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

第3部分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第3部分

小说: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中宗李显是老七,能力也很一般,按理说皇帝也没他什么事,不过他不仅是位皇子,还是太后武则天的儿子,也被拉上皇位。不过他的皇位还没捂热乎,就又被拉下来,重新当了皇太子。由皇太子变成皇帝的见的多了,不过从皇帝又变回太子的这还是古往今来、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个。武则天死后,李显又恢复了皇位。(气愤填膺地:你以为我愿意当这傀儡皇帝啊。)

  唐少帝李重茂,一位可有可无的皇帝,只当了一个月就被赶了下来。兄弟排行第几位不知,不过反正不是老大。(痛哭流涕地:我也想发表一下看法,可是我没有发言权。)

  唐睿宗李旦是李显的弟弟,他的命运也和他七哥类似,按老妈武则天的安排当李显替补,也曾当了两回不管事的皇帝,第一次当皇帝要听母亲的话,第二次当皇帝要听儿子的话,瞧这皇帝当的多憋屈。(万分委屈地:我TMD就是一没用的替补。)

  唐玄宗李隆基排行为三,他的两位哥哥连个太子也没捞上。李隆基当皇子时就露出一定的政治天赋,没有当时的李太子,唐睿宗的皇位都不知会不会被他妹妹太平公主夺走。(无比自豪地:这皇位是我靠自己的能力争来的。)

  唐肃宗李亨,排行也是老三,属于称安史之乱时主动上位,硬生生把玄宗架成太上皇。(不好意思地:战乱当前,父亲民心已失,我钻了个空子。)

  从肃宗始,大唐还是大唐,不过前面的盛世两字要去掉了。而皇位的传递,也基本按长子为皇的原则平稳传下去了。(异口同声地:我们也想折腾折腾,可是唐朝已弱,禁不起折腾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英雄出世(1)
李世民虽然得皇位的方法有些偏激,但这产不妨碍他是个非常优秀的皇位。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极其强盛。对外方面,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灭了*厥这一心头大患,后来更被各族拥立为“天可汗”。对内方面,李世民重用贤能、善于纳谏(魏征之事我就不用再说了吧),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给大唐持续强盛打下了根基,李世民的作为也给后来的皇帝做出优秀的表率。

  对于高宗李治,大多评价其为“仁但无能”,我看未必。首先说,李治应该是胆子很大的,否则他也不敢与老爹的才人武媚娘私通。其次,在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大的动作,但民政都在持续发展之中,倒是颇符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段时间被称为“永徽之治”。 史称:“永徽之政,百姓阜安,颇有贞观之遗风”

  而军事上,那更是了不得。无论是隋朝两帝、还是唐太宗时期,都曾征伐朝鲜半岛,但都基本是无功而返。在李治当朝时,应新罗之请,曾先后派兵出击溃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给父亲李世民报了仇(看来国人抗美援朝那都是有传统的)。显庆二年(657年),唐朝灭了西突厥,版图为唐朝各时期最大。

  如此说起来,高宗李治也算是个称职的皇帝,只是到了晚年,重病之下,没有把权力尽快移交给儿子,而是的交给自己的从父亲身边抢来的媳妇,甚至最后大权旁落于外姓。(太宗如果知道后,一定会从坟墓里爬出来,使劲扇李治的耳光。)

  高宗死后,虽然名义上皇位传于李显,但其实真正把持朝政的是“天后”。后来武则天不甘于幕后,在公元690年,以67岁的高龄当上了皇帝(根据她当皇帝的年龄,也可以判断出她广招男性内侍以充后宫的事未必属实)。改国号“唐”为“周”,定都在东都洛阳,武则天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高宗期间,民间曾出现一个起义的女首领陈硕真,自称为皇帝,不知武则天是否受到了她的启发。)。

  有位电影演员曾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更是难上加难。”女人做到武则天这一步,那更是难到了顶峰。有人怒、有人怨、有人骂,有人不尊皇权,对武则天指手画脚、张牙舞爪,怎么办?武则天一咬牙:“杀。”

  在唐朝(把武周也算进去吧)诸位皇帝中,对待人员内部矛盾的处理上,武则天无疑是最狠的,她杀伐决断、任用酷吏,对可能威胁到她的人毫不留情。不仅对政敌狠,对自己的孩子更狠。资治通鉴写:“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对自己的女儿如此,对儿子也不手软,李弘、李贤的死,武则天也都有嫌疑。骆宾王《讨武曌檄》更是说她“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武则天为政方面,也有她的长处,比如她宽纳直言,行事颇有太宗李世民的风度;她能不拘一格用人才,善于选择人才委以重任,尤其对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在她统治时期; 有才能的文武大臣, 几乎不比贞观时期少;武则天敢于创新,如设立武举,并被后世效仿。

  本书的主人公郭子仪就是出生在武则天执政期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英雄出世(2)
公元697年,西方成立了卢森堡大公国,东方则迎来了未来大人物郭子仪发出的嘹亮的第一声(当然是哭声)。大凡有大人物出生,总会有人牵强附会地和一些特异情况联系起来。有的是满室异香,有的是双龙嬉戏,有的是远处仙乐,郭子仪也不例外,有传闻说他是白蛇转世。

  白蛇在古代也是吉祥之物,并不是白素贞的专利,传闻清朝的曾国藩也和郭子仪一样是白蛇转世。不过说曾国藩是条白蛇还比较靠谱,他浑身皮癣,用手一抓哗啦啦地掉皮,就和白蛇鳞一样。

  郭敬之三十岁才得此子,当然喜不自胜,一定要给儿子起个响亮而又意义深远的名字。

  经过深思熟虑,郭敬之给儿子起名为“子仪”。“子仪”究竟有什么含义呢,现在把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

  “子”是对某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仪”是指典范、表率,如《荀子》中曾说:上者,下之仪也。

  “子仪”的含义即为“以那些受人尊崇的诸子为典范”,寄托着郭敬之对儿子的期望,希望儿子能有那些姓后面带个“子”的大人物那样的非凡成就。

  在古代,大凡汉人起名,在二十岁成人礼时,总爱再起个表字,名字的一般格式是姓*名*字**,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关羽字云长。但郭敬之后来没有给儿子起表字,可能是学习唐高祖李渊吧。唐高祖姓李名渊字淑德,但他给儿子起名字就简单多了,都是两个字的名字,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即李元霸,清朝时实行文字狱为避讳玄烨的玄字,《说唐》把李玄霸改成了李元霸)。

  郭敬之有些郁闷,儿子虽然也算刻苦好学,但更喜欢舞枪弄棒。有些文章把郭子仪说成文武双全,至少也是熟读兵书,我看未必。历史上是不乏文武皆出色的将军,如岳飞不仅仗打得好,一生未曾一败,文采那也是好得没说(《满江红》、《小重山》等可为证,就算是史书中引岳飞说的话都是文思隽永。)

  郭子仪呢?别说《全唐诗》,就是《全唐文》也没多少他的作品。虽然《请车驾还京奏》、《论吐蕃书》等写得也是旁征博引、文采斐然,但他的大多数奏书,如《让华州及奉天县请立生词堂及碑表》、《谢副元帅河中节度使表》、《请雪安思顺表》等都是请人代写的。所以令人怀疑列在他名下的文章也都是别人捉刀代笔。

  唐朝虽然不像两晋那样注重门阀,但门第观念也是很强的,比如韩愈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河东望族。所谓的望族,是指有声望的官僚、显贵家族。而这种繁荣家庭的形成,都大多家学渊源,也就是说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这些名门望族,大多是士人阶层,向来看不起武夫,认为他们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见到武人,总是轻蔑地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殊不知“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圆》)。

  不过郭敬之也曾当过将军,是位文武全材的人物,并没有逼着儿子弃武从文。既然不能考明经、中进士,那就学习武艺、兵书,靠自己的关系推上一把,日后当个能打胜仗将军,最好能成先辈郭淮那样的大将军。

  学武的郭子仪生逢其时,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也就是小子仪6岁那年,武则天做出一件令天下习武之人欢呼雀跃的事:开设武举,以武功高低在天下范围内选拔良才。

第五章  初设武举(1)
盛唐之时,虽然兵甲不常兴,但也做不到绝对的安宁,内战外战一直不休。突厥、吐蕃屡屡犯边,跑到大唐疆土内烧杀抢掠一番呼啸而去。如登封两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造反,给大唐带来混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模仿文举,下诏设武举,选取将才。“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武举制度一出,一时震惊天下,令天下习武者欢欣鼓舞。这一举措,无疑是把武者和文人同等对待了。无数习武之人对此热泪盈眶,仰天高呼:吾皇万岁,我等也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当然每一项新政策出台,都一定会有许多人的反对。武举制度尤其引起士人的反对:那群不学无术的家伙,大字不识几个,就是力气大了点,也能当将军?

  武则天的对策很简单:抗议无效。

  有意见的人也想想,有那么多李姓王爷,皇上说杀就杀,不带一些含糊,甚至连亲儿子都不放过。你算哪根葱,敢一而再、再而三的跳出来提意见?再说这武举制度虽然突然拔高了武人的地位,但也不是不尽情理。

  于是,武举顺利推行下去,普通人也多了一条走向仕途的道路,普通的学武之人面前多了一扇金光闪闪的门。在唐朝时,普通人想走仕途,非常困难,虽然因武举增加的人数也不多,但终究是条正路不是?

  普通百姓从一介白衣到步入官场,有多难呢?

  唐朝的官员和百姓的比例是很小的,大约是1:3900,与现在相比差了足足百倍,可见当时官员之少(当然现在的官员数量也确实有点多)。职位少,竞争自然也就厉害。自古以来,有竞争就有不公平,天平总是倾向于制度的制订者,也就是目前制度的得利者,唐朝的官职竞争对老百姓来说尤其不公平。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官员的具体选拔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门荫”、“杂色入流”和“科举”。

  “门荫”顾名思义,就是靠上辈子的大树荫来乘凉,也就是传统的世袭制度。皇亲,高官子弟可以直接世袭祖辈的爵位,勋位。也是对一心向大唐朝尽忠人员的褒奖,解除其后顾之忧。五品以上高官子孙可以直接以荫入仕。

  老子英雄儿好汉,当官的儿子有才干。

  “门荫”制度带有明显的封建观念色彩,其中弊病甚多,不过,也不能把这一制度完全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思考一下,也有一定的意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