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

第4部分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第4部分

小说: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荫”制度带有明显的封建观念色彩,其中弊病甚多,不过,也不能把这一制度完全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思考一下,也有一定的意义:首先避免了临退官员的贪污腐化,尤其是一个官员感觉职位上不去就要退下来时,是最疯狂的,虽然不能像现在一些官员一样携巨款逃到外国,但也指不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儿来。“门荫”制度则让官员有了一些顾虑,不能为自己一时的贪欲而影响下一代的一生啊。

  由于高官们往往也是子孙多多,“门荫”制度造成了高官子弟成为唐朝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比如郭敬之是身份是四品官,郭子仪就可以直接当正八品的官。按他后来追封的国公官职,甚至其子能直接当正六品上的官。真是有好才干不如有个好老子啊!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初设武举(2)
第二种官员选拔的制度是“杂色入流”,和“门荫”相比,它主要是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通过轮流担任三品以上亲贵的侍从、亲事、帐内、或交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还得通过面试,面试合格后再授予官职。“杂色入流”是唐朝低级官员乃至中级官员的选拔方法。

  最后一种,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科举”了,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

  常举就是“ 常贡之科”, 是常年按制度举行的科目。

  制举是由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皇帝老儿不知哪一天心情舒畅,心血来潮,考一回吧,于是就有一会制举。由于制举的随意性太大,所以并不是科举的主流。

  常举分为笔试和面试,和后世的科举制度还有所不同,并没有按秀才、举人、进士一阶阶晋级,而是一次性考试,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差不多。

  “笔试”分成六类:秀才,进士,明法,明经,明书,明算。这六类是平级的,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

  这里此秀才非大家平常所认识的秀才,后来的秀才考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中了也只是一个名号,取得了去考举人的资格。所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即使是名秀才,仍是被当杀猪的老丈人看不起,当他想借点儿钱继续去考举人时,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赖蛤蟆想吃天鹅肉!……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私塾),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

  但唐朝的秀才那可了不得,是六类考试中最难的一类。甚至由于秀才太难考,最后都没人报名了,到贞观年后就空有秀才之名,没有这一类考试项目了,由此可见当时考秀才的难度。

  这三种方法里面,科举确定的人才成色最足,所以即使是官家子弟,如果有可能,也会先从科举着手。也是这样的人物升官最快。

  高官子第可以先参加就是充当弘文馆、崇文馆或国子学、太学的学生。不过这些馆子可不是像现在干部管理学院一类大学,拿个牌子做幌子,交钱就可以混个文凭。当时治学态度还是很严谨的,如果不是那块料干脆就别来(郭敬之就没敢送他儿子郭子仪过来)。

  学子学成后通过考试,或出仕,或参加科举。科举及第后,“ 若本荫高者,秀才、明经上第加本荫四阶,已下递降一等。”也就是说,同样是考试,官员子女与普通百姓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先胜在起跑线上。

  当然,除了这三种方式外,还有其他的入仕方式,比如举荐(张行成,就是从一介白衣举荐为秀才,并且开始了仕途),比如军人依靠战功策勋等等,不过那都是极其稀少的,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唐朝的选官制度,为官之人的后代当然不用愁,但平民老百姓想步入仕途,图个好前程,只有科举一途。以前的科举只考文人,现在皇帝大手一挥,把习武之人也划拉到圈里去了。并且这武举之路,从唐朝一直断断续续走下去,一直到民国才结束。

  (皇帝到底是姓武的,先是把自己的姓氏和周朝的国姓连起来,现在又搞了武举制度。)

第六章 大唐第一悲惨皇帝(1)
在设立武举以前,普通习武之人走向仕途只有一条九死一生的路,就是上战场。如果在战场上有突出的表现,并且长官不幸战死,并且没有合适的长官可以委派,那么恭喜你,有可能当个小官了。可惜当时采用的是府兵制,除非你一直能熬到能受命封为副尉一职,才能算是有品秩的军官,正种可能性可谓千不存一。

  唐时还有勋官制度,共分十二个等级,《花木兰》中曾有“策勋十二转,卷卷有爷名”一句,最高的也就是郭敬之的“上柱国”,但一名普通小兵,勋等必不高,战事一歇,仍需回家种地,所以通过战争来当官,危险自不必说,并且基本是行不通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正常情况下,从军之人只有做枯骨的份。现在能通过武举,不流血、不亡命就能取得功名,对天下普通习武者为说是天大的福音,也给小子仪提供了日后习武为将的决心和机会。

  小子仪9岁那年(公元705年),武则天这位一生令人褒贬不一的女皇去世了。

  “武周”成为大唐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有人把它和汉时的王莽篡政相提并论。两者虽然看起来类似,但实质上大有区别。

  王莽的“新”朝,是彻底的改朝换代,把汉朝一分为二。而对于“武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普遍的观点都认为它属于唐朝的一部分,武则天怎么折腾,都是人家皇帝一家子的事。所以王莽当朝,天下纷纷造反,武周之时虽然许多人大有怨言,但基本没有以反周复唐的名义造反的。

  武则天在位期间,除了任用酷吏、宠养内侍之外,最令人垢病的是在确定皇位继承权上的摇摆不定,先是把儿子由皇帝降成皇太子,又想把李家开下改成武姓,以致于她的侄子武三思也眼巴巴地等着继承皇位,还曾把儿子赐姓武。不过虽然闹来闹去,估计也没有人真正相信她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你既然是李家的媳妇,就已经打下了李家的烙印,再说,儿子和侄子谁更近,那不明白着吗?

  狄仁杰更是明确地告诉武则天,如果立侄儿当皇帝,将来姑祖母的后人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了,那么,只好把她请出宗庙。如果立儿子的话,那么还可以千秋万岁配食太庙。

  武则天临了还是听了狄仁杰的话,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显,并取消自己的皇帝号,称作则天大圣皇后,死后入李式太庙,与丈夫李治合葬。

  一通折腾,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这是何苦来哉!

  武则天死后,关于皇位争夺并没有尘埃落地,而是更如火如荼。

  李显虽然继位,但他生性懦弱,根本不是块做皇帝的料。传闻他的他的老婆和武三思有奸情,但是他毫不介意,而且还持放纵支持的态度,武三思和自己的老婆在床上打情骂俏的玩双陆游戏时,他就坐在一边观看,实在是窝囊到了极点。(双陆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赌博工具,现在已经失传,估计类似于飞行棋。)

  正是中宗的软弱,这也给韦氏有了效仿武则天压皇位的想法,并在公元710年,和女儿共同毒杀李显,立李重茂为少帝。

  史书评价唐中宗李显:“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 ”

  若说唐朝诸皇帝谁最悲惨,即不是战乱中继位的肃宗李亨,也不是最终亡国的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而是非这位中宗莫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大唐第一悲惨皇帝(2)
李显22岁荣登大宝,正是风华正茂、性情激扬的年纪,正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不想身在皇位却是什么事也做不了主,在1年后草草下台,从皇帝降成了皇太子。

  在武则天的高压下,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天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要不是李贤作出了“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搞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报蔓归”这么一首诗,兼之李显性情懦弱,说不定就会被老妈砍了脑袋。

  脑袋虽然保住了,不过连出生就带的“李”姓都被迫改成了“武”。

  老妈临终前良心发现,把他再次推上了皇太子位,并在宰相张柬之等人兵变之下,“二进宫”当上了皇上。

  忍辱负重许多年,再次上位是否应该扬眉吐气、斩杀奸佞呢?可李显不,我们看看他在朝时都干了些什么事?

  如果才能不足,可以作用贤能帮助治理国家,可李显就是好赖不分、双眼如盲,偏偏重用那些盯着他皇位的野心家。

  上台第一件事,李显就是明确韦氏的太后身份,这其实无可厚非,在李显软禁期间,是韦氏的劝说(“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才让他从恐惧的环境(每使至,帝辄恐,欲自杀)中坚持下来。但感恩也好、宠信也罢,总要有个限度,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教训在前,李显丝毫不吸取教训,又允许韦氏参预朝政。

  为彰显对韦氏的信任,李显还不顾众人反对把老丈人韦玄贞破格封王。说起这韦玄贞,李显被罢免皇位就有他的原因。

  嗣圣二年,李显已经有培养自己的班底对抗母后的想法,想加封韦玄贞侍中(宰相级别)。当时受遗诏辅政的裴炎不愿意了,这不是瞎胡闹吗?韦玄贞何德何能,仗着裙带关系当个小官可以,怎么能当此大任。

  李显究竟是年经气盛,对裴炎脱口说出:“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作为一国之君,说这话实在的太过了,裴炎是一位受高宗遗命辅政的老臣,一看李显这架式,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李显见裴炎吃瘪,还得意洋洋,这天下是我李家的天下,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何况是一个待中,裴炎你管得着吗?

  没成想,裴炎回头就到武后那儿打小报告去了,这样没有气度的皇帝,以后还不把朝廷管得乌烟瘴气,建议废掉中宗(因与武后谋废帝)。

  李显正自我感觉良好,裴炎一转头有回来了,而且来的还是武后和羽林军来,武后命人扶帝下殿,李显大祸临头还一头雾水高声喊冤“我何罪?”,武后回答:“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由此,中宗降格成了卢陵王。

  现在复位了,李显感觉非常好,当初不是因为封韦玄贞当侍中废帝吗?现在我直接把他封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最让人不解的,是李显对武三思的态度。武三思是什么人,臭名昭著的小人。武则天曾建立后宫,其中比较受宠的男侍是薛怀义、张昌宗等人(武则天都近70岁了,想想就别扭)。

  武三思能巴结侍奉这些武后男宠,为薛怀义牵马,还盛赞张昌宗,说他是仙人王子晋的后身。(看来武三思在薛怀义、张昌宗等人身上也学到了许多闺房“本领”,要不然后来怎么能把韦皇后、上官婉儿治理的服服帖帖。)一个靠拍马屁上位的人,也堪大用?

  其实是武三思应该是李显的政敌才对,武三思是武后的侄子,眼巴巴望着皇位不是一天两天了。武后曾多次有过立武三思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