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盎ⅰ薄V链耍糜凇俺潜ぁ敝谐沟咨ナЯ�7辆“虎”,而剩下的38辆到7月31日也只有9辆可用。
1943年7月23日,库尔斯克南部基本恢复战前态势。“城堡”最终完结。曾在1941、1942年两次夏季攻势中取得辉煌胜利的德国武装部队,其1943年夏季攻势却仅仅维持了1…2周,随后就在没有取胜的情况下草草收场。而随着德军最后一次夏季攻势的结束,一直向东燃烧的战火,从此将向相反的方向蔓延。
5、“城堡”的代价
曼施坦因的南部攻势给红军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在7月5日~23日,库尔斯克南部苏军两个方面军共损失了143950人(阵亡和失踪54994人)。按照公布的伤亡分布情况,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损失大致相当,都是7万余人。但从作战时间长短和强度来看,前者应该要比后者要多得多。造成差异的原因,估计是草原方面军的损失包括了战役中转隶给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部队。
德国方面,曼施坦因的损失事实上并没有全面汇总过,只留下大量不同来源的报告。根据这些报告,第4装甲集团军伤亡15702…18594人,肯普夫战役集群伤亡17769…17510人。加起来计算,曼施坦因在“城堡”行动中的损失大约为33000…36000人以上。
参战各师平均损失2000人左右。主攻部队更为严重。如“劳斯”军,其所属3个步兵师在7月5…20日损失了8754人(不包括直属部队),其中第106步兵师3244人,第320步兵师2839人,第168步兵师2671人。
党卫军装甲军截至7月20日,损失为8095人。到7月23日,该军损失8%的半履带装甲车,4%的汽车和卡车,2门自行反坦克炮,2门150步兵炮,2门105野战炮,16门75毫米反坦克炮,3%的机枪。
双方坦克部队的损失最为引人注目。苏第1坦克集团军在7月5…20日损失坦克自行火炮954辆(含可修复损失和重复受损),包括战斗损失854辆,故障损失100辆。其中彻底损失约300辆左右;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损失439辆,其中大部分彻底损失;加上其它部队,整个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彻底损失战车1254辆。
德国方面。按照官方记录,南方集团军群参战部队在7月5日…17日,彻底损失坦克强击火炮190辆。包括6辆“虎”,44辆“黑豹”,79辆四号坦克,40辆三号坦克,3辆喷火坦克,18辆强击火炮。
上述数字并不完全:如德第503坦克营。该营史料一般认为其到7月14日,彻底损失4辆“虎”,而不是3辆;“希特勒”师也有损失2辆“虎”的说法。另外,上述统计不包括撤退阶段的损失。如第503营7月23日又彻底损失3辆,整个“城堡”中彻底损失7辆“虎”;“黑豹”坦克截至7月20日彻底损失了58辆,比7月17日多出14辆!
以上是彻底损失数。总损失则要大得多。如党卫第2装甲军,截至7月23日彻底损失31辆坦克(包括3辆“虎”)和5辆强击火炮。而根据《残忍的力量》,该军总损失为242辆坦克和46辆强击火炮;“大日耳曼”连同“黑豹”,截至17日彻底损失64辆,总损失却达220辆!
根据《库尔斯克的形象:最大坦克战的历史》,曼施坦因的总装装甲损失为:
第4装甲集团军629辆,其中126辆彻底损失;
肯普夫战役集群336辆,其中67辆彻底损失。
总计曼施坦因在“城堡”行动中损失战车965辆,其中彻底损失193辆。这个数字可能也没有包括撤退阶段,显然也没有包括重复受损。从统计资料可知,曼施坦因投入的全部1500多辆战车,截至7月11日,退出战斗就有1000辆次左右。此后虽然有大量战车修复,到7月16日也只有586辆可用,仍有900多辆无法使用。由此推算,曼施坦因战车的重复损失决不只有965辆。
曼施坦因攻势停止:“城堡”终结(5)
综合上述资料,“城堡”行动期间,德军南北两个集团,一共损失了将近6万兵力。连接两个集团的德第2集团军第82步兵师在7月中旬遭到苏军营级规模的攻击,但损失不大;红军参战三个方面军伤亡超过17万7千人,是德军的2…3倍。
装备方面,红军彻底损失了1614辆坦克自行火炮(可能包括后送大修)。此前我们列举过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损失统计,不可恢复损失约占总数的57…65%。以此推算,战役期间苏军战车总损失约2500—3000辆。另外苏军还损失火炮迫击炮3929门,飞机459架。
“城堡”进攻中,德军装甲部队一共损失了1612辆坦克强击火炮,其中323辆彻底损失(南方集团军群不包括战线收缩阶段的损失)。如果加上重复损失,德军的总损坏数还要更多一些。
但红军战车的不可恢复损失却是德军的4…5倍!综合相关资料,红军损坏坦克中60%左右为彻底损失;而德军彻底损失率只有约20%。这种巨大的差距说明:在1943年夏季,由于性能的差异,苏联受损坦克的生存率只有德国坦克的1/3。尤其是德军大量使用的重型坦克,几乎可以抵御苏军所有地面武器的打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人在库尔斯克取得的坦克战战术胜利,大部分都仰赖于重型战车的优越性能。而苏联坦克因为性能落后导致的巨大损失,也使斯大林深受刺激。为此,还在曼施坦因开始撤退的7月17日,他就接见了马雷舍夫,要求制造大功率的新坦克。
苏德坦克损失统计:
我们目前接触到苏联坦克损失数据,通常有三种:第一种仅统计彻底损失;第二种统计彻底损失和后送大修;第三种则将小修和中修也包括在内。修理战车一般属于可恢复损失,而在1辆战车多次损害的情况下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按照苏联官方数值,进攻战役中,彻底损失和大修、中小修的平均比率为5::3。因此第一种和第二种统计的数值比较接近,但也容易混淆。本书引用的苏军大战役和战争阶段中的战车损失(不包括小战斗和战役),大多来自《苏联在二十世纪的伤亡和战斗损失》一书,其基本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即统计彻底损失或者加入大修战车。
而涉及到一些具体部队,有时会列举包括中小修在内的损失。
德军一般公布的都是彻底损失。一些部队报告会列举某个具体时间点的在修战车数量。和苏联相比,德军彻底损失的战车比率较低。以1943年11月为例子,德军失去战斗力的战车有2591辆,其中彻底损失只有787辆。空战中常常出现飞行员在击中敌机后失去目标,就将其算作战果的事情,而实际上对方却得以带伤返航。坦克战斗中此类情况更常见。在苏联资料中,常常有一次战斗下来就击毁德军几十辆坦克的记载,从德军的可用战车数量统计来看,却也未必是吹牛。只是这些被算作战果的坦克,往往几个小时内就修复了。
另外,战车损失统计还会受到战场态势的影响。很多受损战车会被丢弃在失地。有些被炸毁,有些则被敌方缴获,但也有收复失地后重新夺回的情况。1943年夏季前,苏联人就在东线南部收复地区回收了大量坦克。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苏军丢失的阵地在短时间内收复,同时也收回了一些受损战车,其中也有可以修复的。这也是苏军一些野战报告和战后的总结数据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
但德军重型战车损失却也最为严重,彻底损失数为107…108辆。包括14…15辆“虎”式坦克,58辆“黑豹”坦克,35辆“菲迪南德”坦克歼击车,损失率达26%;而四号中型坦克彻底损失率只有16%,三号坦克和强击火炮仅有6%;除了3辆喷火坦克外,德军没有损失轻型坦克的记录(也可能是没有上报)。显然,中轻型战车因为得到重型战车的掩护,损失率较低。
在德军重型战车中,“虎”式坦克因为防护全面、火力强大、可靠性相对较高,而且往往由最好的坦克手操作,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损失率也较低。而没有车体机枪掩护的“菲迪南德”由于被投入阵地攻坚战,损失严重。但这种坦克歼击车对苏联坦克压倒性的火力装甲优势也得到了证实:“菲迪南德”显然更适应反坦克机动防御,而不是进攻。
曼施坦因攻势停止:“城堡”终结(6)
“黑豹”的表现比较有争议。尽管在第48装甲军全部595辆坦克强击火炮(含15辆“虎”)中,“黑豹”坦克仅占200辆(34%)。但该军截止到7月15日击毁或俘获的559辆苏联坦克中,被“黑豹”击毁的却有269辆(48%)!大批苏联坦克被“黑豹”在1500…2000米距离上击穿,1辆KV重型坦克甚至在3000米距离上被摧毁。而T…34只有在600米距离才能击穿“黑豹”的侧面。
但另一方面,和四周装甲都很雄厚的“虎”相比,“黑豹”的侧后还是显得相对薄弱,给冒死攻击的苏联坦克手提供了相当多的机会。而且作为一种新战车,“黑豹”可靠性也不高。截止7月12日,彻底损失的31辆“黑豹”中,被红军炮火击毁22辆,航空炸弹击毁1辆,地雷炸毁3辆,掉进反坦克壕沟1辆,因为机械故障丢失4辆。7月20日,彻底损失的58辆“黑豹”坦克中,56辆燃起大火,其中49辆完全烧毁,7辆车体比较完整,在7月19日被红军俘获;2辆由于发动机起火而报废。修理的“黑豹”坦克中,85辆可以在前线修理,16辆需要送回德国大修。
在损失原因方面,根据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报告,损坏坦克69%是被穿甲弹和炮弹摧毁,3%毁于地雷,11%由于机械原因或者履带被毁,13%陷入泥潭或者掉进了反坦克沟,2%其他原因;苏军则有超过70%的战车是被炮弹击毁,被飞机击毁的也占到了。
从上述数据看,苏联人通过布雷、构筑障碍物和沟壑、攻击德军坦克履带和发动机舱盖等办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坦克性能劣势造成的困境。另一方面,德军空军的反坦克能力明显要比苏联强。
6、总评
德国所谓“城堡”,或者苏联人所谓“库尔斯克防御战役”,投入了双方将近300万人的庞大兵力,超过8000辆坦克自行火炮,约5000架作战飞机;使用了包括雷达、电动和无线电遥控战车、飞机搭载反坦克炮,一直到“反坦克狗”和冷兵器在内的当时最先进和最原始的战争手段。最终造成了将近24万人员的伤亡。数千辆坦克自行火炮奇形怪状的残骸布满了库尔斯克草原。
从战术角度看,“城堡”也是双方理念的集大成。苏德两军都坚定地拥护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战役前,虽然红军拥有总的优势,但出于战略考虑,却将主动权交给德国人,给予对方在主攻地段集中优势兵力的可能。德军利用这优势,达成了强大的首次突击力量,以重中型坦克的集群冲击,以及大量水平轰炸机、高效能对地攻击机的密集空中打击,给对手造成了三倍于己的重大杀伤!这巨大的伤亡悬殊,也证实了德军精锐部队的质量优势和战车的先进。
而苏联人则依靠加大防御纵深,设置战略预备队的手段,逐次削弱了德军的局部优势。战斗中,红军步兵表现了惊人的顽强。他们依托凶猛的炮火、坚固的阵地、密集的雷场,最大限度的杀伤了德军战车和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德国人的推进。但苏军将领在使用预备队方面却有些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