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散花 >

第41部分

散花-第41部分

小说: 散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桩至关重要的事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普查名录》序)
   。 想看书来

《灵魂不能下跪》序
人最高贵的是灵魂。
  灵魂不仅为人所有,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它的灵魂。
  灵魂又是看不见的,因为它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思想、品格、信仰、则都在其中。它是独立的、个体的、尊严的、不可侵犯的。它是比肉体还要高贵的人之本。所以无论面对、无论为了什么,灵魂都不能自我违背而屈膝下跪。下跪是一种放弃,放弃的是自己至上的尊严。
  可是由于灵魂是看不见的,就容易被看得见的东西所遮蔽。尤其在物质化的市场大潮席卷而来时,花花绿绿的物欲迷乱了我们的心智,那个看不见的灵魂便被忽视,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尤其在令人垂涎欲滴的种种诱惑面前,灵魂思想、品格、则、尊严,好像都不那么高贵了,无论是个人的品格还是城市的尊严。
  不久前,南方某大城市新开发出来的仿英式的别墅区内,竟然竖立起一座胖胖的丘吉尔的í像。我知道,这不必大惊小怪,丘吉尔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它和那个城市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为他立像?古今中外放在纪念碑式的台座上的雕像可都是人们心中崇敬的英雄,认识这位洋老头呀。当然,我知道丘吉尔先生在这里只是充当开发商们的一个卖点、一个商业广告而已,但我却感到我们的膝盖真的变软了。为了钱无论把都可以请出来,弯腰屈膝拜一拜。哎,只要留意一下,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金钱导演的闹剧和悲剧灵魂的下跪吗?
  于是,一个以“精神捍卫”为目标的使命摆在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面前。这也是我所投身的文化保护工作的“背景”。
  依我之见,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不同是,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现实责任,心甘情愿地背负起时代的十字架;文化人却可以超然世外和把玩文化。
  尽管我说过,我是“行动至上”者。这行动却不是盲目的,它是一种对思想的实践。思想与思辨仍是一种前提。多年来,在与充满挑战的现实困境搏斗的同时,大量的文化思辨,对混沌现实的透析,对荒谬的世事的口诛笔伐,以及有的放矢的呼吁与有感而发的写作,是我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作家总是试图用思想影响生活,不管成功与否。
  此间,与我一起进行这场思想与文化上共同拼搏的伙伴向云驹先生,希望将我笔下这些伴随时代进程的思考汇集起来,以便获得更多的知己与“战友”,同时也可以梳理一下自己,更清醒地面对未来。并且他的努力,把我散见于各种书刊上的相关文章和一些重要会议上的讲话收罗起来,校勘谬误,分类编集,选精摘要,因有此书。并且以我一次演讲的题目作为本书的书名。这书名正是我为人为文的座右铭。在这里,我要感谢云驹对我的理解,特别是精神上的理解,还有他为此书付出的努力。并相信一个人的事情,一多半是由他人相助而成的。是为序
  (文化随笔论文集《灵魂不能下跪》自序)
  

为《爱犬的天堂》写的短序
依照一个特定的主题选编一本书的好处是,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就像这本书小动物们是这里每一篇作品的主人公。我便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物观了。
  当本丛书主编赵丽宏先生下“死命令”,叫我选编这本书时,我还以为自己写过不少动物题材的小说或散文呢。待检过自己的“作品库”,方才明白,无论篇目还是字数,都是寥寥无几。我还发现,我所写的这些小动物们麻雀呀、狗呀、马呀、马蜂呀,看似在写它们的命运,实际上影射与关照的还是人。这也许是当代中国作家面临的特殊的现实人的重重困境(无论是外部的困扰还是内心的困惑)都迫使你的目光无法离开人。
  然而,在这样的写作中,自然也会用心去体味每一个小动物的境遇。爱意也就生发出来,投射在这些小生命中。由此我明白人性不只对人,人性是对一切生命而言的。
  这便是我编选这本书时一个意外的收获。这里,我把它当做一种礼物送给亲爱的读者们。
  (小说散文集《爱犬的天堂》自序)
   。。


世上最伟大和震撼人心的吻是天空亲吻大地。你一定会说,天空怎么能亲吻大地?
  那次考察丝绸之路,车子穿行贺兰山时,我看到了一个惊人的景象。天空正低下身子,俯着脸,用它的嘴唇厚厚的柔软的云朝一座大山亲吻下来。这一瞬,我发现天空那布满云彩的脸温柔之极,脸上松垂的肉散布着一种倾慕之情。大地被感动了,它朝着天空撅起嘴唇高高翘起的峰顶,我感到大地的嘴唇在发抖。霎时,如烟一般的乌云把山顶弥漫,激情地滚,天之唇和地之唇深深地亲吻起来。而天地之吻竟是如此壮观、如此真切、如此辽阔,在这发狂而无声的纠缠中可以看见乌云被嶙峋的山石扯成一条一条,可以看见山巅的小树在疾风中猛烈地摇曳,所有树干都弯成一张张1。这才是真正的惊天动地的吻。
  随即,天空抬起脸来。云彩急速地飞升上去,向前奔驰。奇怪的是,黑黑的乌云一点也没有了,全都变得雪白,薄的如白纱,厚的闪着银绸般的光亮。再看,真令我惊讶,眼前这片被天空亲吻过的山野也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所有景物的颜色都变得分外的鲜艳,非常美丽。尤其是一束阳光穿过云层射下来,刚刚被雨云深深浸濡过的地方,湿漉漉发着光亮。山石带着红晕,草木碧绿如洗,各色的野花如同千千万万细碎的宝石,璀璨夺目,生气盈盈,它所有的生命力都被焕发出来了。
  这天地之吻竟有如此的力量。吻,能够创造如此的奇观吗?如果是,那么就要珍惜每一个吻,因为一个真正的心灵之吻,会改变自己和别人的一切。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月下
我常常把两本书放在床头。一是沈复的《浮生六记》,一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睡觉前拿书在手,随便开一页,在床前台灯柔和的光辉里读上一段两段,甚至几句,白日里落在心头的种种尘埃便被一扫而空。脑袋里全是被书中充满灵气的文字唤起的面。在俄罗斯,我曾驱车在屠格涅夫的庄园斯巴斯科依周围的野上放开速度奔跑。那里正是《猎人笔记》细致地描写过的大自然,无论是清晨寒气袭人的林,还是月光下的哀伤的草我常常在这样的如诗如的感受中入睡。这感觉真是其美无比。
  一天,沈复的两句话叫我神魂荡漾。这两句是“风生竹院,月上蕉窗”。我由此想出一幅对联:“风生竹院声似雨,月上蕉窗影如云。”于是入睡后,整整一夜的梦境全是闪闪发亮的月光。醒来后一提笔,笔上也有这种月光,于是这幅就诞生了。
   。 想看书来

唱秋
又是秋天,又感受到秋天。秋之丰满、富足、斑驳与和谐,这些都是秋之美。在过了整个夏天拼命的膨胀和竞争之后,终于进入了生命的另一阶段,另一境界松弛、自足、随意、平静。不再争奇斗艳,不再寸土必争,不再鼓噪和张扬。回过头去看看,夏日里那些苦斗最终不过是一场徒劳的闹剧罢了!为此,这里没有任何紧绷绷之处,哪怕是一根线条,全然一片舒展、平和、自如、潇洒。我过不少急流险滩,此刻该为秋天好好唱一唱了。
  

春风又吹绿枝条
风本无形,形之于物。同时风又依靠物形而表现自己一时的性情。最容易被风拿来自我表现的事物有两种:一是水,一是柳。
  风微波细,风紧浪急;风和水无痕,风涛拍天。
  风轻柳柔,风劲柳斜;风停柳丝垂,风狂柳似疯。
  但是,水的线条是家提炼出来的,柳的线条却是柳枝的本身。故此,中国人柳,实际上是风。用长长的柳条表达风的形与神,同时也表现线条自身的美与笔的功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思绪如烟
谢赫《六法》中为首一条便是“气韵生动”。何谓气韵,古来说法不一。有神气、生气、气力、情韵等等,莫衷一是。
  北宋郭若虚在《图见闻志》中说,气韵生动是家“生而知之”,甚至是不可学的。有人认为这故弄玄虚,唯心主义。
  以我之见,郭若虚的话有道理。气韵就是一种生命感,也就是中的一切都要有生命感。惟有生命,才能真正的生动。
  进而言之,人们常说面要有“空间感”。我以为,空间感不难表现,在技术上就可以解决,在透视上也可以解决;但“空气感”很难出来,它更重要。面要有一种空气的感觉,空气是空间的生命。这空气感不就是一种生命感吗?
  空气感是可以学的吗?有技法可以解决的吗?不是。但很多由于没有空气感,而缺乏生命的真实感。
  生之于心,“唯心”自有道理。
  

雨之光
我不止一次被山雨中出现的一种光迷住。在雨中山谷,它混在云里雾中,幽幽闪光,轻轻飘动,很美,很静,也很神秘。这光是哪里来的?没有阳光的照耀,云彩不会发光。这是飘动着的亮晶晶的雨造成的幻象吗?我说不明白。
  艺术不是科学,从来不解释生活,只描述生活及其感受。前这棵浓墨的小树是这幅的“眼”。我用它对比雨之光的明洁,同时喻示雨光的流动感。如果没有这棵树,这幅全无神气。有人问我,这棵树是你观察得来的吗?我笑道,我从来不只用眼睛观察世界,而用心感受世界。我的没有一幅是用眼睛得来的,全都生之于心。
  

林之光
意境,如果作为概念,会有诸多的解释;如果从创作感受来说意境是作时的心境。
  我已不知道这幅缘何而作,可能是一种希望或期盼将要实现;抑或是一种美好的事情不期而至,心里骤然充满光亮。这光亮不是死死的一道强光,而是霞光万道,不停地变动,好像投入树林的阳光,穿过树枝树叶,化成无数光束,动态地充满了林所有的空间。这景象十分迷人,正如我当时的心境!
  我是在那一刻,心中浮出这个面的。对于绘本身,我似乎要描述一种意境;但对于我本人,则是要呈现这种心境。所以我说过,文人首先是满足自己的。
  我还过一幅《初照》,一道夺目的晨光射入林间。那是我在每天清晨中感受到的一种心境。清晨,我们因为一夜酣睡而精饱力足。在面对有大把大把时间的新的一天到来之时,我们满怀工作的欲望。时间是另一种空间,它靠我们把它填满。我们能做多少事情,这空间就会有多大。于是,清晨之光如同瀑布一样亮闪闪地倾泻下来。林间一切色彩鲜艳百倍,万物清晰入目。这显然是另一种意境,也是我另一种心境另一幅作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初照
展子虔《游春图》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远山上那些树丛,一撮一撮,散落在山坡上。有人说,这一撮撮树后来就演变为“苔点”了。中国家用苔点来表现山野这些纷乱而杂生的树丛,以及草木与乱石。既概括、生动,又具形式美。苔点是中国的一种创造,既是语言上的独创、也是形式感上的独创。
  苔点可以使面繁简有致,远近分明,打破单调,富于节奏。这种苔点点,加上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