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一“沉思”,恍然大悟:“嘿!厨子不错,是厨子的手艺高!是不是请来了哈达铺的大厨呀?”
炊事班班长走出来,说:“嘿,哪有什么哈达铺的大厨呀?掌勺的是咱们的胡连长!”。
新战士们很是惊讶:“没想到胡指导员平时不做声的,厨房手艺还挺高的啊!”
在抗美援朝时,胡炳云也经常下厨房,“胡军长是在国民党军中伙头军出身”的传闻一度盛传军中。胡炳云知道后笑着:“我参加过国民党军,但没做伙头军,只是个吹喇叭的小号手。”
。 想看书来
2。当号兵与“千里走单骑”的奇遇(1)
胡炳云虽然后来成为我军的一员著名战将,但他最初参军却不是红军,而是国民党军,由此,在他早期的革命经历中,有一个“千里走单骑”的感人故事。
(1)
1928年夏收时节,一支军队来到了邓家楼村。这支军队很奇怪,他们与以前过路的兵和土匪都不一样,住下后,既不抢东西,也不扰民,对老百姓也很和气,纪律也比较好。这天上午,胡炳云正独自在田里为雇主家收麦子,恰好几个士兵路过,他们见胡炳云一个人收割一大块麦田,累得满头大汗,结果,一起涌了上去,帮他割起了麦子,他们边割边与他攀谈起来。当得知胡炳云幼年丧父,11岁就开始给人家放牛、做活时后,很同情他,其中一人说:“你这样苦,还不如跟我们去当兵呢。”
胡炳云以前从没想过去当兵,经他们这一说,果真萌生了离家出走当兵吃粮的念头。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来到了新兵招募处,报名当兵。
此时,他虽已17岁,但由于生活贫困,经常吃不饱饭,加上整天干活,身体单薄,个头很小,看上去像个孩子。招兵处的人说:“你太小,等一两年长大后再来吧。”
“你们别看我个子小,我已经17岁了!”
“17岁也太矮呀,还没枪高呢!”
“没枪高你们也要收下我,我还要长的!”
他们听到这话,哈哈大笑,见胡炳云态度很坚决,又仔细问了问他的家庭情况,对他进行体检后,才把他收下。可是往连队分配时,他却又遇到了麻烦,哪个连队也不愿接收他,个个说:“这么矮,还没枪高,身体又瘦,行军打仗吃得了那苦?!”
他们怕收下胡炳云反而成了连队的包袱,个个都不收他。无论胡炳云扯着脖子怎么表白自己不怕吃苦,也无济于事。后来,还是团长被他这番表白感动了,看他虽个头小,但人老实,又较机灵,于是说:“好,你们都不要,就把他留在团部学吹号吧!”
就这样,胡炳云当上了吹喇叭的司号兵。
队伍开拔时,他才知道,这支队伍是国民革命军第7混成旅,代旅长叫邝继勋。原来,邝继勋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个旅多数人是贫苦农家的子弟,倾向革命,所以才有这么好的纪律,对老百姓也和气,胡炳云后来说:“吸引我到了军旅,说到底,还是共产党。”
(2)
刚到军营,胡炳云啥也不懂,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但是,他很要强,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非干好不可。他虽然对吹号一窍不通,但让他学吹号后,就暗下决心,不但要学会吹号,而且一定要学得比别人快,吹得比别人好。因此,他非常用功。
每天天蒙蒙亮,别人还没起床,他就悄悄爬起来,带上军号独自一人远远地跑到一个小山上练,直到把教员教的内容全部掌握为止。为此,他练得口干舌燥,吹得嘴唇干裂、出血,但仍不停止。教员说:“我教这么多的号兵,没见过他这样拼命练号的,这伢子聪明,又能吃苦,将来定会有出息!”
经过半年的勤学苦练,胡炳云学会了吹号,被分配到2团2连当司号员。
到了2连,他心想,刚当兵时,哪个连队也不要我,现在终于有了机会,一定要在连队好好干,不能让别人看轻自己。因此,每天早晨,他提前起床,练一会儿号后,又和战士们参加军事训练,主动向老兵请教,只要有机会,他就射击、投弹、拼刺刀等拼命练,并且平时连里有什么事,都抢着去干,整天忙个不停,于是,众人改变了原先看法,说:
2。当号兵与“千里走单骑”的奇遇(2)
“胡炳云干什么都不怕难、不怕苦,是个好兵。”
胡炳云说:“我从小就吃苦,这也是逼出来的。”
(3)
吃苦、上进的胡炳云引起了2连的地下党员罗南辉的注意,他经常接近胡炳云,一口一个“小胡小胡”的,常常给他讲一些革命道理。
不久,为了反抗蒋介石对大革命的屠杀,各地党组织纷纷策动、组织武装起义。由邝继勋指挥的第7混成旅,大部分官兵倾向革命,起义的条件已成熟。1929年6月29日,第7混成旅4000余名官兵,在代旅长邝继勋的一声呼喊下,在四川蓬溪牛角沟举行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的阵营,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邝继勋任总指挥,罗世文任党代表,正式加入了红军的行列。就这样,在2连当司号员的胡炳云也随队参加了起义,变成了“红脑壳”。
邝继勋一起义,在邓锡侯、田颂尧两位军阀的老窝后院烧起了一把大火,他们震惊之余,急调各路兵马,“围剿”第7混成旅。邝继勋率部英勇迎战,与他们激战达半年之久,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在梁平县城、猫儿寨一带遭到邓锡侯、田颂尧大军的前后夹击,第7混成旅一场激战打得天昏地暗,队伍全被打散了,邝继勋本人也只带着几十个人突围出去。胡炳云所在的2团也被打散了,他和一名姓陈的班长、战士小王3人一起在混战中突了围,但与部队失去了联络。
他们在当地四处寻找自己的队伍。可在梁山、大足一带转了10多天,毫无所获,最后转到了广安,这才听集市上的老百姓说,不少起义士兵打散后去了重庆,那边有人收拢散兵。听到这个消息后,3人格外高兴,说:“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我们一定要到重庆去看个究竟。”
3人日行夜宿,辗转到了重庆城,结果,胡炳云意外地碰到了罗南辉。
他就在重庆负责收拢第7混成旅被打散的官兵。当得知他们突围后一直在找部队时,高兴地说:
“邝旅长已到了鄂豫皖苏区,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了红4军,现在是红4军军长了。你们要当红军,就赶快到鄂豫皖去找邝军长。”
“好啊!我们就去鄂豫皖苏区!”胡炳云高兴地说。
“此去路途遥远,路上敌人盘查、搜捕,困难会不小啊!”罗南辉接着问,“不知你们有没有这个决心?”
三人当即表示:“困难再多,危险再大,我们也一定要当红军!”
“好!每人发两块钱路费,当是我的一点小意思!”罗南辉也很高兴。接着,又向他们介绍了去鄂豫皖苏区途中要注意的事项,接着,胡炳云三人就动身上路了。
他们离开重庆后,徒步往成都方向走,过陕南到鄂豫皖苏区去。由于每人仅有两块钱的路费,每日除了买点吃的充饥外,不敢乱花半分钱。但从重庆到成都,都些是弯弯山路,他们爬山越岭,每日行走100多里,可当他们到达成都时,路费早就用完了,而成都离鄂豫皖苏区还很遥远。饿着肚子捱上一两天行,时间一长哪里坚持得了?3人犯着愁,在大街上闲逛着,突然发现国民党29军正在大喊大叫地招兵,再一问,才知他们近日就要开到陕南去堵截红四方面军入川,怕兵力不足,所以在成都一带拉夫。突然,胡炳云拉着他们到一个街角落,说:“嘿,去陕南的路费有了!”
“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在成都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哪来的路费呀?”
2。当号兵与“千里走单骑”的奇遇(3)
胡炳云说:“现在29军不是正好也要去陕南吗?我们到29军中临时挂名当兵,先解决吃饭问题,一到陕南,不就有办法了?”
其他两人连声叫好。
拿定主意后,3人就到招兵处,报名当了兵。几天后,29军就离开了成都向陕南开进,他们跟在队伍里往前走。可是这伙“大军”磨磨蹭蹭,走了半个多月,才到巴中一带。3人又凑到一块商议,嘀咕了半天,胡炳云说:“这样跟着29军慢吞吞地走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红军啊?”
“再也不能跟着他们走了!”
“我们要走就快!”
结果,3人决定逃跑。
说干就干,第二天晚上,3个人趁夜幕逃了出来,又踏上了寻找红军的路途。
他们从通江向鄂豫皖苏区行进,就在他们准备进巴山找红军时,却不知红军到底在哪,只好向当地老百姓打听,一个老汉说:“对面山上就有红军!”
这半年来历经艰辛、矢志不渝,他们就是要找红军,现在他们就在对面山上!咋听这个消息,几个人简直快要“晕”过去了,激动万分,撒腿就向对面山上爬去。
上山后,果然有一支红军,原来是红四方面军12师的部队,师长叫何畏。他听说3人是从成都来找红军的,当即把他们找去,亲自谈话。问了几人的情况后,他说:
“你们找到红军吃了这么多苦,这下好了,你们几个就先在我这里干吧。”
何畏还说:“你们路比较熟,给我们带路,以后有了机会再送你们去红军司令部。”
原来他们要去四川开辟根据地,正好少了带路的。
于是,3人就留在师部,为红12师带路,向成都方向前进。他们带着红12师打退了川军29军的多次堵截,还歼灭了29军1000多人,胜利地到达了巴中地区。到巴中后,何师长派人把他们送到了通江。
到了通江,胡炳云几人以为马上就要“分配新任务”了,个个激动得像怀揣着只大兔子。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接待他们的,竟然是红四方面军保卫局的干部,没问几句,就把他们关进了牢房。
一年多来,他们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当红军,结果找到红军了反被关进了牢房,3人怎么也想不通。正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审讯开始了,整整一个上午,保卫局审讯科长丁武选和书记员寇其炎,把胡炳云从在家务农、当兵起义,直到寻找红军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审问了一遍。然后,商量了一下,说:“让他到司号员集训队当教员吧。”
原来保卫局刚成立了一个司号员集训队,正当缺少教员呢,当他们了解胡炳云的身世、经历,并知道他有吹号的特长后,便把他放了,安排了一个工作。可以后,胡炳云再也没有见到和他“一起找队伍的”那两位战士,也不知他们是死是活。
过了段时间,他才渐渐得知,保卫局之所以把他们关起来,就是因为他们是邝继勋的旧部,而邝继勋此时已被张国焘“肃反”秘密杀害了。此时部队缺司号员,急需培训一批补充到连队去。于是,他会吹号的特长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联系到自己两位同伴的命运,胡炳云后来说:“我是靠会吹号救了一条命呀。”
这是1932年12月的事情,胡炳云就这样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他到司号员集训班当教员,负责教10多个娃娃吹号,学生只有十三四岁,比他当年学号时年龄还小,但是,他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教号却还是十分的认真、负责。
2。当号兵与“千里走单骑”的奇遇(4)
(4)
7个月后,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