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1860:圆明园大劫难 >

第12部分

1860:圆明园大劫难-第12部分

小说: 1860:圆明园大劫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亡,十七人受伤;而英军两人死亡,二十九人负伤。因而,英法联军只有五十来人丧失战斗力。正如埃里松比喻的,“这场战役给人以做梦的感觉。我们光打死别人,自己却不中弹,几乎不被打中”。
  对这种奇怪的差异以及联军损失之少,该作何解释?损失何其小,使人难以理解战斗的激烈性。
  对这一问题,巴赞库的回答是:“尽管中国人抗击顽强,我方损失很少,只能从他们武库兵械居于劣势来解释。其实,可以这样说,我们士兵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保护着;这只无形的手,把敌人发来数量无可比拟的子弹和炮弹统统排开……”。
  而中方损兵折将之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要是不看到并研究他们笨拙地使用那些原始武器。他们的大炮没有一个射程达得到。中方的炮口径虽粗大,但发射的炮弹打到树顶便消失”。
  吴士礼也认为,中国人数百年几乎使用同样的武器,可西方民族则不断改进完善他们的武器,无论防御性或进攻性的均在内。中国闭关锁国,对外来影响,尤其是军备方面的进步,筑起难以进入的壁垒。中国遭受的屈辱与衰落,来自其极端盲目排外的思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 八里桥战役(5)
其次,巴赞库还指出,中方军备劣势,加上作战不灵活,发射又
  笨拙,在不断移动的战场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人也许未很好地研究战争,因此不知如何打法”。不过,他认为,中国士兵,特别是蒙古士兵,表现勇猛,无可非议。
  关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出奇低劣,无多大杀伤力。阿尔芒医
  生是首次见识,感到最先发明火药的中国不该如此!中国人仅有“些
  鸟枪,火枪、抬枪、短枪、石炮和大小口径不一的炮,有的属自造,
  有的是从别国缴获或购置的”。他惊讶中国人“仍那么幼稚地使用弓
  箭作战。弓箭怎么能抵挡卡宾枪及刺刀,五百米内射不到人家那里,人家却一下就能刺穿他们的胸膛。中国兵没有刺刀,有长矛、梭镖、戟和各种大刀、短刀、长刀或双手拔刀等。忘记说了,除了弓箭及箭袋,他们还有一种盾牌,柳条或竹子编制的,像一顶中式大圆帽。两个把手一根横档,拿在左手臂上使用”。他不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自然,清军骑士,只是肩挎弓箭,左手持盾牌,右手举刀扬鞭,怎么竟敢朝枪炮全副武装的欧洲军队冲锋呢?岂能不惨遭溃败?”
  看来,那部公元前五六世纪早已写成的名篇《孙子兵法》,大概
  未曾落到僧王手里!
  相反,在英法联军方面,优势之中主要有团结一致,纪律严明,
  指挥高超。同时,武器装备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法军四个来复线炮队,
  英军阿姆斯特朗重炮队,引信兵发射的炮弹,以及连发枪等;尤其
  炮弹,因校准发射,打进对方马步群中遍地开花。
  再说,对于联军两个人质,这一天可谓死期降临。来自传教士团
  毛遂自荐充当远征军译员的年轻神甫杜吕克,和英军皇家炮兵上尉布拉巴宗,死在八里桥战败者将军成保的祭坛上。此将率领禁旅八旗,头戴红顶子帽,身穿黄马褂,策马扬鞭,在火线上指挥作战。显然为联军众矢之的!他头部致命中弹,断气前下令立即处决两个人质。可直到后来才得知,两人的尸首被扔在运河里。
  9月22日
  战役第二天,法军回到八里桥。满目一片惨象,到处尽是炸得横飞的残尸,有的样子烧焦得可怕。原来,清兵每人腰间缠捆着一个火药袋,手臂缠着引爆线,以便点火枪。当遭到机枪扫射,引信着火,直至使火药爆炸,他们横尸万段,场面可怖不堪。另一些兵勇,脑袋被炮弹炸飞,许多散在炸得开膛破肚的战马之间。
  向北京挺进,便是下一个目标。尽可能越快越好,要充分利用清兵士气低落之机。不过成问题的是,这次战役中弹药消耗太多,可算弹尽粮绝。故而,必须等待新的给养,并从天津调来增援部队。
  中方吃败仗后,次日即恢复外交活动。额尔金和葛罗两使收到咸丰皇帝之弟恭亲王奕訢的快函,即“奉旨议和”照会:
  “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和硕恭亲王为照会事:
  现因怡亲王载、兵部尚书穆办理不善,已奉旨撤
  去钦差大臣。本亲王奉命授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
  大臣,即派恒祺、蓝蔚雯等,前往面议和局。贵
  大臣暂息干戈,以敦和好。为此照会。”
  恭亲王未提及俘囚之事,要求英法停止敌对行动,以便重开和谈。
  而两使节强硬地回复恭亲王,只要英法人质未放还,便谈不上停止敌对行动,更不必说和谈了。葛罗男爵还向亲王重申:“清军侵犯人权,违背起码信誉,致使作为谈判代表前去通州并和平返回的几个欧洲人死伤……”。
  恭亲王则答复,被扣之人“未受虐待,而受善待”。交涉还算顺利,不过,亲王一句话使英法双方不安。他曾问道,既然你们军事上得胜,少几个军官会有何过错呢……。这使联军甚为不安。
  就在此期间,联军抢掠又起。周围村庄家家遭到英法军队勒索和抢掳。军营夜晚大开着门,士兵,特别广东苦力,溜出去抢劫、奸淫村妇和姑娘。乡民愤怒不已,抓住其中三个强贼,当场打死。英军借此也枪毙第四个苦力,鞭打另一些人。葛罗再次致书图韦奈尔外交大臣,表示愤慨心情:“一个物产出奇丰盈的地方,又遭劫毁坏。清兵之后,联军及苦力抢走一切,毁掉一切。各个村寨、农庄,空无一人。两司令声称阻止不了劫掠,真叫我羞惭不已,无地自容”。
  

第十三章 八里桥战役(6)
9月25日
  在致恭亲王的一封总结性长信中,葛罗特使强调,中国政府不诚实的态度只能加剧局势恶化。他呼吁亲王表现出“文明国家间应有的荣誉感和公正性”,并“预防可能再发生的不幸”。但他发出毫不含糊的警告:
  “本人认为应当向殿下和清政府成员郑重声明,法兰西政府希望保持贵国现帝制王朝,不忍京城被毁,故愿我们两帝国之间恢复和平。但是,出于不接受——惟注定轻率可解释,或出于缺乏诚意—先前例子已经太多,若中国政府拒绝我们两盟国的正当要求,那只能靠武器说了算”。
  这便是给恭亲王提供的选择:要么屈服;要么摧毁北京,推翻清朝!葛罗特使还补充道,天朝如果不屈从英法两国条件,最坏的情况还会临头。他限亲王三天之内了断。“要么在通州达成和平,要么英法向北京进兵”。
  等待答复期间,格兰特和孟托邦派兵占领各城门。为避免发生任何事件,联军士兵一律禁止入城。同时,清兵俘虏被派去收尸,特别从运河中捞出许多具,均已转交通州知府。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四章 北京啊!北京!(1)
9月26日
  英法联军两帅派出一支重要侦察队,潜入北京城下。任务在于探明通往京城的道路,摸清城防的各个敏感点;同时也给中国政府造个强烈的印象。法军方面,带队的有参谋部骑兵少校康普农,孟将军特派的一个“十分机智、刚毅的军官”;英军方面有普罗宾少校。
  联合侦察回来,康普农少校作了汇报。他们沿铺石板的八里桥马路行进,掠过一个大的炮兵支援队;再向前走四公里,遭遇清军骑哨向他们齐射。随后,进入近郊。这是他们初次看见中华帝国首都。“我们终于接近这座向往已久的京城,那宏伟的城墙和城门高楼在天际清楚地勾勒出来,距我们停住之处仅一千二百来米”。康普农要普罗宾陪他走近城墙看个究竟,可对方不同意,情愿带领锡克兵朝北再行一段路,欲查明有无清军兵营。
  而康普农不放弃自己的想法。由两名军官和十来个炮手陪同,他深入一个很近的镇子。“我们穿过一条很宽的大街,两旁多为木机构房屋,正面雕门画栋。靠近镇子中心,有两座牌坊,间隔不远。家家户户,房门紧闭,街上人太多,表面上无动于衷,但很难离开一些。我们于是走近到只离城门百来米之处。城门比城墙约高一半,估计有十二到十四米高,而最高处则有四行水平的十二组四瓣饰,每个似带有船墙那样的炮孔”。
  街上人多,有点拥挤。法军侦察员感到有几个清兵尾随。他们决定不再滞留。半路上康普农遇到英军同伴,他们也未发现任何清军兵营的影子。由这次侦察可见,北京之路将通行无阻。
  同一天,葛罗致函孟托邦说,如果最迟至9月29日还得不到恭亲王满意的答复,那么自次日起,两司令便可像所打算的那样,向北京进军。对和平解决可能性一直持保留态度的孟托邦,比任何时候更认为,“两位特使总喜欢以外交行动排除所有障碍看作几天内就可实现的事情”。他表示不再采纳看来纯系幻想的做法,故而已做出向北京进军的部署。事实上,他相信和平只能在北京实现,因为中方“害怕看到都城遭劫,朝廷会被赶走”。
  恭亲王立即予以回复,再次强调负责处理以前“不能尽心和议”之事。但对那种幻想清朝会垮台的警告方式,他表示不予理会。他重申,京师将由清军英勇保卫,誓死地保卫。他宣布将进行新的决战。最后,恭亲王保证,人质并未处决,只待和约批准后放回。换句话说,可谓完全驳回。
  葛罗和额尔金认为,此信“很糟”。恭亲王仍然拒绝释放人质,这不是好兆头。葛罗叹道:“倘若本人害怕之事出现,那将是这次远征中最令人痛苦的一段”。
  格兰特将军和额尔金勋爵前去拜望俄罗斯公使伊格那提叶幅。英法联军北进以来,俄使一直跟随在后,并在通州住下。伊氏向他们献出亲手绘制的一张北京地图;而同样一张早在上海时已提供给孟托邦将军。他曾让人在马车轮子上安装一种里程计速器,把京城所有马路和街道的长度全都测出!他还给他们描述了北京城内的情况,北属满族区,以紫禁城为主;南为汉人区。俄使答应把这张珍贵的地图借给格兰特将军,后者遂请随军照相师毕托将北京地图拍下来。
  9月27日
  拿皮耳少将的两个团及攻城炮队,从河西务调来增援,参与攻夺北京城门。格兰特司令焦急地盼望他们快来。等不到他们及弹药,他不愿继续作战。
  9月28日
  普罗宾少校又去进行新的侦察。这回,他终于摸清北京东北郊有清军兵营。第二天,两位特使再次重申释放人质的要求。
  9月29日
  恭亲王马上回复,要英法联军停止威胁京城,并撤回到张家湾。
  在给葛罗的照会中,他强调说:
  “贵国之兵,现在逼近京师,彼此俱有戒心,疑难
  画押用印。应请贵大臣先行退兵张家湾一带后,三日
  内,本爵将续约缮写清楚,派员赍送至通州、张家湾
  

第十四章 北京啊!北京!(2)
适中之地画押后,再行定期会晤,以坚永远和好之意
  ……。
  至从前被获之人,现皆以礼相待,并未难为,
  俟退兵立约之后,定即派人相伴送还。所有本爵之
  为人,前照已经说明,决不食言失信”。
  读罢此信,葛罗抱怨中国政府“盲目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