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重现-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月16日,我通过远程电视教学系统,开堂三讲“震灾后自我心理防护与危机干预”。
第一讲是为灾民讲的;第二讲是为震灾救援的军人讲的;第三讲是为即将派上用场的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讲的。CCTV央视网、新浪网、红网、大学生心理网、金鹰网等多家网站都进行了转播。我算是聊以*了,但不知算不算为这场旷世之灾奉献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不知是不是真的对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们有些许帮助?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很容易,活很容易,生活很不容易。
看似调侃戏言,却也令人深思。不论是“生”或者是“活”,显然都只是描述生命的生物学状态;而“生活”却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比如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方式、生活的质量。
我们承认生活并不容易,灾难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意外是可能的,生命就像在与死亡拔河,活着本身就是胜利!
况且,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又偶然的产物。因为在我们生命的起点,倘若父母有半点阴差阳错,我们就无缘降临这个世界,或者说降临这个世界的人就不是我们。这个机会,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还要小得多,所以我们个个都是中了“大彩”的幸运儿。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生命、不热爱生活、不享受生活。
但愿黄国平的这本书对经历过灾难的人们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信心、找到自尊、找到快乐。
即使生命经历过一波三折,即使生活未必尽如人意,那又何妨?月圆如诗,月缺如画呵!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亚林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
作者自序
写这本书,首先得感谢我的导师全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亚林先生。早在8年前,先生就为我明确了研究方向:精神应激的评估与心理干预。
2003年春天,让我有机会“借助”“非典”探讨了精神应激对人们的心理影响。2004年,我在做“青少年女性暴力犯罪与心理创伤的关系”的博士论文时,对什么是精神应激,什么是心理创伤有了进一步理解。而那时,我们国家科研工作者对心理创伤的真正研究可能还只有几年的时间,当时,国内还普遍缺乏有关心理创伤的专著,更不用谈专业的科普化问题了。
这里说的“心理创伤”,其实远比每天存在于生活中的“心理应激”概念要狭隘得多。比如升学、工作岗位的竞争、结婚生孩子以及衰老的压力等,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是发展性的,至少对于人的心理成熟、人生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而心理创伤,比如自然灾难、战争、车祸、*、暴力攻击等,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们无论对个人,还是群体;无论对于生理,还是心理,都带有很强的摧毁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避免的。正是察觉到其后果的严重性,所以,我一直努力想写一本有关心理创伤方面的书。
这个想法的真正落实,应该源于“5·12”特大地震以前,即2007年初,我有机会得到四川省社会科*合会的支持。由于国内做创伤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人不多,因此,我也有机会到重庆、陕西、云南、广东等地去讲学。实际上,那时并没有多少人对我所谈的“地震”、“战争”、“恐怖袭击”等相关的心理问题感兴趣,都觉得那很遥远,国内临床咨询也很少关注这些问题。所以,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当时更多谈论的是民间日常的心理创伤如“儿童虐待”、“家庭暴力”、“车祸”等。
在我正收集资料着手创作的时候,“5·12”特大地震发生了,并且就在我工作的地方绵阳成为了令全世界关注的重灾区,其辖属的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四县还是极重灾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相当的惨烈。我此前收集的所有知识,积累的所有方法,此刻都已派上了用场,似乎我应为自己的预见和努力“欢欣鼓舞”。实际上,地球上的自然或人为灾难每天都在发生,不是我有什么预见,只是我多了一些专业的敏感性罢了。所以,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我们就意识到,心理的灾难从此开始,并主动与卫生部的专家取得联系,请求支援。此后严峻的事实,加速了我的努力。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特大地震以后,各类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都将明显地增加,并持续多年。如果说,地震之后的早期,是国内外心理干预团队的共同努力,为协助政府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重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么当外来技术支援逐渐退去的时候,我们灾区自身的专业技术力量实际上还不足以承担起灾区多年繁重的心理服务任务。
高兴的是,我们人类总是有自我修复心灵的强大力量,并且对于地震中的多数人而言,时间是治疗心理创伤的良药,所以,对这部分人,只需要提供更多普及性的知识,学习一些简单的压力处理技巧,他们就会逐渐地走出地震创伤的阴影。而对于其他少部分遭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更加痛苦不堪、欲罢不能。他们不仅仅需要很好的去理解心理创伤的形成,还需要懂得一些相对专业的帮助技巧。
而这些正是本书所要做的努力。不仅仅强调心理创伤专业的背景知识,更注重专业科普化的通俗演绎;不仅仅有面上知识的科学普及,更有鲜活个案的实践服务;不仅仅倡导现代的心理康复方法,也关注传统中医身心管理的策略。更为主要的是,本书不仅仅关注地震创伤早期的生活影响,更着眼于改善地震之后未来远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所以,本书除了适合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学校师生阅读和使用以外,也可用作灾区和非灾区的灾难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科普化的培训教材。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绵阳市地震灾区干部群众与学校师生心理服务协调小组、绵阳市灾后心理卫生服务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感谢四川省社会科*合会提供的项目支持;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团队,他们出生入死,在灾区大量心理服务的实践中,分享彼此的经验,陪我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特别感谢灾区那些遭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们,是你们吐露真诚、敞开心扉,让我多了一些机会去审视人生百态。在你们逐渐走向康复的时候,也使我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成长和体验。
本书的编写,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也得到国内外友人的帮助,他们有:卫生部疾控局精神卫生处严峻处长、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马弘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张伟教授、孙学礼教授、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肖水源教授、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李凌江教授、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邓明昱教授 ……,在此一并致谢。有关图片和材料标明了出处或文献致谢,但由于灾后心理服务的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尚未经过作者本人同意,念在大灾面前,请高抬贵手,恕我不恭不敬,保证下不为例。由于作者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意见。
请允许我谨以此书献给我在大地震时出生还没满月的儿子和他的母亲,如今的他,已开始咿呀学语,祝福他健康成长!
黄国平匆匆记于四川绵州地震灾区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
目录(1)
前 言
第一章 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 1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创伤………………………………………………
1
第二节地震创伤:究竟要走多远…………………………………
2
第三节 地震以后,为什么要谈心理创伤……………………… 4
第四节 地震后压力:可以连环累积吗………………………… 6
第五节 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自地震…………………… 7
第六节 地震不会导致所有人致病……………………………… 8
第七节 心理创伤不只来自地震…………………………………… 9
第八节 关于地震心理创伤的误解………………………………12
第二章灾难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13
第一节 灾难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13
一、灾难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13
二、灾难影响了我们的大脑………………………………………… 18
三、灾难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21
四、灾难会影响我们的身体………………………………………… 25
五、灾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 27
六、灾难应激反应的危险和保护因素有哪些……………………… 28
七、极端的灾难应激反应…………………………………………… 29
第二节 居丧反应…………………………………………………… 32
一、什么是居丧反应………………………………………………… 32
二、居丧反应可有哪些表现………………………………………… 32
三、如何看待居丧反应……………………………………………… 33
第三节 救助者的心理反应…………………………………………34
一、救助者的心理反应…………………………………………… 34
二、救助者的心理反应过程………………………………………… 35
三、为什么救助者也会产生灾难心理反应………………………… 37
四、如何看待救助者的心理反应…………………………………… 38
五、哪些措施可以帮助救援者减少压力…………………………… 38
六、救助者可以采取哪些策略使自己的生活恢复如常…………… 39
如何看待灾难心理反应对生活的影响? ……………………… 40
2
第三章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41
第一节 地震后的单亲与家庭重组问题……………………… 41
一、地震以后的 “离婚潮 ”…………………………………………… 41
二、单亲家庭问题………………………………………… 43
三、重组家庭的问题……………………………………………… 45
目录(2)
第二节 婚姻暴力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47
一、婚姻暴力……………………………………………………… 47
二、婚姻暴力对目睹儿童的影响…………………………………… 54
三、家庭暴力防治的误区…………………………………………… 58
第三节 改善夫妻关系 ;提高婚姻质量的策略……………… 58
第四章
一、从恋爱时选择对象做起………………………………………… 58
二、注重夫妻感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