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猛将 >

第15部分

猛将-第15部分

小说: 猛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聂凤智说:“我的好同志,谁说在战斗中就可以不执行纪律?如果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大炮拖进来打一打,而让我们前线的战士少流血牺牲呢?记住,我们的纪律是保护每一个市民不受损失,保护每一幢大楼不受破坏,保护每一条大街和以前一样完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向上海人民说明我们这支军队的本质。好吧,马上通知各机关搬出大楼。”
  聂凤智走向周围的一条小弄堂,四下里看了一下,就在墙角坐下,继续抽他的烟。指挥所的其他人都听见了聂凤智和管理员的谈话,纷纷将行李搬出房子,来到露天外。唯独作战李参谋还在屋里忙着用电话查询各师的战斗情况。
  他听见有人走进来,脚步声在他身后止住,回头一看,是军长。
  “怎么,你没有接到管理员搬出去的命令吗?”聂凤智生气了。
  李参谋说:“首长,命令接到了,前面情况这么紧急,大街上指挥作战不合适,总要讲个保密,所以……”
  “没有什么‘所以’,搬!”
  下雨了,马路上到处湿漉漉的,李参谋和小邓来不及等电话员搬电话,就自己动手改线路,把电话接到街边架好。作战地图也只好摊在马路上,一张一张地拼接起来。阵阵小风吹来,掀起了地图。李参谋想了个办法,利用雨水打湿的地面的黏合力,将地图一张张使劲压在马路上,帮他一块儿干活的通信员有些牢骚:
  “上海那么多房子,就没有解放军住的。”
  聂凤智蹲在粘好的地图前,一支接着一支地抽香烟,看苏州河以北的地形,指示:“不管敌人是否执行投降条款,部队必须尽快渡过苏州河,进一步迫使敌人投降。”
  一切布置停当。聂凤智才在通信员为他撑开的行军床上和衣躺下,天空飘着毛毛雨。
  (5)
  在上海解放时,27军负责对宋庆龄淮海中路西端住宅进行警卫。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又的我党的老朋友,人们都习惯地尊称她为“国母”。
  部队接到警卫任务,立即从战场挑选了几名战士前为警卫,这些战士一听是警卫“国母”,丝毫不敢疏忽,在房子周围荷枪实弹地日夜巡逻,如临大敌。谁知这起了宋庆龄的不快。
  在布置任务时,上级指示战士们要严格审查进入住宅的人员,防止坏人混进去,层层下达,三传两传,传走了样,最后变成了一句命令:“只准出,不准进。”
  一天,宋庆龄外出有事,乘车回家,结果被战士们挡在门口。宋庆龄的随员下车作了解释,战士们说:“我们不认识她,先不能进去,我们要请示上级。”
  自己的家却不能进,宋庆龄一气之下,说:“司机,掉转车头,找陈毅去!”
  结果,她直接把车开到三野司令部,当面向陈毅告了一状。陈老总赶紧作解释,主动承担了责任,然后派专人把她护送回家。然后,立即打电话打到了27军指挥部:
  “聂凤智,你是怎么搞的?把人家挡在家门外,难道要让她住到我的司令部不成?!”
  最后,他责成聂凤智亲自去向宋庆龄“赔礼道歉”。
  聂凤智不敢怠慢,立即和兵团政委郭化若赶往宋庆龄的住宅,登门当面“作检讨”。谁知他们接连去了三次,都终没能见到“国母”,吃了闭门羹。
  郭化若说:“这个事真搞僵了。”
  两人没办法,只好又回到三野司令部找陈毅司令员,由于“没完成任务”,两人心“沉沉”的,垂头丧气,陈司令员一他们这样子,却爽朗地笑了起来,挥了挥手,说:
  “你们去了三次,‘三顾茅庐’,心意到了就可以了。哈哈,没有把你们挡在门外,就算给了你们很大的面子呀!”
  

18。两次办学
1949年进上海不久,聂凤智奉调离开27军,调任到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任教育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办学”。
  在历史上,他还有过一次“办学”的经历,那是在抗战之初,打仗出身的他却因为在抗大学习“表现好”,留校当起了教员。后来,党为了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派他去山东,结果,他率领抗大教导独立1团千里迢迢挺进敌后,来到了胶东。在胶东,他建立了抗大支校,自己当起了校长,专门为胶东敌后抗战培训干部。
  后来,许世友说:“聂凤智是打仗的料子,窝在那办教育,太可惜了。”于是,把他调往老虎13团任团长。没想到的是,他从当年的老虎团长“变成”了一个军长后,又一次被命运之神看上,第二次去“办教育”了。
  聂凤智离开27军去办教育时的27军送别情景,他的老部下江波有一则当时的日记记录,原文如下:
  “1949年7月10日。上海。聂军长要调往军大(据说是任教育长),我们军直开会欢送他。晚饭后,我正要去参加会,刚出大门,迎面碰上他了。我敬礼之后,叫上一声‘军长’他笑了。吐出他那个口头禅:‘格那个的!’伸出手和我热情地握了手,便匆匆进屋。我径到市西中学礼堂去开会。会上,大家都有些惜别之情。仲主任深情地说一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话。刘浩天政委历述了军长对本军创造建设的卓越贡献,号召向军长学习。军长在讲话中,亦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然而,这位将军是坚强的,他依然给我们做了指示:(1)归功于党。(2)加强学习。(3)加强团结。”
  9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聂凤智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教育长,校长、政委由陈毅兼任。9月1日,华东军区、三野前委发出《关于开办军事政治大学决定》,以随军渡江南下的原华东军大、三野军政干部学校和第8兵团直属队一部为基础,组成新的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就这样,聂凤智开始了他人生第二次办学的新历程。
  但是,他这次“办学”,没办多久就离开了。
  有趣的是,当年参加过送别军长的老部下江波,在几十年之后,20世纪80年代初,军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一次高级干部会时,又遇上了他。当时江波参加会务工作。有一天,在一楼大厅的楼梯上,迎面碰上了老司令员。这时聂凤智在南京军区工作,江波还像当年一样,敬一个礼,叫一声“司令员”,聂凤智笑了,说:
  “格那个的,你去南京玩么,那个火锅还在!”
  这个亲切的口头禅:“格那个的”,他依然没有改变。而那个火锅,就是一只紫铜火锅,外表上刻着极精致好看的花纹,是1948年9纵在淮海战役的碾庄战场上黄百韬的坐车里拣到的,江波当时是9纵政治部《胜利报社》的干事,他们一起在前线司令部就吃过一次它做的火锅。
  

19。体验战斗机的惊险一幕
1950年7月,中央军委命令,聂凤智为华东空军司令兼空军混成4旅旅长。
  聂凤智又回到了部队,作为第一任华东空军司令,他这次接手的却是个“新行当”。对他来讲,空军是一个高技术军种,陌生而又复杂。为了从外行变内行,他上任伊始,又是抓飞行基础技术训练,抓空、地安全保证,抓地勤人员技术、业务水平的提高,还抓指挥所建立和各种人员的学习,几手“抓”,几乎忙倒了。但是,飞机这玩意儿没实打实的技术,是谁也开不上天的。他不懂飞行技术,在工作中,尽管到处“抓”,却常常感到“抓”不准,“抓”不好,甚至好心还“抓错”,在领导和指挥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没有发言权。怎么办?他除了努力学习之外,决定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战斗机的空中生活,来点“第一手资料”。
  一天,他亲自找苏联顾问商量说:“我想请你带飞,作一次空中特技飞行,体验一下战斗机在空中的味道。”
  “你想体验空中的味道?”顾问吃了一惊,“从来没听说过像你这样高级将领升空去体验生活的。”
  “中国空军刚刚组建,有自己的特殊性,”聂凤智说,“我不亲身体验,怎么知道飞行是个啥滋味呢?说起话来,就没有发言权呀!”
  他说服了顾问,后来又经过不知多少次请示报告,一次周总理在上海,有人向他反映聂凤智要坐战斗教练机,升空体会一下飞行特技。周总理说:“聂凤智这种精神很好嘛!对空军建设和作战有好处,何不让他试一试呢?问题是搞好安全保障工作。”上级这才同意了聂凤智的要求,但提出科目要从简,要绝对保证安全。于是,在上海虹桥机场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一天,绿色信号弹划破天空,一架乌拉…9教练机,轰鸣着风驰电掣地迎着朝阳腾空而起。地面上100多双眼睛紧盯着远去的飞机,战斗机像一只小鸟一样在空中上下冲刺、左右翻腾。指挥塔台不断传出带飞顾问和聂司令的对话。
  问“行不行?”
  答:“上。”
  飞机倒转后做了两个横滚。带飞顾问又问:
  “行不行?”
  “行不行?”
  谁知未听到聂司令的回答。在塔台附近值班的一阵紧张,人们都屏住呼吸,仰望天空,静静地听着,但听不到空中声音传来。坐在塔台的苏联顾问忙接过话筒,命令飞机立即返航。飞机很快改平下降高度,进入着陆航线着陆。飞机滑到停机坪关车后,机务人员迅速爬上飞机,打开座舱一看,聂司令歪倒在里边,不省人事,机舱里吐得—塌糊涂,连黄胆都吐出来了。
  机务人员和医生,七手八脚把司令员抬出座舱,进行急救处理,直到晚上11时,他才醒过来。一醒来就说:“水,渴……”他要水喝,医务人员急忙送上水。喝完水,他又闭上眼睛。
  结果,直到第2天下午,他才勉强下床,然后说:
  “经过亲身休会,才知道当个飞行员真不容易。”
  以后,他在主持南空工作中,一直强调要为飞行和飞行员服务。聂凤智原本有轻度肺气肿,这一来他的病情加重了。原混成4旅11团大队长徐怀堂,在回忆聂司令时说:
  “在空军的初建时期,像聂司令员刚从陆军来的高级首长,亲自乘坐安全系数相对较低的高级教练机,能身临其境地飞到空中去,想亲口尝一尝‘梨子’的味道,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在那时可能是仅此一位。他的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
  自此,聂凤智在空军部队工作了25个年头。
  

20。打一仗,进一步(1)
聂凤智不是天生就会打仗的,也不是一打就胜的,仗仗都能赢,在征战生涯中,他也有过打平手仗、消耗仗,甚至败仗的时候,但是,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打一仗,进一步”。
  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将才的奥秘。
  (1)
  1943年春,胶东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整编,在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当校长的聂凤智被派到13团任团长。
  13团是支由胶东优秀子弟组成的队伍,经许世友、吴克华等名将的培育,成长为一支能打硬仗、不怕牺牲、英勇无敌的劲旅。要当这个团的团长,没有“两下子”可不是容易的。
  聂凤智到13团任团长,第一次就是在莱西县打投降派王子绍的土圈子,结果,却没有打下来。撤出战斗时,战士议论纷纷:
  “这样的团长,我们团有的是,何用他来?”
  “他是个教书匠,还不知道打过仗没有呢。”
  谁知这些话让聂凤智听到了,他立即把队伍集合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