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1860:圆明园大劫难 >

第11部分

1860:圆明园大劫难-第11部分

小说: 1860:圆明园大劫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军步骑遭到猛烈的火力还击,一个个应声落马倒地;可后面一队队人马,仍接踵而来。他们人多势众,欲把法军前哨小队淹没。“形势十分严峻,分分秒秒危急。在我军战线周围,阵阵响起粗野的喊叫声。只见敌方战马奔腾而来,四处扬起大片尘土,时而像是把我们这些士兵团团围个水泄不通,时而像是不停地从他们身上踏将过去”。多亏炮兵猛烈地轰击,敌阵一片惊慌万状,柯利诺将军才得以撤退。
  暂且搁一搁而已。清军发现联军部署似有一个薄弱环节,即法军柯利诺部和英军萨顿旅之间存在空挡。于是,清骑兵蜂拥地进入这个空挡,想不到陷入被围困境地。战局十分微妙。“明天,我们来看住这支僧格林沁羊群”,一个指挥员惊叫说。在右翼,孟帅很想前去救援柯利诺;可是清兵突然包抄过来,他被迫进行反击。巴赞库写道:“清军马队猛扑过来,竭力把我们团团围住。见我方兵少势单,他们更大胆起来,粗野地喊叫着,俯身策马,挥舞刀枪,大耍威风……”。
  居中路的冉曼将军,接到命令向左翼出击;但清兵也向他冲来。德拉格朗热中尉记道:“炮火枪弹像打不倒清兵似的:他们似死而复生,顽强战斗,甚至有时冲到我方大炮前三十来米。不过,我军炮火变得更密集更猛烈,将他们一一打退,四处逃窜……”。
  柯利诺及其部下,一直顶住清兵接连不断的攻势,甚至拼刺刀,粉碎对方多次冲锋。在右路,格兰特将军终于下令炮兵开火,法军得到救援深感宽慰。英军骑兵赶来,带着数门阿姆斯特朗重炮,尽管来得晚些,还算及时。乘清兵来回处乱窜之机,格兰特出动范纳和普罗宾所率的骑兵冲杀过去,击退清兵。在中路,冉曼旅面对清军炮兵,大显威风。右路那边,101战列团遭到清兵强攻;法军炮兵猛烈还击,清兵迟疑,进退维谷
  乘敌阵乱作一团,孟将军下令全线冲锋。柯利诺把清兵赶向八里桥。中路,孟帅亲自指挥作战。右路,冉曼向前猛攻,普热上校带领101团杀来,夺取清军大营中那个由重兵把守的村庄。清军将领摇着军旗,把兵勇集聚八里桥头。僧格林沁大旗在桥上高高飘扬。于是,冉曼将军率部朝那里推进。
  在法军看来,正是于八里桥展现这场战争最卓著的功勋。因为,只要这最后一道障碍越过,就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向中华帝国都城胜利进军了。
  很快,八里桥及其精美大理石雕展现眼前。桥后,清帝国精锐之师,兵强马壮,要誓死保卫这座桥梁。柯利诺率部从左侧,穿过掩映静雅墓地的树林,消灭一股埋伏的清兵,然后插到运河岸边。他令炮兵们架好大炮,以对桥斜射;而本茨曼上校则领另一支炮兵对桥纵射,并要12炮队瞄准敌营设有大口径炮火的阵地。
  万炮齐发,响声阵阵,把桥栏杆炸得横飞,将守兵打得落花流水。
  柯利诺将军仍头戴那顶大草帽,带领一小队人马,朝八里桥勇猛冲上去。桥头被死伤的兵勇和翻倒的大炮堵住。杜潘上校赞道:“柯将军策马扬鞭飞奔在前,部下照样紧跟在后;他单枪匹马,冲上拱桥高处,大家随即与他会合。对于我军,这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场面,如同当年马拉科夫战役再现,第一个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桥头,并朝运河那边挤满敌人的宅院挺进!”也如英国人所赞,法国人上刺刀冲锋,“好一场白刃战”。
  柯利诺不再那样过谦,禁不住言及八里桥战功:“能带强攻队冲上去,一举拿下八里桥,本人深感荣幸、高兴。冒着箭林弹雨,我最先冲上桥头,战士们紧跟上来。何其奋勇,出奇制胜”。
  清军马队最后溃散,八里桥被攻占。但有一小批分散的兵勇,仍在负隅顽抗。孟将军之子夏尔上尉进到一个寺庙,准备安设临时指挥部,不料遭遇迎面射来的子弹,多亏被“头儿乌斯曼”等推开,才奇迹般幸免于难。后来,第二团一战士讲了这个小故事:“孟帅与冉曼旅刚过桥,得知儿子险遭不测,便指着其鼻子威胁道:“你要那样,不再带你来了!”儿子回答:“就这个呀,你不是经历得多了嘛!”
  

第十三章 八里桥战役(3)
攻占八里桥,孟托邦将军曾描述当时的场面:“此时,八里桥呈现的景象,可谓当天最激动人心的场面之一。早上斗志何其昂扬的清兵消失了。在这座古老文明桥边的战壕里,那些身穿富丽军服的兵勇手摇锦旗,毫无掩体,以微弱的火力,还击我军大炮和步枪齐射的攻势。而宫廷精锐之帅只得掩护大军撤退”。
  埃里松欣喜若狂,对当天胜仗大加描写:“孟帅由军官簇拥着,受到士兵门欢呼,揩着额头上的汗走过桥头。那英武严肃的样子,流露出满意的微笑”。这无疑使人感到,孟托邦将军已经像是“八里桥伯爵”了。后来,拿破仑三世果然那样赐封他了。
  当天,至于左路的英军,本应阻击向联军中路冲来的清兵,并将其退路切断,一举歼灭。英军正在布阵,准备迎战对方数量众多的步骑;格兰特听见法军炮火轰鸣,很想看个究竟,可惜不慎迷路,忽遭大队清兵。清兵将他穷追不舍,直至英军阵前。简直差点当了俘虏!……。
  格兰特下令龙骑兵和锡克骑兵出击。清兵退到一条宽而深的壕沟后面。龙骑兵一一越过障碍;可锡克骑兵因辔缰妨碍,连人带马相继跌入壕沟中,马断了腿,人被压伤。幸亏大部队赶来驱散了敌兵。
  英军骑兵向好几处清军营地猛扑过去。守兵仓惶弃营而逃,仅有一处例外。英步兵迅疾出动,一路夺营揭寨,未遇险阻。在一个舍弃的营寨中,英军找到两面禁旅黄旗,格兰特将一面留在身边。英军沿运河挺进,击溃埋伏于树丛的清兵勇和步骑,到达一座木桥处。他们决定不过桥,炮兵也不能去冒险。这样,清军较为容易地退走了。
  樊国粱主教后来写道,僧格林沁“把偶然失败的军队抛下”,自己却沿着石板路逃回北京,并下令将城门紧紧关上。
  在致陆军部的远征报告中,执笔者之一谢内维埃尔参谋写道:
  “八里桥,古老文明的建筑,当时呈现一派特别景象。穿戴华丽的兵勇摇着军旗,毫无掩体,以杀伤力不大的火枪,还击我军大炮加步枪齐射的攻势。早上斗志何其高昂的步骑消失了;而那精锐之师,禁旅八旗,也奉命仓促撤退。仅用半个来小时,我方大炮击毙大批守兵,并使对方炮火再无声息。于是,孟帅号令冲锋。柯利诺将军亲率先遣队,飞快冲上去,攻占桥头。在第二营强击兵的火力下,守桥的十门大炮副炮手一个个应声倒下。
  总司令指挥大部队冲上去。时值中午,战斗自早上七时展开。敌军士气完全低落,一千多人死伤,大队人马消失。我军暂停。休息两小时后,部队驻扎下来,甚至住进僧格林沁大军弃下的营房和帐篷里。而这距中华帝国京城仅有十二公里”。
  《法兰西与中华》一书作者吉拉尔传教士,则赞扬中国士兵的英雄主义。由两万五千人马及许多团练乡丁组成的方阵,涌来与一小对英法联军决战。他们的弓箭、长矛、用钝了的大刀和像患哮喘病的大炮,当然不敌联军炮火。他们尽管人多势众,连连冲锋,且粗野呐喊,还是首遭溃败!而将官们率领一批勇士增援八里桥,只见他们顶住杀伤力大的密集炮火,决不后退一步,一直坚持了一个半小时,最后宁肯全都战死,决不放弃阵地。武士死得英雄,但并不机智。
  埃里松满怀赞叹之情,描绘一个史诗般的场面:
  在桥头站着一个特别高大的“鞑靼兵”,大概是举帅旗的旗手。他高擎那面写有黑字的杏黄大旗,不断向各个方向示意。显然是僧格林沁将军的帅旗,所有将官无时不注视着,因为帅旗向全军传递着命令。当大军已经完全撤退,当战场与精锐之师把守的桥头横尸遍野,这个‘鞑靼兵’依然屹立在那里,始终独自一人,还在传递着统帅的最后命令。任凭子弹在他身边嗖嗖穿过,炮弹在他四周隆隆轰鸣,他都岿然不动。他那股勇气,我们感到何其崇高。连孟将军也禁不住赞道:“啊!多英雄的好汉!真希望不要打死他。为何鬼家伙不与其他人一起撤走。快给我把他救下来!”
   。。

第十三章 八里桥战役(4)
几个战士冲上去,力图俘虏他。就在这时,那挺半个小时来似乎一直敬重他的机枪响起,将他击中,将他打倒,将他消灭。大概给予我们时间,是要把他英雄的身影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而那面大旗飞走了,并带着他那只紧握着旗杆还在抽动的胳膊消失了。
  八里桥被柯利诺将军夺取,战役告捷而终。英军也为取胜做出显著贡献。大炮打响,额尔金一直骑马随军,观战了整个白天。
  当天,9月21日,从战场上缴获二十七门铜炮(其中一门于1674年在阿姆斯特丹铸造),大量信管火枪、大刀、长矛、弓箭以及其它兵械。地上堆满各色各样的军旗。僧格林沁的帅旗已找到。英法联军就地宿营,进驻清兵丢弃的营地,内有各种军需物资,尤其是一大堆供炮兵用的火药。布瓦西厄少尉风趣地说:“军帐好像等候着早上的贵客,而其中一些,则备有晚餐,可似乎已用过”。
  阿尔芒医生清点了一下战利品,“兵械、制服、军帽及花翎红顶
  戴,国旗、军旗及小旗,各种用具器皿,未卸的或翻倒的马车,
  搭起的帐篷及作战物资等。一切都很充裕,而且掩蔽得严实”。他禁不住说出一句讽刺意味的话:“人家用木把箭造,我们把箭当柴烧!”这样,数千个装得满满的箭袋,一连好几天充作我军营地篝火的燃料。
  额尔金勋爵前来向八里桥得胜者孟托邦将军祝贺。在总结当天战事时,杜潘上校指出:“此仗获得全胜。清军八旗兵不可战胜的声威已被打破,从今日起,再也见不到他们出现在眼前。北京之路已向我们大开”。内格罗尼中尉兴高采烈地称:“八里桥战役告成,完全归功于法兰西军队。这给我军带来巨大的思想成果和物质战果……。此仗大挫清兵之锐气,让朝廷政府恼羞成怒、惶惶不安,使其行动瘫痪,同时也削弱了民众犹豫不定的力量”。
  对于八里桥得胜,布隆戴尔将军这样解释道:“仅几个欧洲人,竟然击溃一个机智勇敢总兵统率守卫京城的重兵。从敌方早有部署的战场上,并在何其不利条件下,我军所夺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战果,充分证明,纪律与文明比兵多更占优势。同时,这使人联想到当年,那一小撮罗马帝国士兵征服许多蛮族的节节胜利”。
  鉴于一个大战役尤以战果来判断,巴赞库特别强调八里桥战役的意义。他说“这是砍倒那棵高傲雪松的最后一斧。清军士气低落、全线溃退,在逃遁中带走皇帝的最后希望,以至皇帝只得往北而逃”。
  而按俄国公使伊格那提叶幅看,清军总兵力应为五百零六万人,其中骑兵三万左右。在这次与英法联军的交战中,中方损失兵力不过千余人(据某官吏称,高达三千来人)。相反,一个令人惊讶之处是,联军损失微乎其微;法军仅三人阵亡,十七人受伤;而英军两人死亡,二十九人负伤。因而,英法联军只有五十来人丧失战斗力。正如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