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老子博客 >

第3部分

老子博客-第3部分

小说: 老子博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景王的抱怨,我便说出自己的感受:“其实在我看来,这些菜和宫中的山珍海味并无二致。”景王惊诧,说李老您是不是味觉出问题了?
  我笑道:“其实这还是昨天说的饮食问题。昨天您说要专门从吴国请来专诸给我做鱼,我拒绝了。这不是我在客套,因为对我来说,粗茶淡饭也好,山珍海味也罢,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是一样的,真正蕴涵在饮食中的‘道’的精髓其实就在这里了。帝王和肉食者有条件吃肉,当然也未尝不可;刚才我听您说叫宫中的厨师每天也给您粗茶淡饭,其实大可不必。这些不过都是形式而已,而真正的核心,是要达到对味的一种‘无’。”
  “味的‘无’?”
  “对,味的‘无’。就是说粗茶淡饭和山珍海味,其实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填饱肚子。作为圣贤,如果能够透过各种表面上的‘味’来认识到它们的本质,也就能领悟到饮食中的大智慧了。”
  “也就是说,在李老眼里,其实各种食物已经没有色香味上的区别了?”
  “正是。老朽认为,作为布衣素食者,要能够从平常的粗茶淡饭中品出味道来,感受到一种淡泊和宁静,不必有什么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者为了能够‘食肉’而不择手段去争取甚至抢夺;而作为帝王和肉食者,也不必贪恋山珍海味的色香味,因此乱了心志,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普通的食物,和粗茶淡饭并无区别。其实,人本来就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肉食还是素食也不是区分人的标准。而现在天下之乱,也多是因为人们不能领悟这其中的道理,素食者要争取成为肉食者,肉食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互相攀比,都不安于现状,也就造成了各种侵略和强权。要知道,作为君主不去作为,便不会失败;不去把持,便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安逸,有的危殆。因此,君主应当摒弃那种极端的、奢侈的、不适用的措施法度。”
  景王听我说完,很久没说话,后来吃饭的气氛有些尴尬,我们只是说了一些不重要的闲话。回去的路上,景王忽然长叹一声,说:“今天我总算真正理解了李老的‘民无为而治’啊,看来变法势在必行了。”
  景王虽然这样说,但我的心中却有些忐忑,从他的语气中,我隐约感到的是,变法可能会有一些阻力。
  点击(456) |  评论(8)
  陆游①: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晚辈多少年胃疾,幸亏了张文潜神医的粥疗之法啊。现在再回头来看老聃妙文,实在心有戚戚焉。
  苏东坡②:甘脆肥浓,腐肠之药,而蔬食过于八珍。我以为,其实李老说的恐怕不只是一个吃什么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心态的问题。
  黄元吉:圣人治理天下,与其刻意作为,还不如顺其自然。教化百姓,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打扰他们。尧舜时代,不是因为教化得当,而是因为他们对百姓无所求,所以百姓心静。他们没有过分的追求,百姓自然不会有争斗之心;他们没有无边的欲望,百姓自然祥和安定。
  

圣人无为 人无为 市井的味道(2)
(圣人之治天下也,与其有为,不如无为,尤不知有为而无为。其化民成俗也,与其能感,不如能化,尤不如相安于无事之为得。是以尧舜恭己垂裳,而四方悉昭风动,此如何之化理哉?不过上无心而民自静,上无好而民自正,上无欲而民自定耳。)
  布衣甲:搞不懂你们当官的,俺们乡下人没得吃的时候你们温饱解决了,俺们吃蔬菜的时候你们吃肉,俺们好不容易偶尔能吃一两顿肉了,你们却改吃蔬菜了。
  还有二楼的陆游,您老的诗也写得太玄了一点吧,不就是喝碗稀饭嘛,还“致神仙”,那咱乡下人现在天天都在做神仙了。
  枚乘③:楼上的莫急,其实李老说的没错。前不久我听说一个叫吴客的名医去给楚国的太子看病,最后诊断的结论就是说那个太子整天鸡鸭鱼肉吃太多了。其实你可以想想,从古至今真正长寿的,都不是那些整天鸡鸭鱼肉的人,相反都是些住在深山乡下的老人。
  包打听:善哉善哉,到目前为止,中国古代生卒年月可考的帝王,平均年龄只有39岁。李老这篇博客可以作为老年大学养生课的讲义。
  夏桀: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寡人宫中有肉山脯林酒池,闲着没事我就把朝中的官员们集合起来,一阵鼓响,三千人一起畅饮,多开心!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晚小生江上舟中摆酒,欢迎大家来做客!
  ①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②苏东坡,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西汉辞赋家。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以道佐人主(1)
  以道佐人主 孔丘讲义的隐患
  丁丑年十二月 天气  今日心情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三十章》)
  因为一本授课讲义,昨天一宿都没睡踏实,早晨起来还是在惦记着讲义的事情。讲义是孔丘托人从鲁国带来的。孔丘这个年轻人,以前与我曾有过几面之缘,是个很谦虚的人,只是过于热衷政治。这几年他全国各地跑,到处授徒讲课。这本讲义是他最近自己编写的,叫做《礼记》。随讲义一同捎来的,还有一封孔丘写给我的信,不过都是一些客套话而已。我猜想,这大约是孔丘非常得意的一本讲义,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论证逻辑也很缜密,还有不少以前他教学中遇到的实例,可以说深入浅出。但我失眠的理由在于这本书所要教授给学生们的思想。依我看来,如果孔丘现在在鲁国教书讲授的都是这些内容,那么这就是导致天下大乱最直接的根源。
  举例来说吧,其中有一篇叫《大学》,洋洋洒洒几千个字,说的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说是要想做个伟大的圣人,就要从小事开始,先是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然后搞好家庭关系,建设和谐家庭,家庭和睦了再去治理国家,把一个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了,再去统一天下。其中孔丘花了很大笔墨写到了所谓的“平天下”,显然,在孔子眼里“
  平天下”才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而在我看来,这寥寥几千字,等于给野心家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要是所有人都认同孔丘的道理,正心、修身、齐家还好,等到治国时岂不是要打起来——如果每个人都有治国的才能,最终国家交给谁来治理才合适?治国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平天下了。想当今天下大势,不仅是春秋五霸,就连那些仅仅统治着不到几万人的小国家的国君,也一心想趁着周室衰微大乱捞一把,以为自己说不定也能搞个万户侯当当,运气再好点说不定也能一统天下,成为一代帝王。
  大家都抱着这种想法,这仗打起来当然就没完了,谁也不肯轻易放弃,都想为天下太平建功立业,可事实上恰恰就是这些人的野心才导致了现在这样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孔丘竟拿这些歪理来教学生,我真不敢想象,从他那里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是什么样的野心家。这些野心家一旦跑到各地,辅佐了各地的诸侯,天下恐怕就永无宁日了。
  更可悲的是,孔丘这些错误言论现在好像很流行。以前我曾经说,天下要“无为而治”。也就是说,教化普通老百姓时,其实只要让他们知道怎么生活就足够了,不要整天激励他们去建功立业。人都是有野心的,一个种地的农民,就教他怎么种好地、多收谷子就好了,非要教他怎么治理村子,等当了村长他又想当县令,当了县令又想要做宰相,这么下去何时是个头?
  也有人指责我,说我是要用愚民政策治国,其实不然。什么叫愚民?愚民是糊弄老百姓的意思。我这不是在提倡糊弄他们,我的意思是,人走人道,蛇走蛇道,本来就不一样。那些有理想、有能力要成为将相王侯的人,自然会自己学习。而对一般人来说,整天怂恿他去不切实际地幻想,就是教唆。当然,要明白我这些想法,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万物平等。这个我前面也说过,首先要摆正心态。将相王侯也罢,普通老百姓也好,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一些。
  再说到现如今天下战火纷飞,各国争霸,实在令人痛心。我认为,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需要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因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自夸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自以为是,达到目的是因为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很快消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以道佐人主(2)
点击(567) |  评论(5)
  孔丘:其实我不是在教人学坏,您老是不是把丘的意思看反了。
  憨山大师:皇帝假如能知道这种道理,并以此治理国家,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了。不刻意而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曰,为无为,则无不治。)
  游客:按照一楼的意思,这篇《礼记》是要给君主或权贵们看的了。这不是在教屠龙术嘛!明显是狡辩。
  庄周:孔子与李老讲的话字面相同,恐怕本质却不相同啊。李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尚贤 谈谈鬻子的书(1)
丁丑年十二月 天气  今日心情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
  这几天在家写律文,没来朝中办事。上午到图书馆例行整理,看到一本鬻子的著作。翻了翻,挺有意思,但是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我却不大赞同。
  鬻子也算是本朝的开国老臣了。说来也挺有趣,周朝总是喜欢用一些老人来持政。当年姜子牙八十多岁登台拜帅就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