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却说:“革命样板戏,人人都有资格唱!”
聂将军在广西劳改三年中,整日挑水浇地,有时要挑上几十担水。他豁达大度,对挑水并无怨言,“解放”后,他对这种强迫劳动甚至有点欣幸,对人说:
“如果整天不活动,可能活不到今天。”
(4)
1972年2月,与聂凤智一起劳改的陈靖突然接到了受到周恩来总理保护的朱端绶老太太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林彪叛国,吴法宪已隔离。”陈靖立即把这一情况通报给聂凤智,两人商量了“对策”:一要沉住气,二要进行必要的斗争。
几天后,陈靖又收到一封信,还是朱老太太寄来的。她在信中说,吴法宪这个人太坏了,把许多老干部藏到中央也无法查到的地方,不让同亲属子女联系。她建议他们大胆向空军提出要求,要同家属子女团聚等。专案组对这封信恨之入骨,诬蔑这是“反革命势力在抬头”,是“唯恐天下不乱,别有用心”,最后,召开全体专案组成员参加的“查批会”。
专:“你敢担保朱端绶是好人吗?”
陈:“大好人!”
专:“她有丈夫吗?”
陈:“有。”
专:“叫什么名字?”
陈:“熊瑾玎。”
专:“熊瑾玎、朱端绶?他们是民主人士嘛?”
陈:“是两个20年代的共产党员。”
专案组的成员,多是不学无术的人,这时组长说:
“朱端绶和熊瑾玎到底是干什么的,老老实实地说清楚,不能含糊其辞,要谈实质!”
陈看了聂一眼,然后说道:“朱端绶是毛主席的同学,熊瑾玎是毛主席的老师。这是实质吧?”
一位少壮派的专案组员火了,大声并拍桌子说:“胡说!别拿虎皮充令箭!”
谁知这时,一直没说话的聂凤智站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你们怎么能把伟大领袖说成是老虎皮呢?”
陈靖紧接着说;“你们要对这句话负责!这是攻击毛主席!坚持林彪立场!”
聂和陈这两句话,击中了专案组的要害,他们立即像泄气的皮球瘪了,“查批会”也停开了。
这成为了空军对聂凤智和陈靖进行的最后一个批斗会。会后,他们分别向空军写信,要求知道各自家属子女的下落,并提出要同家属团聚。
5月23日,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派人来鹿寨接聂。24日晨,聂凤智离开了鹿寨县。
(5)
许司令将聂凤智解救出来,秘密回到南京,住在牯岭路北号。为避免再次惹起风波,许司令说:“你暂时不要出头露面。”
1973年,党中央决定为聂凤智落实政策。但他本人并不了解中央这一决定,当接到进京的通知后,不知是吉是凶,结果特地让老伴何鸣给烙了很多饼带上,准备坐监时充饥。
谁知到北京后,住到了京西宾馆。这时,聂凤智才知道组织上已为自己“落实了”政策,方才转忧为喜。
27。周恩来下令救人与聂凤智救人
聂凤智一生,3次大难不死。第一次是战争年月,8次负伤,死神都未敢光临;第二次是“文革”时期。林彪千方百计要整死他,他又以巨大的韧力战胜了死神,坚持到最后“解放”;第三次是1973年4 月2日他的胃大出血,人已休克,送医院抢救。周总理下令:聂凤智一定要救活,要人给人,要药给药,国外有的也要想办法搞到。医院每晚要向总理、叶帅报—次病情,结果,开了六刀,才活过来。
(1)
1973年3、4月间,空军召开四级会议,聂凤智在北京参加会议。
在会议期间,他突然肺气肿发作,胃部大出血,病情十分危险。他的病情,立即惊动了周总理和叶帅。总理指示:全力抢救,要什么,缺什么,给什么。叶帅指示:要想方设法,治好聂凤智的病。
他老伴何鸣得到通知,也带着小女儿梅梅从南京赶来了北京。
为了治好聂凤智的病,好几位全国闻名的外科专家被从外地紧急召集进京。负责主刀的是著名的专家曾宪九。聂凤智第一次手术后,隔了几天,又出血不止,并且原因不明。专家们研究,准备进行第二次手术。
这时,聂凤智全身的血已流尽了,全部输进新血。新输进的血还是不断地流,不断地输。他的身体虚亏到了何等危险的地步,他躺在手术台上,半昏迷竟达36小时之久,医生不敢动刀。一位刚从英国考察回来的外科专家,面对如此虚亏的病人,坚持不能手术。怎么办?首先要把血完全止住。
在有关各方的关怀支持下,四处奔波求方。幸好,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了正在研制的一种特效战伤止血药,它还没正式投入使用,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只好用上此药。奇迹出现了,血终于止住了。聂凤智在手术台上死里回生了。
他出院后,即回到了南京,和往常一样,谈笑风生,还风趣地说:
“马克思不让我去报到嘛!”
(2)
1977年,聂凤智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张文碧正好从北京水利部“支左”后调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又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此时,温州地区的造反派还在不断揪斗温州地委书记陈作霖等,张文碧责成温州军分区司令刘绍毅,要他以省军区司令员来温州视察召开重要会议的名义,将陈作霖等解救出来,并保护在军营内。聂凤智因公到温州,对张文碧对此事的处理也感到很满意。
粉碎“四人帮”后,张文碧一度处于困难的逆境。
原因是1975年他从北京到浙江省军区就职时,因王洪文同他谈过话。尽管他再三向省军区党委说明,王洪文只向他和政委简短的宣布了去浙江的任职命令,而且他到职后,早已向军区首长汇报了王洪文谈话的经过和内容。在“四人帮”垮台后,他还是被省军区一些人定为审查对象,列为专案。
聂司令和廖汉生政委对审查批判张文碧的问题,态度十分明朗。他对专案组的说:
“张文碧没有什么问题,任职命令是中央军委下的,王洪文只是宣布了一下,当时有多人在场。而且他早就向组织作了汇报,没有隐瞒。如果他是王洪文的人,为什么到浙江后,他还设法解救陈作霖等呢?”
当时正要召开五届人大会议,张文碧是人大代表,专案组有人认为他的问题未搞清,不宜去参加会议。聂凤智反对这样做,并说:“有什么问题要拿出材料来,没有材料,不能轻易下结论,还是应该让他去开会。”
张文碧后来说:“以后,我得知聂司令、廖政委对我的问题态度,内心非常感激,这是他们对我最大的信任和爱护。首长能为处在逆境中的千部说公道话,不伤害,不冤屈,不冷漠对待,坚持实事求是,模范地体现了我党我军干部政策的优良传统。”
28。许聂之情,胜过兄弟(1)
许世友是聂凤智戎马生涯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两人一起共同战斗长达几十年,有着深厚的、特殊的战斗情谊。
(1)
早在红军时期,聂凤智与许世友就在一个团战斗过,但并不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相识不相熟。延安时期,他们同在“抗大”学习,直接交往也不多。到了胶东抗战中,他们在硝烟纷飞的战场上结成了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
许世友是我军最有个性的战将,甚得毛泽东的信任和“宠爱”。但许世友的个性和脾气也是我军中出名的,而聂凤智在老司令前有“两敢”,一是开玩笑,过火了,许世友也不生气;一是敢提意见,甚至和他“吵架”。
聂凤智耍老司令的玩笑,纪录在案的有一则。那是在1945年接管青岛时聂凤智带人侦察青岛的鬼子没逃跑后的事情。在撤军的路上,聂凤智一个电话打到老司令那里。谁都怕这个爱喝酒又发脾气的许司令,聂凤智却没大没小地开起了玩笑,“耍”老司令。
“我是聂凤智。”
“你在哪里啊?”老司令在那边问。
“我……在青岛。”
“你怎么进去啦?”老司令那边冷冷的。
“首长不是叫我们去打青岛的吗?!”
“这么快就打进去啦?”老司令那边还是冷冷的。
“嗨!根本进不去。青岛四周到处是鬼子,我们差一点儿叫鬼子打着了,部队已撤回来啦。”
“打不了算了。”许司令就放下了电话。
聂凤智是许世友的爱将,他打了败仗,老司令就一顿骂,而打了胜仗,从来不表扬的。聂凤智没大没小的玩笑,老司令一句“打不了算了”,默认了爱将的“决策”,也巧妙地“晾”了他。
(2)
1945年秋,党中央为了发展和控制东北,从其他战略区抽调主力部队进军东北。聂凤智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要他随部队横渡渤海北上。不久,许世友突然把他召去,告诉他不要去东北了,继续留在山东战场。
明明中央军委有命令,为什么又变了呢?
聂凤智在回忆录《战场——将军的摇篮》中写道:“事隔很久,我在他们的一次谈笑之间,才真正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军委已经下达命令,让我带部队去东北。胶东军区首长给军委发了一个电报,说聂凤智患了急性肺结核,正处于‘开放期’,需要好好休息,暂时不能去东北,建议另换一位领导干部去。军委复电同意。这个‘调包计’,许、林首长(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心里最清楚不过了。他们那时故意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把我完全蒙在了鼓里。……其实,我那时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公然“欺骗”中央军委,这对许世友来说,还是头一回,也是唯一的一回。
他使用“调包计”,调换的是谁?几个当事人都没有说。但据有人查资料,据说留下的是聂凤智,去东北的是吴克华。
(3)
许世友是聂凤智的老司令,聂凤智是许世友得意的爱将。在众多老部下中,敢于当面顶撞许世友的,也只有一个聂凤智。换句话说,许世友只容忍以至于容许聂凤智顶撞。
许世友当9纵司令的时候,聂凤智和刘涌、孙端夫是纵队的3位师长。北河神庙一仗没打好,大家知道许司令克起人来开口“枪毙”,闭口“混蛋”,有些怕。但仗没打好,不去见他也不行。刘、孙两位师长就打电话约聂凤智一起去,他俩知道只有他敢在许司令面前大声说话。聂凤智倒也干脆:“仗没打好你不去行吗?”于是3人只好同去。
28。许聂之情,胜过兄弟(2)
许司令一见他们,一屁股扭过身子假装没看见,嘴里骂:
“打仗前说得头头是道,一打起来狗屁不如,常败将军!”
3位师长齐声“报告”,他也不理,继续自说自骂。3位师长就这么静静地听着,看老司令骂得差不多了,聂凤智开口了:
“老司令,你骂够了没有?我们在前面打仗,你坐在家里喝酒。你知道我们从昨天到现在连一口饭都没吃。我们来请罪,你不理,一进门就骂,我们好受吗?”
这个老司令却没想到,他愣了愣,回过头来问:
“啊?你们还没吃饭?”
聂凤智又堵了他一句:“打这么个窝囊仗,还有人给饭吃?”
许司令跳了起来:“警卫员,快搞鸡蛋炒饭!”
——战斗总结,就在蛋炒饭的气氛中完成了。
对于聂凤智在许世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