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是小人-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抛弃心爱的妻子儿女而转向其他女人。这类型的人的脸孔容易给人爽朗的错觉,不能不注意。如果是十几岁的人那还没话说,如果到了三十几岁、四十岁,看起来都还是那么爽朗的话,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没有现实感的脸孔,要十分小心。
另外,这类型脸孔的男性,有些是所谓的行家,在某个领域上十分专精。
面对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没有现实感脸孔的人,不要抱持太过亲密的感情比较恰当。因为他们欠缺人情味,你对他的期待就只会落空而已。
说谎是弱者的策略
说谎总是弱者的策略。强者则敢于面对事实,讲出真相。因此,一个需要掩饰的人,其内心一定有软弱之处。
说谎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是有智谋的。而对于这种人来说,说谎不仅不必要,而且足以成为一种弱点。但对于一个不具备这种洞察力的人来说,那么他就不得不经常依靠诈术的欺人,从而成为一个骗子。
欺人之术有三种。第一种是沉默。沉默就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第二种是消极地掩饰。这就是说,只暴露事情中真实的某一方面,目的却是掩盖真相中更重要的那些部分。第三种是积极地掩饰。即故意设置假相,掩盖真相。经验表明,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因为沉默者肯定有机会听到最多的坦诚,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对一个长舌人披露内心隐秘的。
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常显得有尊严。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饶舌者都是空虚可厌的人物。他们不但议论知道的事情,而且议论他们所不了解的事情。还应当注意,在观察人的时候,最微妙的莫过于注视他的嘴部线条,表情是内心的显露,其引人注意和取得信任的力量甚至超过语言。
装假有时是必要的。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因为对一个可能了解内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许多人之所以说假话,有时正是为了保持必要的沉默,而不得不穿上的一件罩衣。
经常作伪者决不是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作一点伪,但后来他就不得不作更多的伪装,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作伪的需要来自以下几点,第一是为了迷惑对手。第二是为了给自己准备退路。第三是以谎言为诱饵,探悉对手的意图。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说一个假的意向,以便了解一个真情。
但作伪有三种害处。第一,说谎者永远是虚弱的,因为他不得不随时提防被揭露。第二,说谎使人失去合作者。第三,这也是最根本的害处,就是说谎将使人失去人格——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
因此,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保持正直真诚的名誉,培养成善于保持沉默的作风,又掌握掩饰真情的适当分寸。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解除说谎者心中的武装
正在说谎或试图说谎的人,他们的心里一定会先武装起来。“如何使他除去武装”就是最大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时你正面跟他冲突,他一定会强辞夺理把你反击回来。
例如你对说谎者说:“你有什么话干脆直说好了,不用跟我兜圈子撒谎。”这样去攻击他,是不会产生效果的。我们应该在对方有些动摇的时候,找出他的弱点去攻击他。不过,如果对方硬要坚持他的谎话,那么这一招就不管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另想办法使他解除武装。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他说话的内容真实与否,只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使他解除心中的武装就行了。
这个道理就跟闭得紧紧的海蚌一样,愈急着把它打开,它就闭得愈紧。如果暂时不去理会它,它就会解除心中的武装,一会儿它就自然地打开了。
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使对方解除心中的武装呢?
1。要使对方有安全感
如果对方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的时候,我们最好这样说:
“你把实话说出来。不要紧,事情不会很严重的。”
这样一来,他就会认为他的处境已经很安全,不会顾忌说出实话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叫他说出实话是毫无困难的。
公安部门在查询凶杀案的见证人时,利用这种方法是最合适不过了。
要使对方产生安全感,首先必须使他对你产生信赖,他对你产生信赖之后,才会对胸吐出真言。
信赖——安全——自白。
利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去套取对方的口供,要比使用强硬逼供的手法更容易达到目的。当然,如果你只是装出笑容讨好对方,那对方就不会怕你了。我们必须做到让对方认为“我实在不敢对这种人说谎”才行。简单地说,我们要运用技巧,使对方因为你的影响而把实话完全吐露出来。
还有一种技巧跟刚才所提的完全相反,那就是故意把自己装成很容易上当的样子,使对方对你没有戒心而很自然地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让对方产生优越感,使他在得意忘形之际,无意中露出马脚。这种方法用来对付傲慢的人是最好不过了。
听说美国的律师,在法院开庭审问的时候,也常会反复地运用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太露骨的话,就会留下漏洞,无法达到目的。
2。要追根究底
这种方法和前面所说的方法完全相反。彻底去追根究底,有时也能使对方解除心中的武装。假如对方仍有辩白的余地,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因此只有在他被逼得无法再为自己分辩的时候,他才会自动解除武装、说出实话。
洛克希德贿赂案中许多有力的证人,在最后终于供出了真相,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被逮捕之后,办案人员利用追根究底的方法使他们说出实情来。由此可知,没有约束的交谈,远比追根究底的方法为差。
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某人因为精神过分紧张而自杀的消息,对于这种事件,我们没有办法给他们下个定论,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实在是被生活中的某种因素逼迫得无法透气,才这样做的。
3。攻其不备
不管是多么高明的说谎者,如果遇到突然而来的攻击,也会惊慌失措,不得不投降。
一位资深律师曾经说到:
“在询问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时,不要马上询问证人,等他回到证人席之后,再突然请他回来,重新询问,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孙子兵法》里也说过: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使其不御,则攻其虚。”
因为我们乘虚而入,对方没有防备,自然就会放下武器投降了。
。 想看书来
谎言的本质是欺骗
谎言可能有一千张面孔,但它却只有一个身躯:欺骗。要摆脱受它欺骗的局面,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撕开其伪装的面孔;让它虚假的面目暴露出来。然后像穿越纸墙一样,径直破墙而过。
现代工商社会,困扰我们的谎言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商人们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不断编造出新的谎言招揽顾客,我们稍一不慎,便会落入他们的圈套。轻者吃亏上当,买回物不称价的商品,重者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由于这些谎言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一一列举进行剖析,只简单地列举以下两种对其管窥蠡测。
1。冒名冒牌,鱼目混珠
东京的迪斯尼乐园,自1983年开业以来,很受人们欢迎,不但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此游玩,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国外人士来此观光。可是这个东京迪斯尼乐园的确切地址是在千叶县,因此准确地说应叫“千叶县迪斯尼乐园。”
但是,如果真用“千叶县”这个名称的话,来此游玩的旅客一定会减少许多。因为游客看到这个名称便立刻会得出两条结论:首先这个游乐园离东京一定很远,去观光多有不便;其次,这个处在千叶县的游乐园可能是乡下人搞的,设备和环境也一定不太理想。但现在命名为东京迪斯尼乐园,人们就会用“东京”这个名称而理所当然地断定:这个乐园离东京一定很近,而且设备和环境肯定都是一流的,结果各路旅客都纷纷慕名而来。这种假借名称,使人发生误会的例子见得最多的是广告。
著名的女星为香水、化妆品作广告,就让人们产生这样的推论:女影星之所以如此漂亮,富有魅力,就是因为用了那种牌子的香水或化妆品;反之,用那种牌子的香水和化妆品也就会像影星那么漂亮,富有魅力。
在某种食品或酒料上冠以“宫廷”、“御用”等字样,人们就产生这样的错觉:既然是宫廷里的食品,质量一定是最好的;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食品,我享用了,说明我的地位也非同凡响。
事实上呢?那些香水、化妆品同影星惟一的关系可能只是生产厂家通过广告公司付给影星的一笔巨额报酬而已,无丝毫其他关系。那些食品呢?压根儿就和皇宫御用沾不上边。即使是皇宫御用又怎样呢?就拿西湖龙井茶来说吧,过去在进贡朝廷时,只是狮峰上几十株树所采的茶叶才成为真品,如今是整个狮峰山上数万株茶树所产茶叶都叫龙井,与当年的贡茶又有多少联系呢?更何况还有好多外地的茶叶偷偷地用龙井茶叶的包装,盗用其名倾销各地,如果说龙井村的茶叶与贡茶没多少关联了,好歹还名符其实,但那些冒名的龙井简直就不堪入口了。
对这些冒名的东西,我们绝不要被它所冠的那些名号所蒙蔽。管他是美国口香糖还是英国巧克力;也不管是天王巨星饮用的啤酒,还是皇帝太后吃的点心,我们只看它自身品质的好坏,而不必理睬其牌号名头。如此一来,它就骗不了我们。
2。装神弄鬼,制造抢购景象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好贪便宜怕吃亏的心理,商人们就往往抓住我们的这种心理强迫推销他们的商品,等我们把它买回家去,往往发现,它们除了堆墙角外,很少能派上真正的用场。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些广告,“三日之内,本商品五折销售,欲购者从速”、“只限于最先购买的五十个幸运者”、“从下午一点至一点半,本店为你特别服务”、“买××牌洗发精,赠××牌皂一块,五千块香皂,赠完为止,机不可失”。这种限定时间、限定销量的广告宣传,的确很好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弱点。
儿童中间,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单给他糖果吃时,他可能会使劲摇头表示不要,若在旁的其他儿童都要,这位儿童必定会伸手讨取,小孩的这种心理倾向到了成年后也不会消失。
如果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买到的物品,人们绝不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但如果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就会有人抢购。看到其他顾客抢购,自己不买的话,就会觉得吃亏,这时候,即使是价格极昂贵的东西,大家也会倾囊而出,大肆抢购。
另一种强制推销的方式是制造合理的廉价原因。常言道:“便宜没好货。”人们对于极其廉价的商品,往往怀有戒备心。因为“这么廉价的商品一定有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