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传奇一生:太空独舞-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是他们通过了试听。太让人兴奋了。孩子们在莫汤唱片老板贝里戈迪(Berry Gordy)的家里闹了个底朝天,这哥们好像比小家伙们还兴奋:“你们的第一张唱片将名列榜首,你们的第二张唱片将名列榜首,你们的第三张唱片还将名列榜首连续三个第一。你们会打破唱片销售量的纪录,就像黛安娜罗丝和‘至高无上者’演唱小组一样。”听上去好像痴人说梦,但居然给他说中了,事后“杰克逊五兄弟”乐队果真拿了个三连冠:1969年11月份,《我要你回来》(I Want You Back)六周内售出两百万张,销售榜冠军;1970年3月,《ABC》三周内卖出两百万张;1970年6月,《你保留的爱》(The Love You Save)再获销量冠军。贝里没有夸大其辞。
2。塑造辉煌的冠军
我们来说说这个大名鼎鼎的莫汤唱片。此公司1959年由贝里戈迪创办于底特律,他以前是一位职业拳击手和唱片店老板,平时也写歌。但是给乐坛上的那些老油子写歌赚不到钱,还老被他们欺侮。这位仁兄一气之下,跑到底特律开了这么一家专门做黑人音乐的公司。这在当时的美国,真是个异数,因为要想在纽约之外的城市成功地做好音乐,无异于天方夜谭,反正有史以来就没人干成过。但是他下定决心干一票。
不过在当时,最好的黑人音乐的确在底特律,这个天然的优越条件加上贝里戈迪超常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成功就太奇怪了。他旗下那些杰出艺人如斯莫基罗宾逊(Smokey Robinson)黛安娜罗丝诱惑乐队(The Temptations)和史蒂维旺德(Stevie Wonder)等人,都是他从街边发掘出来的。他还有强大的管理能力。每一个环节,包括经济事务演艺事务甚至演员的待人接物,他都有一套套的机制。他有着勃勃雄心,现在来了“杰克逊五兄弟”这么一块大璞玉,他决心好好打磨打磨。他给他们设计了一个很“波普”的造型,就是那种灌木林般的大爆头华丽的衣着浑身饰物叮当响的嬉皮形象。这应和了当时年轻人的时兴潮流,也有别于以前“诱惑”乐队的夜礼服正统妆扮。
进入了大公司,下一步就是要推出重要唱片。《我要你回来》《ABC》《你保留的爱》和《我将在那里》(I’ll Be There)是“杰克逊五兄弟”乐队的头四张唱片,都是当时著名的制作人弗雷迪佩伦(Freddie Perren)的杰作。在流行音乐史上,《我要你回来》是一张值得关注的唱片,也是相当美妙的一张唱片。它有着强烈的节奏以及不断重复的优美旋律,乐器是黑人音乐常见的粗重低音贝司,迈克尔杰克逊圆润而有特色的童音加上鼓钢琴和吉他等,构成了大卖的条件。这首主题歌的产生还有一段小故事:弗雷迪佩伦在芝加哥夜总会时就认识杰克逊兄弟,看了他们的表演之后,他就非常看好他们。《我要你回来》原名《我渴望自由》(I Want to Be Free),本来是要写给“至高无上”三重唱小组的(戴安娜罗丝是乐队成员之一),但老板决定把这首歌让给刚签的“杰克逊五兄弟”,机遇巧妙地让弗雷迪佩伦和杰克逊们发生了联系。
做这张唱片给小迈克尔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莫汤唱片做事的严谨态度。贝里戈迪非常讲求完美,注重细节,这深深影响了迈克尔。在他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秉承着这种精益求精的完美精神,贝里的工作态度对小迈克尔来说,可谓终生受用无穷。要做就做到最好,每个细节都必须无可挑剔,从这点上说,贝里戈迪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授业恩师。
弗雷迪佩伦在贝里戈迪的协助下,把“杰克逊五兄弟”乐队的事业推上了新的高峰,使他们成为1970年代重要的流行乐队。他们成了1960年代激烈的政治冲突大背景下的一缕清风,代表了美国中西部家庭的传统美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旋律生活范本。孩子们有着健康活泼可爱乖巧的形象,可谓人见人爱。所以,不久后他们就现身亮相于著名主持人埃德沙利文的CBS星期六晚间联合演出节目,这是全美知名的系列电视节目,许多那个时代走红的歌星都上过他的节目,比如“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以及“披头士”乐队等。在“杰克逊五兄弟”首次亮相的节目中,十二岁的小迈克尔身穿鲜艳炫目的背心和喇叭裤,手持麦克风,一舞倾国,从此“杰克逊五兄弟”扬名全美,跻身一流乐队行列。
3。 顶尖小红人
《我将在那里》的出版再次引起轰动后,杰克逊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潮。他们那种“高级泡泡糖音乐”式轻松愉快的风格很快杀遍全国,几无对手。当时有好多跟风乐队模仿他们的风格,有些甚至也蛮受欢迎的,当然,最终还是没能持久,笑到最后的仍然是“杰克逊五兄弟”本身。
虽然莫汤唱片在制作音乐时有自己的一套严密法则,但也不是雷打不动。在开始的时候,杰克逊兄弟很顺从地服从他们的旨意。制作人员的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这个迈克尔也没有否定过。但终有一天,他觉得需要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录制一首新歌的时候,迈克尔第一次和制作人员发生了冲突,老板来做调解,同意他们可以做一些自由发挥。迈克尔在后来的歌唱中加入了很多新花样,比如在间奏的时候插入一些即兴歌词,像绕口令啦,或是尖叫声之类的,果然生动了许多。如此多种尝试,在后来的作品中层出不穷。他充满活力的演绎扭转了莫汤唱片的古板传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风格。
“杰克逊五兄弟”大红了,他们不光是电视台的常客,也是平媒的宠儿。铺天盖地的美誉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全国巡演,每到一地,观众势如潮涌。这次远征始于1970年秋,“杰克逊五兄弟”在麦迪逊广场公园和洛杉矶广场做了好多场演出。到1971年《永远别说再见》(Never Can Say Goodbye)蜚声歌坛时,他们一共到过45个城市演出,后来又跑了50多个城市。主营排行榜的《公告牌》杂志(Billboard)以及格莱美奖组委会也给他们颁发了奖项,以鼓励他们对乐坛的贡献。最令他们感到光荣的是荣归故里时,故乡加里市市长赠予他们城市钥匙,被乡亲们万般拥戴的感觉太美妙了。
他们并没有在加里待多久,莫汤公司总部搬迁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孩子们跟着公司来到加州,就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国度。南加州有着童话般的风情,相比他们的印第安纳州老家,这里好像一个梦幻天堂迪斯尼世界落日大道大片海滩。这里的旖旎风光令他们流连忘返。陆续有公司的其他大明星搬迁到加州,小迈克尔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同斯莫基罗宾逊握手的情景,感觉好像被国王接见。有机会与一个曾经影响过自己人生的人认识,总是让人激动万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能及时碰到这些重要的启蒙老师,真是太幸运了。
杰克逊们人生的贵人并不止贝里戈迪或者斯莫基罗宾逊,还有黛安娜罗丝,这位当时已经大红大紫的黑人女明星,是莫汤唱片的台柱。贝里安排她教孩子们莫汤的规章制度,以及帮他们在艺能界做引荐。他们在莫汤的第一张唱片就叫作《黛安娜罗丝引荐杰克逊五兄弟乐队》,名字长是长了点,但胜在一目了然。他们搬到洛杉矶时,经常住在一起,不排练的时候,戴安娜就带他们去画画,或者逛博物馆。这太让迈克尔感到惊喜了,要知道,像黛安娜罗丝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大明星,肯花时间陪小孩子学画画逛博物馆,这是多么不简单的事情,连迈克尔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以前的生活就是排练排练排练。她就像是他另外一位母亲,甚至比真正的母亲更慈爱。正因为她无私的关爱,迈克尔杰克逊把黛安娜罗丝视为一生的挚友,甚至在遗嘱里把她列为自己孩子的替补监护人。
因为演艺生活的需要,他们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唱片公司给他们请了一位叫苏珊娜德帕赛的经纪人照管他们。孩子们有时住到她那儿,一起吃饭打闹。一群好动的人构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
更新时间:2002…1…1 0:00:00字数:2161
三 小荷才露尖尖角
1。 青春期的那些事
童年总是最美好的时光,虽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像其他小孩一样尽情享受,但杰克逊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享受到了一段相当融洽和睦的时光。他们所受的教育有着浓重的中西部家庭价值观:彼此忠心耿耿,休戚与共。虽然他们都是很乖巧的孩子,但有时也会很调皮。他们在酒店里摔跤,打枕头仗,展开剃须膏大战,把装满水的气球或是纸袋从阳台上扔下去,要是不小心走进他们的房间,很有可能被他们架在门上的吊桶水浇个透心凉。如此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其实全世界的小孩都有过这样调皮的时候,胡闹只是他们为了驱走漫长旅途带来的厌倦和寂寞。总不能把自己变成旅馆的囚徒吧。
在“杰克逊五兄弟”走红后,永远都有八卦小报津津乐道他们家的负面新闻。在八卦媒体的眼里,明星丑闻是永恒的卖点。说实话,没有多少人能像他们兄弟姐妹一样一直亲密。迈克尔杰克逊曾说过,他和兄弟之间的感情是无价的,花多少钱都买不来。在“杰克逊五兄弟”时期,他们就像《白雪公主》里的小矮人,相亲相爱,与众不同,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正好互补,他们互相照顾,彼此帮助,有人惹祸,就会有人事后弥补;有人不爽,就会有人宽慰。总之,是非常让人羡慕的手足之情。
当然,是人都会存在矛盾,但总编造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来影射别人,那就太过分了。说到杰克逊的兄弟关系,兄弟们长大后的确关系有一些疏远,但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都结婚成家了,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可能要求大家永远像小时候一样寸步不离。
这些并不是真正让迈克尔杰克逊烦心的事情。那时他正步入青春敏感期。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对他有很大影响。也许他担心的事情在旁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对他来说就是很要命的。比如身高,比如粉刺,比如名人身份。他在长身体,变得与人们印象中的可爱的小迈克尔不一样了。粉刺令他郁郁寡欢,见到人时很窘迫,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因此而自闭。可是这些事情对于其他人并不算什么,好多人都长粉刺,比如迈克尔的哥哥马龙就长,他就毫不在乎。只能说迈克尔从小就是一个敏感的在乎细节的人。大家看他成年以后的表现就知道了,这是性格问题,所谓三岁定终生。
比粉刺更要命的是他的名人身份。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他最大的敌人。他后来还写过一曲名作叫《镜中人》(Man In The Mirror)。早在当年他们在纽约赢了业余唱作大奖赛时,他就感受到了出名带来的恐怖。常有学校里的小粉丝满脸红扑扑地围观他,甚至跟到他们家里来。到了他们名满天下,那更是没有了自我空间。假设他们去逛一趟街,那简直是一场劫难:歌迷们会把那个地方砸个稀巴烂,好像有一千只手在同时抓扯他们,令人窒息,好像要被她们撕成碎片。那些前呼后拥手脚并用的女孩子会忘记自己还有长指甲迈克尔他们只不过想去买几件衣服而已啊。直到成年,迈克尔身上还留着很多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