独立51旅坦克712营,机械化249师装步183营,333步兵师等部,编制同装甲542旅,成军时驻高雄阿莲。

台军“装甲兵纪念日”(5)
装甲584旅(3级)又称“登步部队”,以原步兵284师为基干,纳编坦克701群(坦克773、778、779营),经整编后编制为旅部、2个坦克营、l个装步营、装炮营、装骑连、反装甲连、通信连及工兵排。成军时驻金门南雄,2007年移防。
  装甲503旅(3级)又称“汉威部队”,以原坦克703群为主体,纳编机械化109师装步175营、装骑连、反装甲连、通信连,并接收168步兵师之一部,编制同装甲542旅,成军时驻地澎湖。
  装步351旅(3级)又称“雷霆部队”,以原独立51旅指挥机构,纳编机械化249师坦克771、780营,装步182、184、185营,编制为旅部、2个坦克营、3个装步营、装炮营、支援营、装骑连、反装甲连、通信连、工兵连及宪兵排,成军时驻台北林口。
  装步373旅(3级)又称“天山部队”,以原独立73旅为主体,纳编机械化109师装步174、176营,编制同装步351旅,成军时 驻台中竹坑,后移防清泉岗。
  装步395旅(3级)又称“精实部队”,以原独立95旅为土体,纳编机械化109师装步173营,机械化249师装步181营及333步兵师之一部,编制同装步351旅,成军时驻屏东万金。
  3个独立坦克营(3级)分属国防部,守备第152旅及178旅。
  2个独立装步营(3级)分属守备第176旅及106旅,106旅兼任装校勤教单位。
  1个独立坦克连(3级)隶属守备第158旅。
  在“精实案”的实施过程中,1998年,台陆军将原装甲兵训练指挥部与各单位整编于新竹湖口,成立“陆军部队训练北区联合测考中心”(简称北测中心),平时执行全军战备测验考核工作,战时立即于驻地扩编为后备装甲旅,运用既有坦克装甲车辆,执行战斗任务。实质上,“精实案”中成立的各联兵旅的规模(5个坦克或装步营)要比独立装甲旅时(3个营)大,但比机械化师时(9个营)小,台军主要是基于兼具攻击力与指挥灵活度的调整模式。“精实案”后,台湾本岛北、中、南区各配有1个装步旅和1个装甲旅,澎湖及金门各配有1个装甲旅,担任快速反击的先锋部队。
  “精进案”成立机步旅
  2004年,台陆军再因应对兵员精简调整编制,执行“精进案”,主要是把3个摩步旅和3个装步旅改编为机步旅。2005年后装甲部队主要编制为:装甲第542旅、装甲第586旅、装甲第564旅、装甲第584旅、装甲第503旅、机步第200旅、机步第269旅、机步第298旅和独立坦克营、独立装步营及独立坦克连。其中各装甲旅的编成基本不变;独立坦克营、独立装步营及独立坦克连则一一配属各守备旅。而各机步旅的新编制情况如下:
  机步200旅(3级)改编自装步第373旅及摩步第200旅,编制为旅部、1个坦克营、4个机步营、装炮营、支援营、装骑连、反装甲连、通信连、工兵连及其他支持单位。其中坦克营辖有4个坦克连,机步营辖有3个机步连,作战时坦克营可集中运用,也可编入4个机步营内组成特遣队。机步200旅成军时驻地在台中竹坑。
  机步269旅(3级)改编自装步第351旅及摩步第269旅,编制同机步200旅,成军时驻地在中坜。
  机步298旅(3级)改编自装步第395旅及摩步第298旅,编制同机步200旅,成军时驻地在屏东万金。
  经过“精进案”整编后,目前的台湾陆军16个打击旅分为:装甲旅5个,装备以主战坦克为主,是火力最强大的打击力量;装甲步兵旅3个,装备以装甲战斗车辆为主,所有人员、装备全部搭乘装甲车辆作战,号称是具有“百分之百”机动能力的联兵旅;摩托化步兵旅3个,装备以轮式装甲车辆为主;空中骑兵旅2个,装备以武装直升机为主;空降特战旅1个,装备以运输直升机为主,号称“6个小时内可以将全部机动作战所需兵力兵器投送到战区”。

台军“装甲兵纪念日”(6)

  戴“青天白日”帽徽的装甲统帅
  国民党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是号称“装甲兵之父”的徐庭瑶。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重整装甲部队,于1950年3月把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旅,蒋纬国为首任旅长。1954年3月,装甲兵旅改编为装甲兵司令部,郭彦为首任司令。1964年装甲兵司令部改编为陆军装甲兵训练指挥部,郭东旸为第一任指挥官。1975年1月,再改为装甲兵部队训练中心,隶属装甲兵训练指挥部。
  “装甲兵之父”徐庭瑶
  徐庭瑶1887年生,安徽无为县人,字月祥。1916年冬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后入安武军任见习官,不久投入参战军任连长。1917年离队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北伐,任东路讨贼军第1旅连长、营长等职。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副团长,东征后升任团长。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先后任独立第4师副师长、第1军第2师副师长、师长。1928年军队缩编,改任第1旅旅长。中原大战时任第1师代师长、后任第4师师长,1932年冬升任陆军第17军军长兼蚌埠警备司令。后任第8军团总指挥、保定行营主任。次年,任赴欧美军事代表团团长。1935年调任训练总监部交通兵监,兼任交通兵、辎重兵、通讯兵三校校长,并负责筹建陆军机械化部队。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机械化学校教育长兼机械化兵监、新编第11军军长、第38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当局“国防科学委员会主任”,“国民大会代表”,装甲兵司令。1949年去台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